绍兴小百花传承孔雀东南飞(绍兴小百花唱响香港维港畔)(1)

演出结束,主创人员与绍兴旅港同乡会乡贤合影

作为建团三十周年巡演活动之一,9月27日至10月4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建团以来第十二次赴港演出。香江之畔,越音袅袅,绍兴“小百花”先后为香港观众表演了《劈山救母》、《情探》、《沉香扇》、《盘妻索妻》等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专场,为国庆期间的香港增添了一份喜庆,也让许多生活在香港的绍兴人再次沉醉在乡音里。

掌声如潮 演出盛况久未见

9月28日晚,位于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场内喝彩声、掌声连连,由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吴素英、陈飞领衔主演的经典越剧《劈山救母》在这里精彩上演。耳熟能详的故事,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唱腔,不时赢得全场千余名香港观众的热烈掌声。

随后几天,《情探》、《沉香扇》、《盘妻索妻》、《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专场的相继精彩上演,在香港稍显低迷的文化演出市场燃起一把火。

今年70岁的蔡碧霞,老家是福建石狮,但提起绍兴“小百花”,她一点儿不陌生。她说,绍兴“小百花”的每一次赴港演出,自己都没落下过。这次从演出海报上得知绍兴“小百花”要来,她早在1个多月前就让女儿给她买好了所有演出场次的票。这不,为了赶上晚上7点半的演出,她跟老伴早早吃了晚饭就过来了。

在现场,记者不仅看到了众多奶奶阿姨级的“越剧粉丝”,还发现有很多香港年轻人的面孔,甚至还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演出中场休息时,不少观众还涌到剧场门口的签售台,争相购买相关剧目和演员的书籍资料。演出结束后,又纷纷涌向后台,找演员们合影。

10月2日晚,当《狸猫换太子》的经典旋律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响起时,观众们便用热情的掌声表达了对绍兴“小百花”的喜爱。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掌声频起,演员谢幕后仍有观众不愿离去。

采访间隙,香港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样热闹的场景好久不见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香港文化演出市场比较低迷,香港文化中心也变得略显“安静”。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到来,让这里再次热闹起来,为低迷的香港演出市场点起一把火。

绍兴小百花传承孔雀东南飞(绍兴小百花唱响香港维港畔)(2)

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观众热情追捧“小百花”

“梅花”领衔 剧团魅力受赞赏

199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第一次来到香港演出,吴凤花、吴素英、陈飞等一批年轻演员才初出茅庐,但她们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香港观众,把这个文武兼备的女子越剧团的风采印刻在香江之畔,从此便与这座国际大都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岁月如梭。当年的“娃娃军”如今已是叱咤越坛的一支“主力军”,其文武兼备的特色、严谨朴实的团风以及较高的剧目质量在海内外都备受赞誉。

此次赴港巡演,绍兴“小百花”特地带着建团三十周年来精心创编的经典剧目与香港观众见面,并派出了由吴凤花、吴素英和陈飞三朵“梅花”领衔,张琳、董鉴鸿、陈雯婷等新生代主力演员和绍兴小百花艺校学员加盟组成的“六代同堂”的强大演出阵容。

其中,《劈山救母》是绍兴“小百花”建团后创编的首部剧目,也是当时首次赴港时的演出剧目。此次作为赴港巡演的一个剧目,也是一次怀旧和致敬。不少香港观众感慨:第一次看绍兴“小百花”的《劈山救母》,吴凤花她们稍显稚嫩的表演还历历在目。如今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舞美呈现,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越发精湛好看了。

今年77岁的香港上海戏曲艺术协会会长卜啸龙是绍兴“小百花”进军香港演艺市场的“引路人”,可谓看着绍兴“小百花”一路成长起来的。他说,这次邀请绍兴“小百花”赴港,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卜啸龙说,他接待过内地来的许多演出团队,像绍兴“小百花”这样,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的真的不多了。它所呈现出来的团队风采、品牌特色和艺术传承,是他接触过的许多大院团所难以企及的。在他看来,绍兴“小百花”能在香港这样多元文化的城市受到欢迎,剧团的自身实力是关键。

卜啸龙说,此次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在低迷的香港巿场还能大获成功,印证了“不怕没市场,只怕没好戏”的理念,这也是绍兴“小百花”的魅力所在。

绍兴小百花传承孔雀东南飞(绍兴小百花唱响香港维港畔)(3)

演出场景

“文化名片” 最解乡愁是乡音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长陈锦高表示,香港是绍兴“小百花”的福地,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城市品位和艺术水准的高度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区(县)级剧团,12次赴港演出都能获得圆满成功,除了香港观众的认同,剧团上下的努力外,与绍兴旅港同乡会乡贤们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

在赴港巡演期间,绍兴“小百花”还与绍兴旅港同乡会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共同为推广越剧这项传统艺术以及绍兴“小百花”这张文化“金名片”作积极的努力。

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车弘健在为绍兴“小百花”赴港演出成功特设的庆功宴上致辞说,绍兴“小百花”这张“文化名片”,承载了浓浓的乡思和乡愁,希望在推动越剧艺术源远流长的同时,能经常让远在香港的父老乡亲多听到这样的乡音,一解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