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肖暖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杭州乔司红绿灯一条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杭州乔司红绿灯一条街(杭州小巷开了近30年的修车点为啥那么多人赞)

杭州乔司红绿灯一条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肖暖暖

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开始怀念老一辈肯花时间踏实钻研的匠人精神。

走过杭州叶家弄小巷,就能看到巷子里的便民修车点。小摊简陋看着却踏实。

“在路上骑车轮胎破了,还得是路边便民服务点的修车师傅救急!修车修得嘎嘎好!”有市民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料 ,想夸一夸家门口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坚持了快30年了,我觉得这就是始终为民服务的匠心精神”。

修车小摊有何特别之处?是师傅手艺好到全杭州找不出第二个了吗?

8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叶家弄巷口的便民修车点。

向巷子里的居民问路时,过路的叔叔阿姨提起巷口修车的徐师傅都笑着夸两句。

“便民服务点?很好找的,前面大树底下看到吧?往那里走就能找到的。”

“找修车的?你往前面走走就看到了,他很靠谱的!”

“他会聊,人很热情的,能跟你讲大半天。”

热情、靠谱、踏实,说起叶家弄的便民修车点,这是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回复中提炼出的关键词。

1】“自行车什么毛病我转一圈就知道”

“老徐,你看看我这个车帮忙打打气啊,轮胎没气了。”

上午十点,忙活完社区看管车辆的工作,老徐被人招呼着到了修车点前。

对方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推着电瓶车打了声招呼,请他看看要怎么打气。

街坊口中的老徐大名徐绍林,穿白背心、灰色长裤,腰间别着手机,脚上趿一双拖鞋。

徐绍林围着电瓶车看了两眼,摆摆手,“你这打不了,得去修电瓶车那里弄。”

老街坊有些急了,“那怎么会呢,你帮我打一下,看看能不能打进去气。”

拗不过老街坊,徐绍林拿起修车点的打气管,对着电瓶车打气。果不其然,没打进去。

告别老街坊,徐绍林站在修车点前叉着腰,“我都修车几十年了,自行车什么毛病我转一圈就知道。电瓶车我也会,这个一看得去修,打不了气。我年纪大了,主要修修自行车。”

2】风雨不停工的修车小摊

徐绍林是叶家弄便民服务点的修理师傅,他的小摊专门修车,服务点就支在叶家弄14幢西侧,正对着人行道和马路,来来往往行人如织,车水马龙。

一辆由自行车头和方形车厢组装起来的小车,车上盖着蓝色篷布,另有一个支在旁边的小摊和两块木板,这就是徐绍林修车点的全貌。

小车、小摊和木板,都写着便民修车点的字样和徐绍林的联系方式,两块木板上还写着服务时间上午7点至下午5点,旁边还用黑色马克笔写着,“请打电话”。

“我现在还在社区里帮忙看管车辆,平常主要在那边的小屋里待着,把这些写上去,人家需要我修车了打个电话我走几步就能到。这样两边都不耽误。”

小摊虽小,五脏俱全。打开小摊的铁门,左右分开、上下三层的小柜子里密密麻麻摆着各式各样的修理工具,小铁门上还写着好些联系方式。“年纪大,写下来才记得住,不耽误事。”

徐绍林今年72岁,虽然会念叨几句年纪大了,但看着很精神。说起修车这回事,徐绍林要回忆到三十多年前。

“那会儿在厂里上班,工作调动,门卫啥的都干过。家里两个儿子,生活难啊,我看街上自行车多,想办法找了个师傅跟人家学修车,下班以后在单位门口、家门口帮人修自行车,贴补家用。”

徐绍林说,当时满大街都是自行车,修车的摊子也遍地都是,别人学修车就学个换胎、补胎,他花半年时间学了个全套。“要学就要学好点,学通学透了才是一门手艺。”

换一个轮胎两毛钱,一天最多靠换轮胎挣了两三块,“当时芹菜一斤两分钱”,徐绍林想起来仍然乐呵,“就这么着减轻经济压力,把小孩养大。”修车生意最好的时候,家里老婆孩子、妹妹妹夫都一起帮忙张罗。

之后单位解体,徐绍林回到家门口全职修车,后来又变成了便民服务点,一晃就快三十年了。

手艺好,优惠实在,邻居街坊都爱找他修车,“还有更远地方的都会专门到我这里来修车,人家给他指路介绍过来的。之前还有人来采访我。”徐绍林有些自豪,“这算酒香不怕巷子深”。

3】一个有态度的老党员

徐绍林小学只读到了二年级,17岁的时候到杭州木桶厂上班,后来辗转去过沙发厂、家具公司等。

他的木工手艺也很不错,家里兄弟姊妹、儿子结婚用的家具都是他自己打的。

有风吹过,徐绍林顺势给自己扇了扇风,“说起来,我算蛮全能,木工、修自行车我都会,多少都算搞出点名堂来,找我打家具、修车的都不少。”

徐绍林的硬核,除了手艺好多面手,还硬核在有态度。

说话间,有个骑着电瓶车的外卖小哥过来,“师傅帮忙打个气呗?”

