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哈耶克

这一期是我听过最精彩的一期,尤其最后香帅讲述自己破圈的经历,尤其有趣,强烈建议收听原版。

1

看清事实就能看清真相吗?

梁宁讲过一个案例——有一个餐馆生意不行,老板解释说,你看我这是北京三环边上,看起来车很多,但都在主路上不下来啊,而且就我一家餐馆,没成行成市的,所以生意不行。

过了几年,偶然间又去了这家餐馆,发现火得不行。她问新的老板,老板说:因为我这里是北京三环,附近就我一家餐厅。

同样的事实摆在面前,同一个理由,居然可以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比如,为什么是新加坡崛起,而不是同样处在马六甲海峡的马六甲县呢?

哈耶克说: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

一个缺了胳膊的人跑得很快,你说,他跑得快的原因是缺了胳膊吗?

对成功者的错误归因,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重要信息噪音。

“现实世界并非像弹球游戏或多米诺骨牌那样,由一根根独立的线状因果链组成,而是一张张因果网络。每当你沿着线状追问链条往前跨出一步,就抛掉了许多相关因素,而专注于你挑中的那个,这样的探索可能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局部认识,却不能产生一幅完整的图景,对改善探索者个人的已有图景也毫无助益,甚至更糟糕,过分高估自己所关注问题的重要性常常将一个人在现实事务上的判断力拉低到不可救药的水平,‘有些话荒唐得只有哲学家才说得出来’——这绝不仅仅是句笑话。”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为什么?

悲观者要得结论,要对这个世界串联出因果关系,所以他就显得深刻。

乐观者是我乐观所以我行动,我把自己投入进去,所以成功。

忙于对这个世界得出因果判断,这是一件挺糟糕的事情。

因为匆忙得出的结论,多半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个结论足以阻碍我们去做事了。

虽然没有得出结论就做事,也有更大的概率会出错,但是通过一次一次的试错、反馈、迭代,行动不断接近最优解,这比自己坐在家中拍脑袋想出最优解,更靠谱。

所以,人生算法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人生算法是一套指导你如何行动的书,行胜于言。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1)

2

因果和相关性

大数据时代,人的行为模式很容易被记录、分析,比如“这位用户与那位用户相似”、“这款产品和那款产品的性能属性相似”、“这些人的行为跟以前的一样”,然后得出一堆相关性的结论。

但相关性,不是因果。

虽然大多数时候相关性也足以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沃尔玛经典的尿布和啤酒的营销案例。但过度依赖数据相关性分析,可能会忽略问题本质。

比如,到启发俱乐部现场的观众,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如果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计算,可以分析年龄、收入、职业等等,得出一些确实有用的结论。

但罗胖说:“难道我不是更应该把力气花在好好学习,好好写稿,好好准备,然后给你呈现一场更好的知识脱口秀的演出上吗?”

这话说得堂而皇之。

罗胖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但是,现实要比这复杂得多

第一,你怎么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没有外在的认可,如何确定?

第二,如何确定主题和内容?只是看心情吗?

得到有大量的用户数据,知道某一个主题是近期的热点,知道哪一门课哪位老师受欢迎,应该重点推送哪一门还没人关注的好课,这些都是基于数据给出的方向。

大数据时代,技术对于人的赋能提升了不只一千倍的效率,只有那些用不到数据优势的人,才会忽视和模式数据的力量。

更有甚者,数据有时候真的比人自己还了解自己。

有一次Target超市给一个15岁的女生推送了母婴用品打折券,他的父亲非常生气的找上门投诉。两周后他表达了歉意,因为他的孩子未婚先孕了。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越买越多,为什么抖音刷的都是你喜欢看的视频?……

因为推荐引擎的算法,改变了这个时代信息分发的逻辑。

过去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

就说启发俱乐部的用户,得到的用户,难道没有类似的标签吗?得到的运营的运营可以不靠数据支撑吗?最基本的,得到课程的评价最基本的指标,就是读者的购买,尤其还有完课率。无论好坏,这不正是推进得到不断完善品质标准最重要的准绳吗?

人心难测,但数据诚实。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2)

3

祭品效应

什么叫祭品?就是古时候人跟老天沟通的时候,要摆上一个祭品。这个祭品一般来说都是相当昂贵的,越昂贵,代价越高,越表明你的诚意。

吴伯凡说,有了“祭品效应”和“巫师麻瓜结构”,一个最简单的吸引力系统就搭建完成了。

一家商业公司,如果让所有用户感受到,它为了用户价值,在某个地方吃了一个明显的亏,这就是“祭品”,信用就开始产生了。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要出现一群人,他们认同这个价值,然后能够形成一个鄙视链,他们比外围的用户要更认同更懂这个价值。这就是“巫师-麻瓜结构”。

罗胖说,B站不做贴片广告、星巴克不做熟食、小米低毛利硬件、得到打磨课程,都是祭品,核心用户就是巫师,这就是打造了一套吸引力的系统。

所以,破圈其实是把圈子外的人吸引进来。

“破圈”这个词,表面上看好像是突破现有圈层,获得一个更大的世界。

其实不然。破圈的本质是形成一个吸引力系统,把外部的人自外向内地吸引进来。

就像星巴克的logo,希腊神话里的海妖塞壬。它在一个岛上唱歌,歌声无比美妙,美妙到你禁不住要登岛走近它,然后它就会把你吃掉,这是一种让你无法抗拒的力量。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3)

