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行为方式,是对教学模式的补充和阐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01 五导策略
五导策略: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导趣和导行。
1、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导入新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出发,结合身边的事例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道德认识的迁移。
但不论运用什么方法导入,必须简洁明了,能准确地说明“道理”或事实,顺其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对新课的学习上来。
2、导读——指导学生通过网读课文领悟道理和观点。即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内容,可以指名读、小组读、男安生分读、齐读、引读、分角色读,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激情。在读的同时,让学生看挂图、录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内化情感,感悟明理。
3、导思一一在质疑问难中,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维或化难为易提问,或伴作无知提问,或抓住矛盾提问,或鼓励学生提问,或以理导思,或以情激思,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性教学转变,引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4、导趣——在课初激趣,课中持趣,课尾延趣引导学生“乐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吸引学生的教学情景和气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5、导行—在练中指导行为,帮助生把所学的观点向行为习惯转化。教师通过巧抓知识型题与课例教学的自然渗透,紧抓行为题与课例教学的有机延伸,巧妙安排,精心指导,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道德认识,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02 活动策略
活动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理,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活动的多样性—一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讲解为真情实感的体验,变抽象为具体,变一堂课为一出戏,寓教于乐。它包括课初的尝试性活动、课中的神话性活动和课后的延伸性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初的竞赛、实验、材料展示等活动,在学生获得初步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讲故事、做游戏、辩论等活动,深化明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行为。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但还需要在课后通过各种活动来巩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师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的形式,发挥整体功能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课后的延伸活动来补充。
2、活动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景时,避免单纯由教师表演、学生观察的颔向,强调师生一起活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先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
并说明活动的要求和程序,提出思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活动的信息,并及时评价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达到娱乐性明理导行的良好教学效果。
3、活动的参与性一一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防止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听的倾向。为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创设有利活动的空间,营造体验生活的宽松环境。
03 育情策略
育情策略:素质教育呼唤情感,思品教学必须以情感人。情感的感染与道理的领悟密不可分的。“通情达理”、“融情于理”,情感上沟通了,道理也就通达了。“感悟”,正是把感染与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育情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拉近距离,将心比心。把学生引入故事,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场上想问题,体察其心境。
2、价值判断,明辨善恶。提升价值判断力,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高尚和非道德行为带来的恶果,从而向往真善美,憎恨假丑恶。
3、教学情真,人格熏陶。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撰稿:楚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