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谁是引发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1)

755年12月,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一个叫安禄山的杂胡,带着各族胡人和汉人从范阳出发,挟着河朔凛冽的北风,冲入繁华日久的中原腹地,将盛唐锦绣无情撕裂,沉睡在盛世春梦中的人们在迷糊中四散奔逃。

这一年,大唐历史转向,中国历史转向,安史之乱,影响深远。

从开元到天宝

741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弃用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改元的直接原因,是有一小官奏报说,玄元皇帝给他托梦了,说函关尹喜故居有留给大唐的礼物。李隆基派人去挖,果然。于是各地纷纷献上祥瑞,各级官吏纷纷上奏请改元天宝。为了顺从“天意”,李隆基欣然启用天宝年号。

从开元到天宝,看似是年号的简单替换,实质上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时代变迁。

开元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精神饱满、活力十足,面对复杂的局面和繁琐的事务能全身心扑上去。天宝就是功成名就的大佬,事业已到平台期,自有一帮人去打理,认为该对自己好一点,补偿一下曾经亏待的身体和欲望。

开元是一群人的共同创业,天宝是一群人的坐享其成。开元就是一条漫长的盘山路,稍不留神就会滚下悬崖。天宝就是一段看不到尽头的笔直大道,总以为闭着眼也能走好。

开元代表了英雄的青春,天宝展示着英雄的暮年。

所以,开元是流动的,不断有新鲜的内容补充。天宝是静止的,等待着死亡。

然而,历史上为君者讳的传统,让臣子背了本属于君主的锅,以至于我们看到很多不合逻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李林甫果真只是一个小人么?

传统的历史书告诉我们,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一个是李林甫,另一个是杨国忠。由于杨国忠当宰相时间短,而李林甫在位时间太长,李的锅要比杨大。

李林甫的形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口蜜腹剑”,意思是他面善心狠,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他的小人形象是历史公认的,即便如李林甫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奸。他的儿子甚至哭着劝他,说他长期占据相位,将来祸至,想做个老百姓都难。李隆基在跑到四川后偶然想起他也认为,李“嫉贤妒能,举世无双”

吊诡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担任宰相时间竟然长达十九年。而他之前的姚崇等人,最长不过三四年。这十九年,又是大唐最繁盛的十九年,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单凭“口蜜腹剑”能解释的。

还是得从君权和相权制衡说起。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中书、门下长官可以是多位,导致同时担任宰相者也为多人,这种宰相制度称为集体宰相制,他们在政事堂集体决议,由其中一位宰相轮值主持,互相牵制,防止擅权。开元时期,担任宰相的人,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以张说、张九龄为代表,是以翰林入宰相,靠的是文笔;第二派以姚崇、宋璟为代表,是以吏治入宰相,靠的是政绩;第三派以陆象先、萧嵩为代表,是以豪门入宰相,靠的是身份。李隆基利用这三派修订律法、建立丽正院、充实国库、封禅泰山、扩地检户,在推行不同的政策时任命相应的宰相,保证了决策和执行上的一致性。

后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加上太子李瑛势力崛起,李隆基的注意力从皇权相权之争转移到君权与储君权力之争上,压制太子势力成为重点。张九龄之后,李林甫成为宰相人选。他是唐朝宗室,又是从小吏做起,各方面人缘不错,最重要是,李林甫坚定支持李隆基的各项决策,敢于硬碰硬。因此,李隆基不再频繁换相,专一通过李林甫的手,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林甫在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朝廷,他主持机构改革,裁汰工作人员,减少财政支出。在军事上,他主持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积极配合李隆基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军事力量调整,充实了边防力量,在开元、天宝年间频繁用兵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他还打压了李瑛一党,最后导致李瑛被废。为防止豪门擅权,他又大量起用蕃人为将,认为他们不会结党,比较安全。

李林甫的形象从何时开始完全变坏的?

离他最近的《旧唐书》非但没有完全否定,相反还进行了赞扬“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但是到了北宋,无论宋祁主编的《新唐书》还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李林甫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是一个低配版的王安石,这与他们所处的政治立场和阶层利益不无关系。

杨国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身兼四十余职,敛财无数。李林甫也敛财,但是他有章法、有制度,而杨国忠则肆无忌惮。李林甫有威严,群臣忌惮,安禄山也对他害怕三分,而对杨国忠则直接举兵相向。

杨贵妃要不要背锅?

