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应该感谢吴桂云


作者:曹桂锋

1985年,裴艳玲自筹资金,排出了河北梆子《钟馗》。钟馗前半部为小生扮相、老生唱念,后半部则更似架子花脸和武生的组合体,有从两张半桌凌空翻下接7个摔叉以及单腿朝天蹬三起三落拾扇等高难度动作。这出戏一经演出,便获得极大成功,风靡海内外,并被拍成了戏曲电影。

但是,1997年7月,裴艳玲由省梆子剧院调入省京剧院,由此改唱京剧。1998年,裴艳玲做起了改河北梆子《钟馗》为京剧的工作,1999年1月,在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裴艳玲演出新排的京剧《钟馗》。

裴艳玲的京剧《钟馗》成功吗?真的很难说,本人没有看过,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观众喜欢看的还是河北梆子的《钟馗》!

不得不说,有些剧目是有剧种属性的。每个剧种都有自己擅长的剧目,这些剧目换个剧种演,观众看了就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不好接受。比如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马金凤大师的《穆桂英挂帅》,评剧大师新凤霞赵丽蓉的《花为媒》,黄梅戏大师的《天仙配》等等,别的剧种也演,但是怎么演也演不过原来的剧种。河北梆子《钟馗》就是这样的剧目,只有河北梆子才能唱出那种激昂、悲凉、沧桑,别的剧种演,就没有这个味儿。

在裴艳玲改唱京剧的同时,另一位演员吴桂云调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这时,吴桂云已经演出《钟馗》十二年了。

1990年,吴桂云初学《钟馗》,靠的是录像带。"一连七天,不分昼夜,反复观看,然后开始一句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模仿。"

1991年10月1日,吴桂云饰演的《钟馗》第一次登上舞台。而这只是她为《钟馗》倾尽所有的开始。

黄骅、邢台、保定、北京,二十余年间,吴桂云辗转四地。直到97年转入河北梆子剧院。期间她和爱人扈晓波居住在地下室一个8平米的屋子,共吃一碗一块五毛钱的方便面。她四次流产,忍受着来自各方的不解和排斥。"没有经历过的痛,有多痛?别人不会懂。"

那段时间,吴桂云吃不好、睡不好,连做梦都在想舞台动作。吴桂云说:"看不到前方在哪里,但我不放弃,因为为了《钟馗》我已经放弃了所有。"

为了演《钟馗》,吴桂云四次流产,每次难过的她都写下半本日记。每每谈及这些,吴桂云都不禁泪如泉涌。也正是因为体会到了生活的苦难、悲欢离合,吴桂云饰演的《钟馗》便有了神,活了。

2003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被列入“精品工程”的《钟馗》几经修改后,于8月中旬彩排,月底在石家庄公演,10月份进京演出。

由吴桂云主演的《钟馗》,重点突出了“考官以貌取人”和“钟馗兄妹情”。主创人员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后,对原剧中“科场舞弊”和“考官以貌取人”两段戏进行了改动。如第二场“鬼哭”中,删去了常风这个人物,使故事情节更加精简。此外,为了突出钟馗和钟梅英的兄妹情,对第一场和第六场“嫁妹”都做了改动。此次修改、加工后的舞美进行了全新设计。比如采用影视剧中常用的威雅技术吊钢丝升降,表现钟馗升天,采用“过江龙”手法吊钢丝在舞台上飞来飞去表现一些神话内容。在艺术风格上坚持河北梆子独特的味道,如第二场“鬼哭”、第五场“行路”等,在武戏的安排上动用了强大的群体阵容,舞台上的小鬼扮相也更富于变化,使得全剧显得更好看,更具观赏性。同时,他又强调,为了避免破坏传统戏曲的特殊感受和表演的功能,不会用太多的电脑灯光和特技效果。

2011年,吴桂云站在了中国戏剧最高的领奖台上,获得第25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经过多年的努力,吴桂云已经成为河北梆子的大腕,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但是裴艳玲好像对吴桂云并不感冒。在《裴艳玲传》里,有一段内容专门提到:《钟馗》的后来演出者,每到下高的表演,总是找人顶替。在《裴先生》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到:有一位女演员,多年来一直模仿裴艳玲。此人动用了一切关系,想拜裴艳玲为师,也没能敲开她的大门。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

裴艳玲收不收吴桂云为徒是她的自由。但是,裴艳玲不收吴桂云,也阻挡不住吴桂云前进的脚步。吴桂云后来拜师京剧名家尚长荣,又拜师河北梆子大师张惠云学习旦角。张惠云老师说:“我就喜欢她爱学习,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我觉得能够给她指导指导,她就能进步。”

吴桂云从1991年开始演出《钟馗》,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可以说,在裴艳玲改唱京剧后,河北梆子《钟馗》这出戏得以传承下去,能够持续火爆,功劳在吴桂云。

所以说,不管自己有多高的艺术成就,也不要目中无人。

裴艳玲应该感谢吴桂云,感谢吴桂云把河北梆子《钟馗》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裴艳玲评价样板戏(裴艳玲应该感谢吴桂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