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不是夸中国菜美味到让人上瘾这个词在西方社会低调流行了数十年,而且被《韦氏词典》堂而皇之地列为一个词条,不久前的释义还是:被认为是食用了加有大量味精/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调味的食物(特别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身体发麻、头疼、眩晕和心悸(palpitation),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澳大利亚中餐厅艰难环境中营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澳大利亚中餐厅艰难环境中营业(ChineseRestaurantSyndrome)

澳大利亚中餐厅艰难环境中营业

别误会,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不是夸中国菜美味到让人上瘾。这个词在西方社会低调流行了数十年,而且被《韦氏词典》堂而皇之地列为一个词条,不久前的释义还是:被认为是食用了加有大量味精/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调味的食物(特别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身体发麻、头疼、眩晕和心悸(palpitation)。

今年年初,由日本味之素公司牵头的活动人士发起了一项“重新定义中国餐馆综合征”(Redefine CRS)运动,要求《韦氏词典》修改这一词条,为味精、为中国餐馆、也为亚洲饮食正名。

味之素公司说:“时至今日,关于味精的错误看法在美国社会的观念中根深蒂固(ingrained in America's consciousness)。”它认为,中国餐馆综合征不仅是科学上的谬误,更是一种恐外症(xenophobia)的体现。

味精是一种氨基酸(amino acid),在从西红柿到奶酪的大量食物中天然存在,日本人发明了对它进行萃取(extract)和发酵(ferment)的工艺,用于在烹饪中提鲜。上世纪70年代,有人致信美国科学期刊,抱怨说自己到中国餐馆吃饭后感觉身体发麻,于是就有文章将这与味精联系起来。

后来证明这封信本身是恶作剧(hoax),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的联合调查也指出,所谓“中国餐馆综合征”是基于“坊间传闻的”(anecdotal)证据,不是科学事实。无奈上述错误观点仍然广为流传,味精在美国人的想象中被污名化(be vilified in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在“重新定义中国餐馆综合征”运动的呼声下,美国媒体今年5月发现,《韦氏词典》悄悄修改了这个词条。现在,“中国餐馆综合征”的释义删掉了具体症状以及“特别是中餐”等表述,并包含了一项否认声明(disclaimer),指出这个词是“陈旧的”(dated)和“冒犯的”(offensive)。释义还指出,后期研究并未发现味精与这些所谓的症状有联系。

即使这种传说中的综合征真的存在,病因也绝非中餐。也许正如好莱坞韩裔名厨张锡镐(David Chang)在一档美食节目中所说:“你知道是什么导致‘中国餐馆综合征’吗?是种族歧视。”(“You know what causes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Racism.”)(朱丽)

来源:参考消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