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真切的死亡文学描写 文学家们凭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他人死亡的观察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死亡样式文学家对死亡细致生动的描写,实际只是濒死阶段的心理状态,所以不能成为人们了解死亡的依据,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某些对死亡的态度和认识,而不是死亡本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死亡的描写就极富有代表性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醉心于死亡描写,《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之死、《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和列文之死以及《伊万·伊利奇之死》中伊万·伊利奇之死都是文学史上死亡描写的经典篇章陀斯妥耶夫斯基也特别擅长死亡的描写,并关注由死亡问题引发的生死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用自己的文笔描写死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用自己的文笔描写死亡(真切的死亡文学描写)

用自己的文笔描写死亡

206真切的死亡文学描写

文学家们凭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他人死亡的观察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死亡样式。文学家对死亡细致生动的描写,实际只是濒死阶段的心理状态,所以不能成为人们了解死亡的依据,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某些对死亡的态度和认识,而不是死亡本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死亡的描写就极富有代表性。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醉心于死亡描写,《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之死、《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和列文之死以及《伊万·伊利奇之死》中伊万·伊利奇之死都是文学史上死亡描写的经典篇章。陀斯妥耶夫斯基也特别擅长死亡的描写,并关注由死亡问题引发的生死问题。

(一)托尔斯泰对死亡的描写

托尔斯泰晚年把死亡生存、生存与死的关系变成了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小说的形式探讨生死问题成为晚年托尔斯泰的一大特色。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列文之死是这样描写的:“由痛苦或饥饿、疲劳、口渴等等引起的每一个愿望,都满足了肉体上某种快感的需要。可是现在,这些需要和痛苦并没有得到解脱,而想要解脱的企图反而引起了新的痛苦。因此,所有的欲望都沉浸到了一个欲望里面:那就是解脱一切痛苦和痛苦的根源──肉体。”在这里,托尔斯泰把死亡写成垂死过程中肉体痛苦和由肉体痛苦而产生的心灵痛苦的解脱。对安娜之死,他想象安娜是死于头脑的冲动,因为她并未对人生彻底绝望。书中是这样写安娜自杀时的心理活动的:“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耽搁了......她划了十字。这种熟悉的划十字姿势在她的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什么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列车厢的车轮,......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象准备马上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

短篇小说《伊万·伊利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因患病面临死亡时的种种思想活动,表现了对人生的看法,刻画出了人们对死亡而产生的巨大恐惧和痛苦。“伊凡·伊里奇死了!”的消息一传出,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嘿,他死了,可我没有死’,人人都这样想,或者有这样的感觉。”在这里,死亡被领会为某种不确定的东西,某种与己无关的意思。当听到“有人死了”的时候,这“人”是别人,不包括我,死对我不构成任何威胁。把“死本质上不可代理地是我的死”推到无限远的将来。

(二)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死亡的描写

俄国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其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归来之后的小说中,也特别关注死亡问题以及由死亡问题引发的生死问题。他在长篇小说《白痴》中,借主人公梅诗金公爵之口对死亡恐惧体验做了深刻的描写:“请想一想,就拿肉刑来说吧,这当然是折磨,皮肉痛苦,身体受伤,可这一切能把注意力从灵魂的痛苦引开去,这样便只消忍受痛苦的折磨,直到死去。其实,最主要、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在于身体的创伤,而在于明明白白地直到:再过一消失,再过十分钟,再过半分钟,现在,马上──灵魂就飞出躯壳,你再也不是人了,而这实毫无疑问的,主要的是毫无疑问。当你把脑袋放到铡刀下面,听见铡刀从头上滑下来,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最可怕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临终肉体痛苦的独特观点:死亡本身给人的痛苦并不是肉体的痛苦,而是灵魂的折磨;肉体的痛苦有时恰恰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减轻乃至消除灵魂的痛苦。灵魂的痛苦在作为死亡体验时由于死亡的“毫无疑问”所引起的。判处死刑这个人为的举动如同身患绝症一样,让人从灵魂深处不得不去直视死神那不可战胜的阴森面目,最终使人彻底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