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完善区域统筹发展机制综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潍坊市高质量发展改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潍坊市高质量发展改革(潍坊市推进区域统筹)

潍坊市高质量发展改革

——我市完善区域统筹发展机制综述

潍坊新闻网1月5日讯 新常态下,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结合潍坊在山东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特点,制定实施了“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三大战略,以改革为动力,推动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助推全市发展优化升级、转型跨越。

经过几年努力,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红利逐步释放。突破滨海,使潍坊转身向海,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潍坊全域发展;提升市区,正在打造一个更具带动力、支撑力、辐射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开发两河,搭建起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

突破滨海——

产城融合缔造美丽幸福海洋城

为深入实施“蓝黄”发展战略,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把突破滨海作为全市战略布局的重点环节,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使之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经过几年努力,突破滨海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滨海正在成为产业层次优、生态环境好、人口密度低、幸福指数高的现代化海洋城市。

双港联动深耕海洋经济。潍坊港是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的牛鼻子,是海洋经济的龙头。为全力推进港口建设,市政府与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山东高速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潍坊港务有限公司,多元建港,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潍坊港步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开通首条集装箱航线,目前已开通京唐线、营口线、大连线、威海线、盘锦线、泉州线等集装箱航线和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跨渤海湾的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航线开通并正式运营,成为连通华东至东北、欧洲的绿色低碳物流大通道。2015年9月1日,潍坊渔港正式开港运营,中心渔港和海恒威渔港开工建设,结束了潍坊无外海渔港的历史,该项目是山东省和国家农业部“十二五重点渔港建设项目”之一,渔港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规模、容量最大的现代化渔港之一。

海洋产业擎起发展高地。潍坊港及潍坊渔港的开发建设,为海洋产业聚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依港而兴,海洋产业风生水起。立足海洋特色,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滨海形成了以海洋动力装备、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港经济为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下转3版)

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滨海瞄准了“话语权”项目。潍柴重机、瑞易新能源汽车、天维膜、海纳水下机器人、联兴科技、中碳能源、新和成蛋氨酸、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优势项目加快聚集,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高地。

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滨海以改革创新总揽全局,敢于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7大领域17项改革,创造出了一个个“滨海模式”。在“三制三零三全”基础上,滨海全面实行“三张清单”模式,负面清单把56类项目调整合并为10类,权力清单将15类1648项行政权力压缩为4类216项,服务清单由237项增加到499项。在潍坊率先推行企业设立“四证合一”登记模式,更大程度上方便企业群众办理企业设立登记手续。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原则,建立完善七大重点片区开发推进机制,一个片区一个推进办法,确保重点片区有序推进、滚动开发、建一片成一片。对重大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让企业自主参与滨海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实现企业对区域建设的管理、运营“一条龙”,为加快海洋经济新区建设注入了活力。

关心潍坊大事小情,就关注潍坊新闻网官方微信(wfnews001)!

提升市区——

释放城市发展核心磁场

中心城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心脏”。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将“提升市区”这一课题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之一,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全新的理念、高远的目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在“提升市区”发展中,更加凸显中心城区作用,科学合理布局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宜居水平,逐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中心城区产业聚集度和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日益完善提高。

提升产业层次。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为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我市重点在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更高层次谋划和推进,全面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挖掘新兴产业巨大潜力,加快构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主导产业诊断基本完成,各产业实施方案陆续出台,十大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工程装备三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张,中国食品谷、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潍坊国际创意港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资源优化整合、产业集群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以“两廊两核四区多园”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促进了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提升功能品质。打造、强化核心功能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关键举措。我市将功能提升作为提升市区工作的要害、关键和根本所在,紧紧围绕市民教育、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物流商贸、金融资本“六大服务功能”深入谋划,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小学建设改造、“四通一治”、智慧潍坊建设等“七项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区32所中小学校先后开工建设;人民医院外科中心等12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逐步提升;233台绿色环保公交车投入使用,首条双层观光巴士上线运营;“四通一治”8个便民专项全面展开,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和展现。

提升创新能力。我市加快载体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一批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科技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以创业大学、孵化器为平台的大众创业服务载体和推进机制发挥了很好作用。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清华启迪孵化基地、中科院创新园、北大燕园科技园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入驻,引进纳米融合科技产业母机等一批高端项目。

提升发展活力。理顺市区行政管理体制既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市区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为理顺关系明确权责,调动区级的积极性,激发市区发展活力,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我市把理顺市区行政管理体制列为重点改革事项,按照“简政放权、市区分权、统一责权”的基本要求,以市区规划统一、规则统一、市场统一为前提,着重理顺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市政管理、城管执法等四方面权责关系,在明确各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责任主体、界定市区建设管理和城管执法监管责任、推进简政放权等方面积极探索。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工商登记制度、财政金融、园区体制等改革,压减中介服务收费项目42项,精简率达54.5%。大力实施城市品牌营销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世界眼睛看潍坊”等会议,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开发两河——

打造支撑永续发展生态系统

潍河、弥河是潍坊的母亲河。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条件,调整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对“两河”流域实施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目前,已完成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两河”开发的定位、方向、目标都已经明确,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已经逐步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初步显现。

统筹开发。“两河”开发,我市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坚持“全域统筹、生态优先、三产融合、四化同步”,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构筑支撑潍坊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并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提高城市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实施意见,集中组织实施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示范、工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增量提质、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民生改善等“十大工程”。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我市力争把“两河”流域打造成全市功能完善的生态带、经济转型升级的隆起带、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带。

突出生态。“两河”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增强生态功能。以水为魂做足水的文章是“两河”开发的第一要义。我市统筹抓好水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河道生态修复保护,加快建设兼具供水、防洪、生态保护等复合功能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着力抓好大绿化,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切实保护好自然状态下已经形成的林木、草地、湿地等资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搞好环境整治,我市坚持综合施治,深入推进“三八六”环保行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环境容量交易等机制,调动上下游、多方面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两河流域环境质量水平。着力加强南部山区保护开发,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坚持道路交通、旅游线路等一体规划、一体发展,科学有序地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特色文化生态旅游高地。在弥河流域先行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产融合。“两河”开发是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抓手。依托“两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我市以打造绿色健康产业为主导,坚持三产融合,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制造业高端化和服务业社会化,加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步伐。2014年以来,我市包装储备“两河”流域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和轻质工业项目276个,总投资1400多亿元。寿光港、诸城皇华风力发电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临朐伊利二期液态奶、高密璞真一品林牧生态园、昌乐高崖库区南山农场等现代农业项目,安丘五龙湖百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昌邑青山秀水等文化旅游项目,峡山绿康源、青州青城国际度假区等康复养老项目,有的已建成投用,有的正在加快建设。

加速城镇化。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两河”开发的重点。我市在围绕“两河”优化改造老城区与规划建设新城区相结合,推进中心城市职能优化提升的同时,着力打造“两河”城市宜居带,合理布局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小城镇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着力抓好小城镇提升,我市对流域内45个镇街的特色风貌和建筑风格进行了深度研究,编制了《潍坊市新型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着力打造沿河魅力小镇。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两河”流域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8个,26万农村居民实现了生活社区化。同时,我市在“两河”沿岸首批选定建设的64个示范农村社区,正在按照“环境生态化、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标准进行精心设计打造。记者 孟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