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故事(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乡大展拳脚)(1)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吴枫 刘秋凤

天府新区煎茶镇青松村徐曼丽爱吃茄子,最爱吃的是鱼香茄子和茄饼。

3月,在浩荡的春风里,她家的五亩地里第一次种满了煎茶竹丝茄。两个月以后,茄苗上将挂满长长的、弯弯的、紫色的茄果,一直持续到11月。那段时间,她可以摘下新鲜的茄子烹饪美食,也可以当水果一样生吃。她盼望着茄子能给家庭带来更多收入。

在徐曼丽的家乡天府新区煎茶镇,和她一样,种植竹丝茄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当地通过党建引领,把种植技术、农业品牌和更高的收益带给农民,为乡村振兴增添一股浓浓的茄元素。

8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故事(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乡大展拳脚)(2)

一株株科技含量高的竹丝茄,带给乡亲们一个产业,也带来了从小康走向富裕的希望。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正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人留了下来,高级知识份子从都市返乡,人才、资本渐次回流,一起推动宏大的乡村振兴战略从蓝图变为现实。

产业振兴

村民买茄苗有补贴

菜贱不伤农,保险公司来托底

8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故事(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乡大展拳脚)(3)

鹿溪小渔村田园综合体三面环水,被碧波荡漾的鹿溪河环抱。3月的田园,垂柳依依,桃之夭夭。

沃野之上,生长着300亩煎茶竹丝茄国家地标示范基地。田野间,卡通茄像紫色精灵,睁着一双大眼睛,迎来送往从绿道走过的游客。基地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流的煎茶竹丝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基地”的字符,宣告这里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到访时,在茶花微党校里,正在上一堂微党课,竹丝茄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李德明负责讲解竹丝茄的栽种技术。台下,几十位村民认真听课,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划划。

李德明是高庙村人,他一步步见证了竹丝茄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种植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以前的竹丝茄个子矮小,到9月就结束挂果了。”他说,而今,竹丝茄的茄苗能长到1.6米,挂果时间可延长到11月底,一株茄苗可采摘八九十个茄子。与四川省农科院进行合作后,竹丝茄苗不仅个子长高了,就连以前的绵疫病、黄萎病和青枯病都少了。

煎茶镇扶持竹丝茄产业,对基地内农户给予每亩800元的茄苗补助和每亩500元的农田设施、物资肥料等补助。2013年,当地又探索保险机制,化解菜贱伤农的困境。以去年为例,村民花二十多元钱为每亩竹丝茄购买灾害险,一旦遭遇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就会按比例进行赔付;同时还引入了价格险,如果当年市场价低于每斤5毛钱,保险公司就会对其价格按5毛每斤进行兜底。

徐曼丽是前来听课的村民之一,回去后,她家栽下了5亩的竹丝茄。往年,她家种花菜、油菜和水稻,一收入仅两三万元。今年,她盼望着能创下近十万元的收益。

徐曼丽生于1989年,高中文化,是村子的年轻人。“如果有可能,我还要多承包一些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她说,现在网络很发达,自己还畅想着“要不要在网上开个店?把村里的茄子通过互联网卖向更广阔的市场?”

最爱吃茄饼和鱼香茄子的她,还梦想在村里开一家茄子主题餐厅,摆下一桌茄子宴,让城里人来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能吃到美味。

人才振兴

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家乡

参与乡村振兴,经手的最大项目投资5亿元

8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故事(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乡大展拳脚)(4)

2016年10月份,揣着一份农业情怀,受惠于天府新区的人才改革新政,生于1990年的毛志宏作别了大都市大型农业集团,回到生他养他的煎茶镇,在镇政府产业促进科负责招商工作。2017年春节前,他所在的办公室调整为乡村振兴办公室,他的职责新增了乡村产业规划、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等内容。

“虽然收入少了一大截,但乡村是个大舞台,又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好时光,我所学的专业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28岁的毛志宏期待未来的工作,能与乡亲们一起在这块土地上大展拳脚,参与并见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他到这里工作的一年半时间,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改变的热浪正滚滚而来。“借着天府新区发展的市场红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城市资本正涌向乡村”,他说,最初他经手的那些投资项目以纯农业为主,500亩的面积就算是比较大的,现在,已经有了单体两千亩的项目,在经营方向上,一三产业互动和农旅结合的占了近80%。

“借此机遇,我们也正在努力,把乡村资源变资产、变资本,把农民变工人、变股民、变房东、变老板,彻底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已落地和正在洽谈的涉农项目有近20个。”毛志宏透露,落地的项目中,单个投资最大的达到5亿元。

最近,他还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他的一个师弟也准备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毛志宏说,师弟的行动,让他看到了同龄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才正流向乡村,大家以青春之姿奋斗在田间地头,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历史。

正如书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他笃定地望着前方,憧憬着:“乡村的人才多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就更大了!”

组织振兴

创新模式“5个1 N”

竹丝茄种植核心区面积已突破1000亩

8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故事(90后研究生放弃大都市回乡大展拳脚)(5)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把乡村资源挖掘好、把外部资源引入好、把群众利益保护好,关键还要想法设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在走访过程中,记者观察到,在煎茶镇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各级党员都发挥了模范带头和组织动员作用。

煎茶镇党委从2016年起,创新提出“5个1 N”(党委 支部 合作社 研究院 基地 N个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竹丝茄特色优势产业。平安村党委书记苏彪家80%的土地都是用来种竹丝茄,槐文村(现高庙村)前支部书记李德明成立起了竹丝茄协会,带领大家把竹丝茄卖向更远的地方。

煎茶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建在田园里的茶花微党校,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提升村党委领导发展能力,发挥优秀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使党建围绕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服务,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实现党建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

“依托经济合作社,保障专业化运行。”这位负责人说,依托煎茶农艺竹丝茄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严格落实绿色生产要求,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测验溯源制度,确保产品达到免检标准,极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通过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竹丝茄服务行业协会共同搭建竹丝茄研究院,从品种提纯、快育快繁、质量检测到技术服务,在示范基地内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扩散体系,助推竹丝茄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煎茶竹丝茄种植核心区面积已突破1000亩。”这位负责人说,煎茶竹丝茄去年12月成功申报天府新区首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极大提升了竹丝茄的品牌知名度。

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家伙都憧憬着:“竹丝茄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如果,每亩地能创下4万元的收益,咱们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