“打气的东西在那里,你自己弄一下,不懂我教你。”

徐绍林指点几句,小哥打完气,道了声谢骑上车继续送单。

“如果是老人或者腿脚不方便的人,我就帮他们打气什么的弄好。如果是年轻人来,就教他怎么做,我也老了嘛。”徐绍林解释道。

不仅是修车,徐绍林给社区管车也同样有态度。他琢磨弄了三种牌子,“红色、白色、黄色。红色牌子停车要收钱,白色不收,像孤寡老人、军人、残疾人、特困户,这些人在里面停车都不收费的,用白色牌子。如果是来探亲的停车不会太久,就给黄色牌子。”

无论是修车还是管理停车问题,徐绍林有自己的原则,“总要给人方便,能照顾帮助的就尽量帮一点”。

这也是徐绍林入党的初心。

“党员就是要为人服务嘛,就是要帮助别人的嘛。”三十多年党龄的徐绍林说起这些蛮自豪,“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愿意做事,能帮就帮。”

他的抽屉里有不少奖状和荣誉证书。

这些他都很珍惜。

4】31年前就上过钱江晚报头版

尽管早过了退休的年纪,每个月也有养老金,家里人早劝着不要出去摆摊,徐绍林还是坚持守着修车服务点,风雨无阻。

“我没别的爱好,修修车、管管车,活动活动筋骨,也方便别人。”

一年到头,徐绍林都会出摊,只要有人打电话,总能在修车点看到他。“台风天、大雪天,年三十、初一,我都出来的。人家有的过年要上班骑车,需要修车的时候我都在,就方便了!”

“1988年台风,大风大雨哦,电都停了,我拿打气筒手动打气。下雪下得多大也不影响,还上过报纸嘞。”徐绍林忆往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保存完好、有些泛黄的旧报纸,“你看,是钱江晚报头版。”

那是一张1991年1月5日的钱江晚报。

徐绍林折得整整齐齐的。

文章描写的是雪后杭州,其中提到“今晨零点过后,杭州舒尔美沙发厂的工人徐绍林开始上街扫雪,他从建国南路一直扫至葵巷交叉口,算得上是杭城今晨扫雪第一人”——

本报讯 连续数日低温阴冷的杭城,昨天迎来了今冬第一场大雪。

今天一大早,杭城的家庭主妇依然手提菜篮走向农贸市场,开始一天新的操劳。一路上,她们发现许多不知姓名的同志比她们来得更早,正在清除马路中央已经冻结成块的厚雪,减除大雪对交通带来的影响。

今晨零点过后,杭州舒而美沙发厂的工人徐绍林开始上街扫雪,他从建国南路一直扫到葵巷交叉路口,算得上杭城今晨扫雪第一人。驻杭省武警一支队早上抽调出500名官兵,分别在钱塘江大桥、西山路、湖滨、省府路、长途汽车站等场所清扫积雪。截至发稿,省军区机关和直属队的上百名官兵仍在街头扫雪。今晨杭州市各区2000余名环卫工人坚守岗位,及时抢运因大雪滞留在各居民点的生活垃圾。

早在昨天下午,杭城街头便有了类似的动人镜头。下午3时,在主要交通道口,身披黑雨衣的交通警挺立在风雪之中,从容不迫地指挥车辆行驶。在解放路人行天桥下,04号岗停的交警正挥舞铁锹,铲除四周的积雪,为下班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行车路面。

对要坐飞机的乘客来说,最倒霉的恐怕就是碰上象昨天那样的大雪天。杭州笕桥机场从昨天下午起就宣告暂时关闭,要到雪完全停下并且跑道上的积雪全都化开后才能恢复通航。与机场相反,铁路杭州站的“神经”却绷得紧紧。昨天下午,雪下了没多久,杭州铁路分局就立即召开由局长主持的紧急会议,制定了6条应急措施。今天上午分局所有干部都下到基层,清扫车厢的踏脚板、站台出入口以及地道口的积雪,并组织好抢修队伍,全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那时的徐绍林还在沙发厂上班。

几年后,他的修车摊开张,到现在依然开着,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