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还在,这造成了很多同性恋者的心理压力。同性恋者担心社会的不认同、害怕家人不能承受住这个事实。当面对不知情的家人的催婚,同性恋者更是苦不堪言。


性心理咨询解读:我是同性恋,如何告诉家人真相?


同性恋心理学上是疾病吗(性心理咨询我是同性恋)(1)


案例:


我今年17岁,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两位姐姐。父母和姐姐都很爱我,对我非常好。


上了高二后,我喜欢上了一位男学长。他长得英俊、帅气,第一次见到他时,我有种特别的感觉。刚开始,我不愿意接受,我怎么会对一个同性有感觉呢?后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和常人不一样,我竟然喜欢男人!我是同性恋吗?


姐姐们几次打趣问我喜欢怎样的女孩子,我便推脱自己只想好好考个大学,还不想谈恋爱呢。


但是,我的内心却很恐惧。如果我真是同性恋,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我应该如何告诉家人我是同性恋呢?父母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而且,同性恋可能会遭到社会的歧视,我应该如何承受住压力?我应该如何度过此生?


我是否要像有些同性恋者一样,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跟完全不爱的异性结婚生子,心存遗憾地过完这一辈子呢?


不,我不想这样。我想去做个心理咨询,但我不知道如何与父母沟通,也不知道他们知道这个事实后是什么感受?



心理咨询师解析:



虽然同性恋权益取得进步,但社会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同性恋者不仅面对来自自身心理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社会的压力,而最大的压力往往来自家庭。


据相关人士估计,敢于表明自己同性恋身份,向别人“出柜”的比例不足10%,而且80%是向朋友“出柜”。


同性恋者向父母 “出柜”后的后果也各不相同,有的被父母慢慢接受,也有人被赶出家门,有人甚至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


遇到心态好、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父母,是所有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然而大部分家庭是比较传统、保守的。


你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可能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能够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但如果你对异性没有感觉,自然也难以和对方恋爱结婚。


你现在既忐忑又迷茫,想和父母沟通性取向的事情,却又担心伤害父母。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有网友A分享说:


我是男的,上大学之前只喜欢男生,但是上了大学就完全变了,这份功劳绝对少不了我的舍友。室友的邋邋遢遢、身上全是赘肉,迷之三观,仅仅一个星期就成功让我讨厌了男生。


相反,我对女生倒是越来越好奇,尤其是班里的一位女生,最后顺利地和她在一起啦。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个双,但是最近一年我对同性的兴趣越发减小,对女生的感觉也不只是肉体上的喜欢,而是发自内心真的喜欢。


网友B分享:


本人女。25岁前一直喜欢男孩子,但和渣男前男友分手之后就没有谈恋爱。


身边不乏追求者,有尝试去进入一段新的感情但是后来自己又放弃了,感觉是对男人提不起什么兴趣了,任何情况下内心都是一副关我屁事的想法。但是对同性很感兴趣,我觉得未来我的性取向会发生改变。


同性恋心理学上是疾病吗(性心理咨询我是同性恋)(2)


现在处在青春期的你,正是慢慢摸索和确认自我同一性的阶段。


所以,这个阶段你对自己的性取向不太确定,是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在青春期的时候,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是同性恋,一段时间又觉得不是,再过一段时间可能觉得是双性恋……


事实上,一个人的性取向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你还在青春期。


所以,出柜这个事情并不急,等自己成年并定型定性了,真正确定后,再选择是否告诉父母,以及考虑怎么告诉。


在这个阶段,请以探索自己内心感受为主,不要急于给自己的性取向下定义。


一般对于同性恋的判定,是从以下5个方面来进行:

① 自己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同性恋者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是非常确定的,不会怀疑。

② 性幻想对象是同性

③ 性亲密和性交对象是同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迫于环境的限制而产生的同性性行为,不代表就是同性恋。)

④ 恋爱对象是同性。

⑤ 结婚或期待结婚对象是同性。


以上5个部分就是同性恋的判定标准,如果以上几个部分都符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同性恋了。


“同性恋”已经被各种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在心理学界、医学界不再把同性恋看做是一种疾病,承认了它的正常性。


同性恋心理学上是疾病吗(性心理咨询我是同性恋)(3)


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并不可耻。很多时候,我们恐惧、害怕他人看不起自己,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


甚至有些人会从心底里厌恶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内心非常痛苦,常常处于纠结和矛盾中。


社会舆论的压力、传统的道德教育、父母家人的观点和期待、周围人的偏见,也会让他们认为同性恋是可耻的,又无奈自己偏偏是这样,从而陷入自我否定、自责和痛苦中,甚至抑郁自杀。


倘若因为性取向而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或者内心的冲突,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获得更多心理上的支持。


当你能够从心底里接纳自己,越认同自己的身份,那么自己内心的压力就会减小,抑郁和焦虑水平就相对较低。


所以,不管父母是否愿意理解和接受,首先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满足父母的、社会的期待,去扮演一个异性恋者,在无爱的基础上和一个人进入婚姻生活,那么不仅自己过得很痛苦,也会伤害一个无辜的异性。


首先是考虑要不要出柜?假如自己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各方面还依赖家人,则不宜考虑出柜。


如果你已成年,人格、经济独立,决定要向父母出柜。最重要的是要先让父母能够清楚地了解同性恋者的方方面面,并换位思考,做好父母不能一下子接受的心理预期。


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出柜的目的,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允许,接受自己喜欢同性?还是为了给父母机会认识和了解真正的自己呢?


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往往改变他人是一件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同性恋心理学上是疾病吗(性心理咨询我是同性恋)(4)


如果我们太过于执着和强求父母的理解和接受,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痛苦之中。所以出柜后不必强迫父母接受这个事实,应该允许他们选择不接受。


当你向父母坦言自己的性取向,其实是给父母一个看到真实的你的机会。


不管父母是否愿意理解和接受真实的你,都是他们的人生功课。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有些父母一辈子都不会成长,一辈子都不可能接纳真实的你。


有些人在出柜前,尝试有意无意地给父母科普同性恋相关知识,让父母知道同性恋是正常的,并不可耻的。当你再说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父母也许会更容易接受。


但真的说出了真相,有些父母的负面回应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创伤,他们的失望、羞耻、愤怒和拒绝,甚至以断绝亲子关系来逼迫孩子改变,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让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充满冲突。


所以,你可以决定是否出柜,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来出柜;但出柜后父母的理解和接纳,是需要时间的,也许是几天,或是几年,甚至可能是无解的。


同性恋心理学上是疾病吗(性心理咨询我是同性恋)(5)


不论多久以及结果如何,你自己的心态、理念等等,都需要镇定、坚定。


倘若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困难,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小对自己、对父母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