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乡情的散文 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1)

乡情散文|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

作者 崔洪国

1996年,我和妻子结婚,把家安在了远在家乡二百里外的沾化。那时干哥干嫂的厨房设备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我上大学那会,干哥干嫂就一直帮衬着我的学业,毕业后还没来得及报答,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里日子原本就不宽裕,本来想简简单单有个仪式,把婚结了俩人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干哥干嫂说结婚怎么也是一辈子的大事,就和娘,和哥哥们商量着,给我和妻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仪式,用车把我们送到了沾化,当时随行的还有干哥干嫂给我和妻子送我们的一台崭新美乐彩电,四千块钱,那是我们结婚最豪华的物件了。那个时候四千块钱可不是和小数目,所以那台电视在我心中的分量一直沉甸甸的。

那时家里有一台彩电就是很奢侈了。日子虽然清苦,每天晚上,能如约守在电视机前,看八十年代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那是很美的一份享受。八十年代拍的那一版四大名著,人物入戏,意象唯美,是真正的艺术精品。更可贵的是那时看电视剧不像现在的电视这般复杂,什么移动、电信、联通上门给你安装所谓套餐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安装好了后一个信号遥控器,一个电视遥控器,开机繁琐,功能花里胡哨,好不容易进去了,免费的票源越来越少,动辄就是VIP,弄得你不胜心烦,时间长了就懒得去打开了。有时打开看一部你印象深刻的电影或电视,要么让你看5分钟,要么让你看一集,再看就要收费。好像收费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天下真得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乡村乡情的散文 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2)

那时的电视不是这样的,就一个遥控器,打开后一二三四五的按,所有的频道都能收到,一部好的电视剧几个台都可以看到,虽然不是高清,但高清的效果比现在天天喊的那些高清还要清晰可辩。早期的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时候广告也少,后来不少的厂家看到电视剧插播广告是见效最快的生财之道,所以有一段时间就变着法的在电视剧之前或者中间插播广告,那些广告非常影响收看体验。终于有民间的呼声此起彼伏,从上到下开始整治牛皮癣广告,电视广告很是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每天晚上能够让人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的看完一集《马大帅》或《红楼梦》。

有一阵,老电影很受人欢迎,好多的频道都开了老电影栏目,《冰山上的来客》《黑三角》《霓虹灯下的哨兵》《喜盈门》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又登上了电视荧屏,吸引了不少的平民观众。那些老电影是很有代入感的,看过后总能让人回想起那段火红的流金岁月。很多同龄的人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所以从那些老电影中我的父辈们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所以那时的电视是很受欢迎的。没有电视的时候,那些老电影都是在村里的露天场院里隔一段时间放一部,每次都拉了宽大的幕布,电影的场景和人物投影到屏幕上,每场电影都会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吸引到光光的禾场上,有的孩子看着电影睡着了,有的年轻男女看着电影谈恋爱了,看似平静的生活因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电影而添了无数的故事和和欢笑。家家户户有了电视,这种老电影的代入感又从电视传承了下来。倘若刚开始那会是一部黑白电视机,那些片子在电影频道播放出来就更有年代感了。比如《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上甘岭》在黑白电视上看最有感觉。

后来生活逐渐改善后,家里的电视配了一台DVD播放器,那时女儿也出生了,我就从新华书店给女儿买了全套的《西游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的动画片。女儿最爱看的还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因为故事性强,很有亲情,很有温情,每次一放DVD,女儿就搬了小板凳,安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互动着。那样的时刻,负责照看女儿的母亲也正好有时间缝缝洗洗,做些家务。那是我们在沾化公安局平方小院度过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有一段时间正好《马大帅》《刘老根》等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上演,那些欢喜逗趣的场景就如在农村老家一般,母亲特别喜欢,一遍一遍看不够,我就买来了几部电视剧的DVD片,晚上有时间,哄着女儿睡下了,我就和妻子陪着母亲看上一两集,那几部电视剧传递的浓浓的生活和乡土气息到现在都一直是我的最爱。

除了电视,刚工作那会每天陪伴我生活的还有报纸。我记得刚在沾化公安局参加工作那几年,看的最多的报纸是《滨州电视报》。那时报纸的总编是高维生老师,我在公安局工作,素材多,加之平时我特别喜欢写文章。后来我就尝试着把一些自己办理的案件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投到了电视报,偶尔也把自己写的乡情和亲情散文投给报社。每次高维生老师都要认真帮我修改,改好后就在电视报的副刊刊登出来,那些以案说法的文章几乎成了我普法宣传教育的一个专栏,我是用文学的笔触关注和审视着那些案件和主人公,所以每次刊登出来,大家都很喜欢看。逐渐的,我的散文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用笔还是很青涩,但已经有了一部分受众,这也是工作之余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每次收到报社给我寄来的有我文章的报纸,我都会小心翼翼的撕开信封,先好好在油墨的芳香中陶醉够了,再找到自己那篇文章,反反复复,一遍一遍地阅读,欣赏,对自己文章的欣赏也是对自己成果和自信满满的欣赏,那样的时刻伴我度过和很多年的美好时光。