所谓的破圈或者做大,不是自己主动求之,而是做好自己,靠着吸引力法则不断扩张的。

外面不断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圈层自然越来越大。

这也让我想起了郑路的《社会网络》课,其中提到一个门槛模型。

每个人都是有阈值的,有的人是先锋,有的是跟随者,有的是跟风者,从核心圈到外围圈不断扩散。内核越稳固越有力量,才有更大的机会滚雪球。

我们的党从十几个人发展成今天9000多万党员,正是如此。

4

意义的赋能

作为个体的人,都有一种渺小感、自卑感,如果能有一种方式可以让这个渺小的个体跟某种巨大的意义连接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感、荣耀感、优越感。

在幼儿园里戴小红花,在上小学的时候戴红领巾,到成年以后开一辆什么样的车。都是被意义赋能。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跟一个让你远大于你自己的意义体系连接起来。

特蕾莎修女有一句很著名的话:“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不是你和他们之间的事。

罗胖说:没有这个高高在云端的意义,终身的苦行,不问回报的付出,是很难做到的。

但我认为这个还少了一层含义。

第一,特蕾莎修女做这些事就不认为是苦行,当人生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这件事本身甚至是乐此不疲的,她通过帮助别人获得人生的满足。

第二,特蕾莎修女总说自己就是上帝的笔,是上帝要写字,她只是执行者,所以,她爱这些人帮助这些人,是上帝的意志,所以不要求任何人回报,不让受助者有任何心理负担。

第三,特蕾莎修女不窃据荣誉,即使帮助了无数的人,也希望他们感激和回报上帝而不是她本人,所以她说是和上帝之间的事,而不是和他们之间的事。

所以,喝什么酒都能代表哥们义气、浪漫洒脱、热情好客、秩序服从等等,茅台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意义属性,纯属权贵文化传统而已。

这种物质消费的意义、奢华商品的意义,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玛格丽特·米德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坚定的人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一向是由这些人所改变的。”

就像乔布斯think different的广告词一样:“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4)

如何破圈?

就像罗胖总结的:这个时代,允许有人制造飞船,无往不利地征服星空,就要允许有人像一粒尘埃那样放电,吸引另一粒尘埃,一点一点地团聚成一颗行星。

5

香帅为什么要破圈?

香帅这一场客串,说得非常真诚坦白,极其精彩。

核心就是一句话,不想过被别人定义的人生。

香帅顺利成为北大金融学教授,但是她自认为自己在混沌中度过三年,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意义。

2013年机缘巧合在《第一财经》写专栏,她第一次意识到“圈”是什么,圈就是别人给你赋予的意义、别人对你的定义。你如果要破的话,如果你要成长的话,就是要突破别人给你的定义,你去自己定义自己的道路。

2015年推出“香帅的金融江湖”,第一篇文章《客途秋恨》写了香港经济史,一篇长文,结果两天涨了5万粉丝。

香帅的体会是:你只有做一个产品,你把你的个性、能力、特质,用产品的方式让人看到,这才是破圈正确的途径。

但这时候最大的标签还是“北大”,还不是“香帅”。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5)

2017年得到的香帅的金融课,磨了半年才上线。

无论是香帅还是刘润,这些得到名师,都表示过,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一次新生。

如果你只是破了别人给你定义的圈,你不是又被自己的定义所定义了吗?所以你还需要不断地突破,要用新的产品来进行新的意义的界定,然后你这个人才会成长。

所以2019年开始做《香帅中国财富报告》。

好多人都说不要离开北大,40岁了还折腾什么呢?

香帅当年问她妈妈:“好多人说'未名湖是个海洋。'”

她的妈妈说:“那你可能是一只鸟呢?”

辞去北大教职,这不只有感性的冲动,更需要理性的考量。香帅请教曾鸣,说自己特别担心某某化,也担心自己过度娱乐化,担心自己保不住初心,担心自己这条路会走偏……

曾老师就问了一句话:你要不要自己定义道路?

他说: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一个有着科班背景的、有严谨的学术训练的、经过严苛的学术这条路打磨的人,你走上一条2C的金融学知识、财富研究,你要完成一个从教授、从博士到学者的转变,你要不要走这条路?

如果你走这条路,这条路没有人走过。如果你能坚持走个两三年,这条道上你就没有对手。为什么?因为这条路是你定义的。他说这是他在阿里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一个事情,就是只有你定义的路,你才可能最快地甩开对手。为什么?因为连规则都是你定义的。只要你坚持这条路上不躺下来,不躺着睡觉,两年以后三年以后,你没有对手了,只有跟随者。

所以,香帅说:只要我活着,我还在这里做着,我还会不断用新产品重新定义自己。


香帅这一趴,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虽然一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她的心路历程和思考,却是值得每一个人也扪心自问的。

你能够给别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独特贡献的成长之路,坚定地走下去,几年过后,没有对手,只有跟随者。

破圈需要勇气(怎样才能破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