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元旦是哪一年的元旦(历史上的元旦是哪天)(1)

1月1日,很多国家都称呼这一天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欢快的节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现在的农历春节,还有“元辰”“元正”等称呼。而今天的“春节”“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称和日期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义?

说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可以理解为“首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徐艺乙告诉记者,“元”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凡数之始称为“元”;“元”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

“旦”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象征地平线,结合起来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所以,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指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徐艺乙表示,“正月一日”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汉代崔瑗的《三子钗铭》叫它“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称其为“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则称“元春”,唐德宗李适在《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称“元朔”。

晋代诗人辛兰,写过一首诗《元正》:“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此诗记述的便是当时元旦的热闹情景。宋代王柏的《元正》云:“开正又展一年期,霞脸醺醺酒半卮。独坐晴窗无一事,呼童和墨写梅诗。”喝了点酒迎接新年,王柏于闲暇之际写了首梅花的诗。

古代“元旦”起源于何时?

那么“元旦”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徐艺乙表示,南朝诗人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这是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颛帝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那时以夏天的正月为元旦。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有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虽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没有改变,但由于历法原因,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西汉武帝之前并不十分统一,元旦的月、日也不一致。

据徐艺乙介绍,古时候的夏朝使用夏历,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但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而周朝的周历又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元旦”变成了“十月初一”。

直到汉武帝时期,之前“变来变去”的状态才基本结束。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立“太初历”,重定夏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节”名称的由来

1912年1月,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要求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元旦是哪一年的元旦(历史上的元旦是哪天)(2)

徐艺乙表示,由此一来,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阳历”“公历”,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等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沿用的“阴历”“农历”,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生活。

1914年1月,当时政府的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后来只有“阴历元旦为春节”被批准,所以传统农历新年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名称被搁在了公历的1月1日。

尽管当时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历,后来甚至还一度强令不准过旧历年,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等民俗活动,但老百姓“不买账”,日常生活还是按照旧的年历来过。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春节”均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节日,而“春节”更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周娴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