李、杨的爱情,在盛唐的装点下,变得浪漫而多彩,尤其经过《长恨歌》和《长生殿》的高度艺术化之后,变成了单一主题的唯美爱情,除了历史学者,没人再愿意理会背后深刻复杂的故事。

事实上,李、杨的情感脉络与大唐的国运走向同步相连。

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这一点在历史上没有疑问。彼时,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李隆基情感世界出现了空白,一度精神低落。他最亲近的四个兄弟,在开元年间先后离世,尤其他最敬爱的大哥李宪于开元二十九年去世,让李隆基悲痛欲绝。李宪不但支持李隆基登上皇位,还是李隆基在音乐上的知己。李隆基爱好羯鼓,李宪善吹横笛,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音乐。

杨玉环按照安排,先出家为女道士,将身份洗白,再以女道士身份进入内廷,不久即成为贵妃。绝伦的美色,超凡的歌舞技能,一下子就俘获了55岁的浪漫天子的心,成为他后半生最重要的伴侣。杨贵妃善于击磬、弹琵琶,即使梨园子弟也自愧不如,尤其是她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更是惊为天人。可以说杨在艺术方面的才能,满足了李隆基对艺术方面的需求,实现了他除政治外又一人生价值。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谁是引发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2)

于是,一个厌倦了朝政的君王,在事业有成时遇到了红颜知己,更可以在艺术上绽放第二春,这于个人为幸,于国家则为不幸。无论李、杨之间的爱情有多真诚,对艺术的追求有多执着,都无法掩盖他们弃国家于不顾所犯下的大错。

安禄山真的是被杨国忠逼反的么?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发动者。多数人的说法认为,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安禄山之所以造反是被杨国忠逼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要从唐代国防说起。

唐朝立朝数百年,与其抗衡的邻居主要有突厥、高丽、吐蕃、回鹘,其中东西突厥分别被太宗父子所灭,高丽距离大唐本土遥远,回鹘与唐关系一直较好。唯有吐蕃称霸青藏高原凡二百年,与唐朝相始终,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的兵力除了分布与关中之外,在西北用兵最足。李世民整顿府兵制度,将军府改为折冲府,全国共633个折冲府,关中就占了261个,确保了四方有事,关中之兵可以镇压,关中有事,全国之兵可扑灭。

但随时均田制的破坏,府兵逃散严重,府兵制逐渐瓦解,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被募兵制所取代。原本四年一替的边境将领被逐渐固定的节度使所取代。节度使从单纯的军事长官逐渐变成军政合一的一方诸侯,实力大增,造成腹地和边疆兵力悬殊颠倒的局面,尤其是安禄山执掌的地区对比更加明显。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谁是引发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3)

安禄山的发迹史,充满了各种传奇与冒险,当时的河朔之地,后突厥成不了大气候,契丹还未崛起,大量胡人涌入,带动民风从浓郁的汉风转变为胡风,造成此地鱼龙混杂,各种关系交织,极其适合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成就事业。

安禄山是杂胡,会说六国语言,靠做生意起家。投军后,受到张守珪的喜爱,被后者收为义子,一路从偏将做到营州都督、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号令严整,统御部下极严,同时又赏罚分明,因此很得将士拥戴。他极善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尤其善于在李隆基勉强装老实、装笨拙、装孝顺,把李隆基哄得别人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唯独他不相信的地步。

安禄山为什么要反?

通常的说法是被杨国忠逼反的。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安禄山对其非常忌惮。李死后,不学无术的杨国忠上台,安禄山对他颇多不敬,引起了杨国忠的不满,多次在李隆基面前挑拨,言安禄山必反。几次之后,李隆基仍然不信。没办法,杨国忠就自己找证据证明安禄山的反心,在最后一次入京证明清白后,安禄山马不停蹄回到大本营,立即举兵。

其实安禄山的造反还在于他知己知彼。多次出入京师,安禄山对李唐腹地情况了如指掌,多年在北地经营,安禄山对自己的实力拥有百倍信心。他深信唐朝已经不是太宗、高宗时期的唐朝了,空有一副锦绣的皮囊,在他二十万铁骑的践踏下,很快地瘪下去。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内部变乱。安禄山的节度使府邸在幽州,大本营却在营州。天宝元年,后东突厥叶护阿不思率同罗部一万帐归唐,受到李隆基赐姓封王的优待,得以重用。十年来,阿不思东征西讨,为大唐立下了赫赫边功,这遭了安禄山的忌。尤其是阿不思军队所屯之地营州是安禄山万万不能碰的大本营,因此除掉阿不思成为安禄山的当务之急。

天宝十一年,安禄山逼阿不思进攻契丹,失败后害怕遭陷害而北逃,被回纥所捕,终被朝廷杀害。同罗旧部看到首领被害,怒火直指朝廷,这是安禄山再以同情者的姿态介入,自然将同罗部拉入麾下,成为他造反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杨国忠的逼迫、唐朝的腐朽和同罗的反叛最终促成了安禄山变乱的决心,推动他立即行动,长驱直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