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欢的翡翠

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陈师明,曾说过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人们认知层次的不同,会在思想维度上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就像鸡同鸭讲。

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

01

前段时间,一则38岁姚明7年本科毕业的新闻,一时间引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7月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2018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姚明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父母的言语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作为父母你的认知里)(1)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身穿超长学位长袍的他,在发言中,他回想在17岁踏入CBA职业赛场前,他的父母要求:一定要在运动员生涯结束后回到学样读完大学。如今,他履行了这个承诺,并向父母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他还坦言,如果没有这个像封印一样的承诺,在校读书的几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过退出,特别是在上高数课的时候。而通过这一历程,他也更加相信学习的过程比结果还要重要。

小时候,父母坚定地认为儿子应该好好读书,不要学他们走篮球这条路。为了升学加分,业余时间里姚爸教他打篮球。然而,造化弄人,姚明越打越喜欢篮球。由于打得好,获得签约上海队的机会,后来还去美国,这些事地球人都知道。

14年后,姚明信守诺言,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其中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数学——很难,但他不会轻言放弃。

这种在学业上遇到再大的困难,始终能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将会深深地刻在他的骨血里,助力他战胜今后的所有困难。

而这种认知的获得,恰恰源自于他父母对读书上大学的14年坚持。

02

再讲一个故事。

在《朗读者》第2季中,节目组邀请到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

他出生于江苏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唯有一点,父母就对读书改变命运有坚定的认识。四岁时,父母就给他买书读。在节目中,他还讲述了一个触动他更加努力读书的细节。

那时,考大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他经历了一次两次失败,到了第三次他还想参加高考。他母亲很坚定地支持,就帮他去县城找高考补习班老师。

他母亲去了三天,到第三天晚上回家路上下起了大雷雨,途中在泥地里摔倒过四五次,回家一推门,她浑身就是一个泥人,说,你的事情搞定了。就是这一幕,他心里就明白要努力读书,没别的选择了。后来,他考上北京大学,别人的大学是在谈恋爱,他却在这期间读了几百本书,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是父母,无论是在城市的父母,还是在农村的父母,在读书这件事上,都有着一样的认知,一定要让孩子上学。只有读书能改变命运。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怕苦和累,咬紧牙关也要送孩子上大学。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作为财富,很明显地传承到了他的身上,支持着他从农村到城市,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03

同样是农村孩子,马百娟却没那么幸运。她是郑琼导演跟拍7年的纪录片《出路》里的主人公之一。

生长在甘肃的一个小山沟。家里每年的开销最多不超过50元。

小时候,很热爱读书。片中有个镜头是,她买完两本数学本子,高兴得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脸上一直挂满笑容。

后来,她却没读书。小时立志努力读书,上北京的大学,仿佛童年的呓语般,消弥于父亲的话语中。

“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

16岁的马百娟听从父亲的话,嫁给表哥,过上了父母所认为的好生活。

父亲对读书粗鄙的认知,决定了一个孩子几十年的未来。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思维的传承上。

书只要读一点,识点字,能生活就行。却不知道,多读一点可能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受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下,她可以选择的并不多,不经挣扎地认同父亲对自己的安排。在潜意识深处,改变自已及家人生活处境的渴望并不强烈。虽然有想过努力读书,但却死在行动上。

04

父母的认知层次,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去提升认知水平。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的所有一切,包括情绪、行为、兴趣爱好,自身条件,周围环境等,以及什么是自己能改变的,为什么,怎么做。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外在的世界不断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在认知组成,看问题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

甘肃的马百娟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自己?不是她不想突破,而是她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强烈,同时父母也不能给她提供富有远见的认知支撑。

父母有条件的话,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多阅读,多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知,看世界的眼光才会更加正确和客观些。

父母还可以尽力去引导孩子提升自己。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把自我和外部世界明确区分开来,如果不能,“他们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造成被体验和被感知的事物都成为自身的活动”。

这也是心智还不成熟时期的表现,不能正确区分现实与世界,内心的想法与外部的世界还不能真正融合,是混乱,迷茫的。

古人常说,人三十而立。可见,三十岁是可见一个人成长的分水岭阶段。

三十岁之前的孩子,心智基本还处在混沌阶段,这时需要父母的引导。

比如孩子不爱读书,我们可以自己先拿起书来读。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坐一旁读书,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父母也还可以多跟孩子沟通交流。

有人说,沟通是心的桥梁。

翟鸿燊也在《大智慧》中说,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多跟孩子交流,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他的行为。

毕竟,我们吃过的盐都比孩子走过的路还要多。看问题的本质还是比较透彻,全面,更加贴近实际些的。

05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性的形成起源于认知,而认知这件事是由人自己做出的。

认知体现的是人的行为。孩子未来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几乎都离不开我们父母的引导。当父母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达到一个好的水平时,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能做出准确地判断以及实施有效的引导行为。

当父母提升认知以后,可以给孩子以有效的引导,改变孩子当下和未来的行为。

于是,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而孩子的未来就藏在父母的认知里。

当父母积极地去提升自我认知,或许能打破孩子身上的某些枷锁,获得不一样的未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