在沾化公安局工作的时候,我还自己订阅了多年的《南方周末》,到现在我都对《南方周末》所具有的那份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充满钦敬。《南方周末》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素来以视角敏锐,敢于深入社会的内里剖析真相擅长,在那个年代回应了很多的社会关切和重大社会问题,通过重大事件对政策的解读和民众的回应精准鞭辟,深为读者喜爱。2006年离开沾化公安局去乡镇的时候,我把多年的《南方周末》都整整齐齐地整理了出来。每次回家,它们都安静的摆在书房的一角,累了倦了,很多事情无解了,我就从中取出一份仔仔细细,字酌句酌的读几篇,就在那种探索回顾式阅读中,很多的疑惑都如云开雨霁,柳暗花明了。

乡村乡情的散文 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3)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养成了剪报纸的习惯。收到每一期报纸,看完后,每次我都要把有我文章的那一版剪下来,夹在一个厚厚的塑封本里,想什么时候看就打开看看。因为那时的百度搜索功能还不像如今这般强大,如今一篇文章在壹点号、公众号或者期刊发表后,从百度一搜就能找到了。那时很多的报纸和期刊还进不了百度搜索,所以最保险的方式就是把发表的文章剪下来,夹在书本里,是最容易保存,也是最方便记忆和阅读的了。现在那些当初我剪的报纸还工工整整地夹在我的本里,虽然现在品相有些旧,褪色厉害了,但看着依旧是那么亲切,每每看来,都会下意识地回到当初爬格子的情景中去,那样的生活经历是成长中一种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

剪报纸的习惯除了留存记忆和过往,重要的是对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创作兴趣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那些夹在书层里的报纸剪纸和不曾凋谢的花朵一般,说不定那一朵那一天就激发了我澎湃的创作动能,我便让自己回到那时沉潜的时光中,看了一份发黄的剪纸,让文思泉涌在笔端汩汩流淌着,过去的积淀和写真成了如今的回忆和对比,也成为了自己寻找过往和自己的丰富素材。倘若没有那些剪纸,那些日子就是模糊难辨的,有了这些剪纸,过往的那些日子虽然云淡风轻,但确是那般的栩栩如生,你会兀自感叹曾经的自己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和朝气蓬勃,在如今看似生命的暮秋里,多想再找回那些春光烂漫的吉光片羽。

好久没有看过报纸和电视了,在自媒体和融媒体风行的时代,曾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红红火火的报纸和电视越来越提不起人们阅读和观赏的兴趣了。报纸每天还在印,也还定时地送到办公室,但很少看到有谁手捧着一张报纸津津有味地看着,想想那是多少年之前的事了。

电视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在家偶尔打开电视也就是看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有一部能够引人入胜的电视剧所有的电视台争相播放。最让人难以忍耐的是播前播放广告的等待和你正看得入戏入迷的时候一条插播广告所带给你的索然无味,真让你感到守在电视机面前简直就是在虚度光阴。那样的时间你握了一卷书,要晓得多少千秋的往事,所以对电视也是越来越没有最初的那份渴盼和守望的感觉了。是电视在变,是时代在变,亦或随了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心态在变,有时我也备感困惑,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自己的这种不随时,不入流的困惑只能入乡随俗了。

乡村乡情的散文 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4)

所以我就顺应着时代的嬗变,自己订阅了电子报纸,也开通了微信阅读,还从女儿给我的一个公众号下载了不少的电视剧和电影到百度网盘上,其中把本山老师的乡村爱情系列全部一集不拉的下载到了网盘上,每天晚上饭后闲暇的时光走进乡村爱情那些主人公的快乐生活中,成了报纸新闻和电视观景之外一个很难得的享受。从2020年,我也随了潮流,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通了自己的壹点号风过林梢,开始了自己原创散文、小说的推送,到如今也积累了近万的粉丝,单篇的阅读量都能到100万以上,总阅读量也已过了1000万。报纸和电视之外,还真是别有一番洞天和风景呢!报纸和电视是渐行渐远了,但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叙事、阅读、接受、传播、欣赏的方式却从来没有走远,而是在脱胎换骨中不断华彩蝶变着,这大概就是我们天天说道的生活吧,虽然熟视无睹,但我们却无法绕过去,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注:图片来自网络!

乡村乡情的散文 渐行渐远的报纸电视(5)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

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