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事后索赔,这不就是故意找茬?”“但确实违规或存在质量问题,才会被打假人盯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职业打假人以及引发高度关注的打假事件围绕着大量争议。打假人究竟属于敲诈勒索“恶人”还是消费者“安全卫士”的话题,也时常在网络发酵。近期,新黄河记者收到读者爆料,在电商平台能买到职业打假速成资料及教程。调查发现,部分网点的确能买到这类教程,还有商家在兜售时坦言,网络打假是一类能让人快速致富的“暴利副业”。

电商平台现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留言区网友称:钱来得真容易

“职业打假教程”“举报起诉索赔,合法维权学习”“暴利赚钱副业”...…近期,读者小王向新黄河记者爆料,他在电商平台浏览商品时意外发现了这类职业打假速成教材。

10月9日,新黄河记者在知名电商平台检索关键字“打假”发现,确有这类商品在销售,有的商家还在显眼处用大字标注“打假月入过万”等字眼。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1)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这些打假教程商品的标价多在几元至十几元。点击进详情页,还能见到商家对其划分的档位:18.8元可以了解打假流程、相关法律法规;499元可以加入打假群;950元,则可以由老师带“上号操作”,附赠专业协商话术、法院起诉流程;1599元的“高级一对一”线上语言教学课,则可以实现当天上手操作、平台最新规则、电话语音讲解等特权。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2)

在这类打假教程的商品评论区,有购买者夸赞着高价打假课学到的实操成果:“以前老实在工厂打工死活赚不到钱,现在干这个每月轻松在家1万,已辞职全职干这个了”“玩了这个第7天就赚了1000块”“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二天出去买个茶叶就赚了2000块”...…不少购买者称,自己通过实操赚到了钱。还有购买者贴出了疑似与商家和解的转账截图,表示一日就赚到了5700元赔偿金。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3)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4)

2元买到多家电商平台打假资料,利用赔付机制、法律法规进行索赔

这类速成打假商品是否真的如商品评论区留言所说的那般,可以轻松月入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新黄河记者在一家打假教程店花费2元下单了部分资料。这类资料通过网络云盘进行发送,文件按照不同电商平台进行分类打包。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5)

细细研究不难发现,课程撰写者多是教导打假者学会利用平台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商家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等行为进行约束和索赔。

一则打假文档中写道,在电商平台下单前,要仔细查阅该平台的赔付规则。在选择店铺下手时,可以将自己的收货地址改为虚假地址,让商家无法致电骚扰,同时尽可能选择48小时内发货的店铺;要观察下单店铺的保证金是否大于1000块,商品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等等...…文档最后还教给打假者,应当如何进行投诉维权。

职业打假人受法律保护吗(职业打假人速成教程电商平台有售)(6)

为避免打假新手“翻车”,还有“技术指导”在资料中提示:我们不玩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不玩虚拟产品、定制产品等特殊商品;不玩发货时间超过48小时的。我们尽量选择体积小、价格高的东西,单价低、体积大的商品尽量不要下单,避免后期商家发货时退货麻烦...…

新黄河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不仅电商平台有售打假资料,在“打假吧”内,也能见到职业打假人分享自己的打假思路,还有想要入伙打假的网友不停寻找“大神”和“师傅”带自己一起入行。

职业打假人身份围绕颇多争议,律师:恶意打假或涉嫌敲诈勒索

近年来,“打假”二字在生活中的曝光率不断增加,从“糖水燕窝事件”到“150碗扣肉案”再到如今的打假速成资料与商家苦不堪言的控诉...…职业打假人维权的行为始终环绕着层层争议。

对部分销售商而言,职业打假人无异于钻空子敲竹杠的“恶人”,知假买假的行为深受诟病;对于部分打假人和市民而言,职业打假人维权时有凭有据,虽牟取利益但商家也的确违约在先...…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职业打假人因敲诈勒索而踩踏法律红线。

在网络平台,职业打假人被定义为:专门购买问题食品向生产者、消费者寻求赔偿而营利的一类人。新黄河记者注意到,此前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院曾发布《“知假买假”行为性质认定类案裁判规则汇总》,编者按提到,“行为人知假买假,索赔数额过大,超出合理范围的,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职业打假人如确因产品质量问题,要求符合法律规定金额的索赔则不构成敲诈,如果打假人采用不合法的方式,要求相关人员进行高额赔偿则可能涉嫌敲诈勒索。”山东争渡律师事务所黄西文律师表示,此前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提到,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恶意打假的行为也有踩踏法律红线的可能性,不应当做牟利工具。”

新黄河记者:孟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