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1)

“神农尝百草”的典故,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说的是神农氏为了族人的生存,亲自尝试服用各种草药,以来验证其是否有害。

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毋庸置疑,这种对未知物的探索是漫长而无奈的探索,在古代绝对是出现过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2)

即便是到了今天,每年也都会出现因为吃野生菌中毒,而被送进医院的云南人,致幻后做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也是让网友们印象深刻,甚至还被大家调侃为是在“给全人类扩大食谱做贡献”。

当然玩笑终归是玩笑话,其实云南人吃野生菌只吃认识的,大部分中毒的是因为没有煮透或者掺杂了其它东西。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3)

但也依然不难体会到,我们的老祖宗有多么不容易,毕竟一种未知的食物吃下肚,运气好了就多一个食谱,运气差可能就全村吃席了。

可以说在吃这一方面,老祖宗们也是“豁出了命去”,如今很多看上去稀松平常的食物,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之前,给人的印象可能都没有那么优雅。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4)

臭出了名堂

最典型的如臭豆腐,本质上就是豆制品经过发酵所得,很难想象,一块已经发酵变臭的豆腐,第一个吃它的人是怎么下得去口的。

还有安徽的臭鳜鱼,最初也是为了防止其变质,而将鱼用盐腌制,一直腌到透,烹调之后,依然有一种似臭非臭的味道。

再者是宁波绍兴一带的苋菜梗、渤海地区的虾酱、都是将食材经过发酵而成,与臭豆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因为味道特殊,让吃货们对这些食物的评价呈两极化。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5)

存货小能手

也有很多食物最初的制作目标,可能并不是“为了让其更好吃”。

在川湘粤等南方地区,都有腌制腊肉的习惯,将猪肉块经过腌制,熏烤或风干,使其脱水之后,这种缺水、高盐分的环境下,细菌、真菌都很难生存繁殖,最多能够保存两三年之久。

可能也有吃货见过十年的老腊肉,但……真不建议您吃。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6)

在下脚料中绽放

重庆的毛肚火锅,也是当时的码头苦工们,捡拾牛下水(内脏)冲洗干净后,在加了辣椒、花椒的滚汤中涮烫而食,这种最原始的烹饪方式,既廉价又果腹驱寒。

还有北京的卤煮、炒肝、炖吊子……皆是早些年间时,穷苦大众在追求生存的道路上,所“被迫衍生”出来的吃食。

这种情况,几乎在每个地区都存在。

美味而魔幻的野生菌(发臭的豆腐致幻的野生菌)(7)

——轻肥说——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从中华美食的历史角度来看,却不及其九牛之一毛,要较起真来,绝对三天三夜讲不完。

总而言之,许多美食的诞生,还是脱离不了“穷、饿、不舍得扔”的范畴,忍着异味将变质的豆腐塞进嘴里,肯定不是闲暇之余对美食的创新,而是资源匮乏不舍得丢弃。

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无论头尾蹄筋,还是心肝肚肺,都能做出花来,说到吃,我们绝对是傲视全球,但也不要忘记——“吃货民族”这个称呼,是许多开创者生存进化的血泪史,其实并不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