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令锁拿陕甘总督进京,

过潼关时暴毙而亡,死因至今无解

他是第一位被锁拿进京的陕甘总督,也是暴毙而死的陕甘总督!其中缘由,至今扑朔迷离。这一位陕甘总督名叫永常。被乾隆皇帝认为是位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封疆大吏。

不过,他也出自满洲大家族——董鄂氏。曾经出过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的董鄂氏。

四川总督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这任陕甘总督很悲催)(1)

董鄂这个词,人们多认为源自于冬古河之名。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也有人说冬古河,汉译的转音,就是董鄂。大概在明正统年间前后,生活在冬古河一带的部落,就以河流为名字,称为董鄂,最后演变成为一个姓氏。

有学者将董鄂氏的起源发展,梳理一个大概的线索。董鄂氏源自于女真部的温火卫。在明中后期之前,长期生活在颜楚河和摩阔崴海湾(今俄罗斯波西耶特湾)地区,后来逐渐南迁至辽东浑江、冬古河地区。最后,因活动在冬古河一带,被称为董鄂氏、董鄂部。

不过,一部分董鄂氏人认为,他们其实姓赵。董鄂·铁保考证,董鄂氏出自觉罗氏,而觉罗氏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人攻破汴京后,大量的赵氏皇族被掳掠到东北,大部分成为金人的奴隶。后来这些人就在东北落地生根,逐渐成为当地土著。不过,这个观点只被一部分人接受。

四川总督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这任陕甘总督很悲催)(2)

董鄂氏中也是名人辈出,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名将费扬古、顺治后妃董鄂氏等等。同康熙时期的名将费扬古相比,永常非常平庸,连任用他的乾隆都看不上他。

永常是满洲正白旗人,仕途走的是旗人勋贵们特有的路径:先在大内当侍卫,积累资历人脉,再外放为武官。他从三等侍卫累迁镶红旗满洲都统。算是按部就班升迁上来的。乾隆五年成为安西提督,屯哈密,赐孔雀翎、红绒结顶冠。说明还是有功劳和苦劳的。十年后,成为湖广总督,曾平定了罗田民马潮柱之乱。也算是顺风顺水。不过,等他再次调到西北的时候,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之乱的大战在即。

平定准噶尔之战,历经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前后长达七十年之久。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直打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

乾隆十八年,永常调任西北。此时,平定准噶尔之战进入关键时刻。乾隆皇帝似乎想用他曾任安西将军,熟悉西北情况的特点,确保西征大军的后路。永常在西北,先任钦差大臣,驻安西。很快,就升任陕甘总督,并且加封为加太子少保。

四川总督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这任陕甘总督很悲催)(3)

这场大战,乾隆计划是借刀杀人。以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及宰桑萨赖尔之手取达瓦齐的人头。清军兵分两路,一路定北将军班第出北路,副将就是阿睦尔撒纳,另一路以内大臣授定西将军永常出西路,以萨赖尔为副将。出征之前,乾隆还专门把永常诏到京师面喻。

不过乾隆没有料到,这次征讨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也想借刀杀人,用清军来消灭竞争对手达瓦齐。故而,阿睦尔撒纳非常迅速,进兵很快,而永常督促各路兼程并进,还是落后了,乾隆责备他失误了,耽误了大军进程。

后来,关于永常的行动,史书上的似乎都不合乾隆心思。或者是,一个是纸上谈兵,一个是现场亲临,看法比较大的缘故。可惜,现在能找到的资料比较少,无法看到更多的东西。

永常抵达巴里坤后,又被还军到肃州。而他作为陕甘总督,提出各种后勤方案,乾隆也认为稀松平常。等定北将军平定伊犁,俘达瓦齐。乾隆皇帝下诏,斥责:“永常但知师行粮随,沾沾议接济。今功已成,何虑粮不足?因粮於敌,从来胜算。如永常奏,辗转挽运,动逾数十日,庸有济乎?”

四川总督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这任陕甘总督很悲催)(4)

由此,被免去定西将军,降为吏部侍郎。后来,阿睦尔撒纳叛乱,犯伊犁。这次永常进兵缓慢,又被斥责怯懦,罢内大臣、定西将军,以副都统衔为参赞。这时,厄鲁特诸部落中有不从阿睦尔撒纳叛的部族,前来归附,其中有宰桑紥木参等率数千人。永常怀疑他们诈降,就挟宰桑为质,兼程逃走了。还曾经征调策楞所部救援,并檄阿敏道引还,同驻巴里坤。这些事情,引发了严重后果。

最终,乾隆下旨将他夺官锁拿到京师,不料行至临潼,他就在路上暴死了。人虽然死了,但仍旧被抄家,其子拉林也被充军。令人奇怪的他曾经征调的策楞、玉保也在被押送回京的途中,被准噶尔兵围攻杀死。他的死因至今依旧扑朔迷离。

有知道的师友们留言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