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处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最重要的十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1)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处

2、“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是《春秋》中的著名故事,用此六字记录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最重要的十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2)

“郑伯克段于鄢”出处

二、故事内容

春秋时,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姜氏。

因为郑武公谥号为“武”,所以妻子被称“武姜”。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共叔段。

生寤生时难产,姜氏受到惊吓,便给庄公取名叫“寤生”,并由此而讨厌他。

郑伯克段于鄢最重要的十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3)

郑庄公——“全家福”

姜氏很爱次子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多次请求郑武公,武公没同意。

等到春秋第一霸——郑庄公(寤生)即位以后,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区域封给共叔段。

庄公讲:“制,是一个险要的城邑。虢叔过去死在那里。要是要求其他地方,随您挑选。”

姜氏又请求京城,庄公答应了,便让共叔段住在那儿。

之后共叔段被称之为“京城太叔”。

庄公的弟弟太叔(共叔段)在京城之地胡作非为,目无国君,破坏国家制度。

于是郑国的大夫祭仲对庄公说:“城市的城墙超过了百丈,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是,大的城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邑不超过九分之一。如今,京城已经超过规定,不合制度,国君将很难承受。”

庄公说:“姜氏要如此做,我哪里可以避免这场祸害呢?”

祭仲说:“姜氏哪儿会满足?不如对共叔段早做处置,以免他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一旦蔓延开来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很难铲除,更何况是国君被宠的弟弟呢?”

庄公说:“不义之事做多了,一定自己栽跟头。您就等着看吧!”

《春秋左传》中庄公原话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久,太叔(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二邑一块都听命于自己。

公子吕对庄公说:“一国不能容有二君,国君想要怎么办?要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前去事奉他。要是不想给他,就请您把他除掉。以免让民众生有二心。”

庄公说:“不必这样,他将咎由自取。”

郑伯克段于鄢最重要的十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4)

郑庄公像

太叔进而把二邑归为自己所有,并渐渐扩展到廪延一带。

公子吕说:“能够动手了。土地扩大了,便会得到更多的民心。”

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敬,土地越多,崩溃便越快。”

太叔修治城郭,积聚粮草,整顿装备武器,充实士兵战车,准备偷袭郑都。姜氏则作为内应帮忙打开城门。

庄公知道太叔起兵的日期后说:“能够动手了。”

于是命令公子吕领着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背叛了太叔。

太叔只好逃往鄢地,庄公又领兵讨伐鄢地。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往共国。

三、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最重要的十句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5)

《左传》中原文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典故,在《春秋》中仅仅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记录此事。

所以后世读者难以理解,而《春秋左传》则是对《春秋》的讲解版,相当于现在的翻译书。

在《春秋》中,因为太叔不讲孝悌,故而不称他为庄公之弟;

兄弟相争,就像两国国君交战一般势不两立,故而称为“克”;

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有失教导;

这也表明庄公早就有了杀弟之心。故而不写太叔“出奔”,是表示谴责庄公。


感谢您的阅读。若您想了解更多《春秋左传》中的故事,请关注后在合集中查阅。

往期相关内容

浅谈《春秋左传》是个甚?关于《春秋左传》的十大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