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第七十一章(道德经第六十三章)(1)

大军书法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新说:

无为,空、静,不动,为着不动,即是空静;无事即是虚,事无事,即是相当于我们在断舍离;味为知味,知味又复无味,从动又归于静,不追求这个味,是为味无为。无论是修行还是做事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心不静,做事情就会毛燥,很难把事情做得最好。这里所说有最好,是指在此时空条件下,自己的能力能发挥得最好,如果时空条件变了,或者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就不一定是最好了。因此,人做事情,要追求“此时”能做得最好,而不是更好,更好是未来的期望。

有时候,人们在面对一些复杂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心里如一团乱麻。如果此时心静下来,不再用思维去想那些复杂的事情,当静到一定时候,会觉得心空了,头脑里居然蹦出了那些复杂事情的处理方法。但是,如果你心里一激动,参与进去,就会又觉得回到了复杂的状态。

换个角度看,为无为就是要尊重客观,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与欲望做为行动的依据。比如觉得渴了,就喝水,是客观需要了。如果是按什么养生的要求,每天计划着要喝八杯水,这个就是为有为了。为无为,也是对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变化要心存敬畏之心。落实到具体生活与工作之中,就是凡事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律法制度,不能以自己想当然去行事,更不能因为自己拥有钱与权等而为所欲为。

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形无形,有相无相,都是道的体现。无论人是什么行为,道始终是道,不会顺着人们的想法去刷自己的存在感。当人们觉得道被遮蔽的时候,或者人们在与道作对的时候,却发现道并没有反击,依然故我,就像是在以德抱怨,或者报怨以德。怨恨之心是人们后天的行为,是人们的一种负面情绪,是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与想法,又不能在行动上实施报复的一种心情。

这就像是人要去一个地方,有一条很平坦的大路可以到达,但这个大路绕了一个大圈子,如果直线过去,没有路通达,反而会有崇山峻岭、河流险滩,你想顺着自己的心意直接走过去,可能未走到一半,就会丧失了行动能力。此时,你恨谁呢?人肯定不会怨恨自己,只会把一切失败与挫折归罪于自身之外的因素。但是,道不问你的心理上如何,总是尽可能地成全人们的努力,就是这个努力要靠谱,要近于道。做人也是这样,如果有人怨恨你,只要做好自省,看看自己是不是背离了道了,如果不是后天意识或者自己的私心与欲望导致的,就不用去反击怨恨你的人,当然,如果是前者,更是要加强自我省察,及时纠正。报怨以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要想做好难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从容易的下手,逐步积累经验,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难的事情,比如心静,心静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事情,但往往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事情,可能也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处理任何难事情,如果心不静,是处理不好的。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组成的,要做好大事情,必须先从小事情做起,也就是要把小事情做好,把细节做好。小事情做不好,细节不明晰,想做成大事情是不可能的。

细节很重要,所有的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由细节组成的。看起来往往认为细节太容易了,最容易的事情是最难做好的,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就是体现在细节上。优秀的人,总是在细节上下功夫,科学研究,总是从细微之处寻求突破。科学的进步,就在于探索微观的细微程度,在微观上越是深入认识,越能把握宏观。比如,现在人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的。人们能认识并且把握住了物质最细微的组成,就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物质了,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那么,将来科学家会不会能发现物质更细微的组成呢?按老子的说法,肯定会的,能探索多细的微观,才能把握多大的宏观。

因此,圣人懂得这些道理,不会觉得自己地位多高、有多了不起,他们整天就是在做最容易、最小的事情,不断探索易与细的程度,使自己不断提高眼界与意识界,由此,成就了圣人的伟大。

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往往喜欢轻易承诺自己能怎么样,这样的人是很难有信誉的;往往也把一些事情说得多么容易,好像自己一举手就能把事情做好,实际上这些人是不知道深浅,很难做成事情。人们往往习惯上以为遇到的事情是熟悉的,很容易,或者认为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哪知真正做起来之后,才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而是复杂得让自己难以下手。

圣人始终如一,面对任何事情,都以对待难事的态度处理易事,“为无为”而无不为,“事无事”而无事不事,所以才会终于没有难事。也就是圣人为道的方法不会被自己的思维习惯、后天的知识等束缚。

像现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抓大事的,总是把最细节、最微观的事情抓在手里。大事由单位各职能机构协调解决,而细节则必须要老板给出标准,老板把握了细微的方面,也就把握了单位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个把握微细的方面,不是事事都亲力亲为。如果不能抓住细节,将会酿出大祸。比如老板会逐步根据自己的情感与欲望进行决策,其结果可想而知。

时代在发展,越是遇到千变万化的时期,越是要记住老子的教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从最容易处下手,探索并把握当前水平里的细微组成与细节,才能得到最好的期望。

道德经智慧第七十一章(道德经第六十三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