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1)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今天我们来说说《山海经》中提出的上古凶兽究竟是哪些!

一、猰貐

《山海经》中记载“少咸至山,有兽焉,壮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猰貐。其音如婴,食人。”传闻猰貐本事天神,原本老实善良,后被人所害。天帝不忍,便亲自命令六大巫医用不死药将其复活,可能巫医用了假药,猰貐复活后,神志不清,四处乱撞,到处拆家。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2)

一不小心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中,变成了性格凶残,喜食人类的怪物。传闻弱水没有浮力,连鹅毛都浮不起来,便便猰貐可以在里面自由穿梭,扑杀人类后就躲进弱水中。连神仙都束手无策,在十日并出时,从弱水中跳出来危害人类,后被大异射杀,百姓称赞。

二、蜚

蜚,太古时期的灾难之神,它出现的地方都会发生大灾难,根据《山海经》卷四·东山经·东次四经记载:“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3)

山海经中的蜚居住在中原东部的太山,外形象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蜚之为名,体似无害,所绎枯竭,其干谯厉。”当“蜚”进入水中时,水源会立即干涸;当它进入草丛时,草会立即枯死。蜚,传说中的灾兽,太古的灾难之神,它出现的地方都会发生大的灾难,故而世人皆畏惧此兽。

三、朱厌

朱厌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之兆。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4)

朱厌即猿,它有洁净的毛发(白首:白,彰明、清晰、洁净;首,标表),伺机奔跑(赤足:赤,斥候,侦察。足,奔跑)。朱厌图有二形:其一为猴形;其二为人面猴身。郭璞《图赞》:“凫篌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惟之自然,厥数难明。”朱厌为凶兽,与凫篌一样,都是兵燹的征兆。据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四、狰

狰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奇兽,以老虎豹子为食物。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脸部中央长出一只角,有五条尾巴,所以五尾一角,全身赤红,身形似豹,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中国境内有一座山名叫章莪山,相传这座山寸草不生,还有许多怪兽出没其中。其中一只就是狰,它的声音如击石般铿锵,脸部中央长出一只角,而且有五条尾巴,全身赤红,身形似豹。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5)

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山海经·西山一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山海经·西次三经》)四皇移位,天降赤心。逐天下,服四兽,然者“狰”也。“狰”者,上古蛮荒之神兽,出于钟山,阴烛之鼻息,日形于型,尾羽,腰生翅,首四角,琉璃眼,赤皮,生黑络。诶静伏于山间,首击石,“狰狰”之鸣,故名“狰”。

五、饕餮(狍鸮)

饕餮,别名叫狍鸮,是四大凶兽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近几年在影视剧中也多有它的形象。它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北山经》中。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山海经·北山经》

《辞海》中说: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现在饕餮纹多出现在雕刻玉器上)。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而《春秋》则给了饕餮一个高贵的出生,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6)

《左传·文公十八年》则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出生,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史记·五帝本纪》载:“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所以有人怀疑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饕餮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通常代表了贪吃或贪欲。现今不少影视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六、穷奇

中国上古神话四凶之一,主要记载在《山海经》中,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异兽,结合天神、怪兽、恶人三位一体,真实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恶的象征,代表至邪之物。《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

这里是说,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但是,《山海经·西山经》也有记载:"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这两次记载的穷奇,外貌上是有差别的,但是两个都是喜欢吃人的凶兽,这里是没有差别的,默默的说一句,神兽吃几个人就成凶兽了,而整个《山海经》都在说这个神兽要怎么吃,那个神兽吃了有什么好处,古人们有考虑过神兽们的感受吗.......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7)

话说回来,穷奇是凶兽,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记载穷奇的好的一面,《后汉书·礼仪》 中说 :"穷奇、 腾根共食蛊"。在古时腊八的前一天,宫廷里要举行一个叫逐疫的仪式,由方相氏带着十二只异兽游行,穷奇和另一只叫腾根的异兽,共同负担着吃掉害人的蛊的任务,于是又让人感觉它对人还是有些益处了,更有郭璞注《山海经》时,亦创作了"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的赞诗,同样指出穷奇会作出驱逐妖邪的行为。这些为民除害的举动,与以往所表现的食善助恶的形象,有极大的差别。

穷奇的来历可不一般,《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明显又是个“官二代”少昊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称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们的故事可见于《拾遗记》,非常美丽动人。在那里有一棵穷桑树,其果实万年一结,吃了的话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称为"穷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这些关键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于西方不容置疑,而穷奇也是被舜驱逐到了西北方向。

再说,穷奇这小伙子很有意思,典型的叛逆熊孩子。叫它往东它就要往西的那种,《神异经》里说道:"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看见有人打架,这小伙子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你看,这熊孩子,所以,古人们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七、混沌

混沌,也作浑沌,或浑敦。神话四凶之一。这里先说清楚,混沌,不是帝江!不是帝江!不是帝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混沌,在《神异经》中记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

这里才是混沌的记载,从文中来看,混沌是一只长得像狗,长毛,有四只脚而没有爪子的凶兽,它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明显是个“睁眼瞎”。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8)

而帝江的记载是这样的,《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这里是说,"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这里“浑敦”是指帝江相貌浑圆,没有脸面,而不是名字。

这个帝江才是被倏和忽两人凿七窍而死的那个”混沌“。《庄子-应帝王》中有,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好了,就不纠结这个问题了,再来说凶兽混沌,可能就是因为长久以来一直被误以为是”帝江“。混沌已经是跟”帝江“结合成一个了,明明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说。但是,小编自认没有那个能力去更改什么,也没有那个能力去为它们两个正名的。还有说法,混沌是帝鸿的儿子,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说的是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专做掩盖他人的善行,隐瞒自己的罪过的事,好做坏事,天下人称他为"浑沌"。

八、猼訑

猼訑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样子像羊的怪兽,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它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

山海经恶兽有哪些(山海经凶兽你知道多少)(9)

猼(bó)訑(tuó) [1] ,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注],佩之不畏。”[注: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陁。”猼訑是一种怪兽,它的样子像羊,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却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

郭璞在《图赞》里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基山,山的南坡阳面盛产玉石,山的北坡阴面有很多形态奇特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会不产生恐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