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颤射频消融可以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房颤射频消融能维持多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房颤射频消融能维持多久(关于房颤射频消融)

房颤射频消融能维持多久

1.房颤射频消融可以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指出,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射频消融成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射频消融对房颤预后改善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减少卒中事件发生率。2012年发表在《心脏》(Heart)杂志的澳大利亚和英国多中心登记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射频消融组卒中和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与正常人群发生率相似。我国台湾学者应用健保数据库的分析同样显示射频消融降低卒中风险,但在降低心力衰竭(心衰)和死亡发生率方面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射频消融可延缓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进程。文献报告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为5.5%~15%/年,而射频消融后仅为0.3%/年。即使初次消融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消融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率仍明显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且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明显降低。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消融后维持窦律可使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提高11%,且多次消融后成功率与无心衰患者相似。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射频消融可减缓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进展、减少二尖瓣功能性反流程度等,而且对于不同人群如高龄、长时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系列研究证据表明射频消融使房颤患者获益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射频消融适应证不断得到扩展的前提。当然,目前大多数证据来自回顾性资料,研究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正在进行中的CABANA研究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2.导管消融新器械(例如ST压力导管)是否能进一步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延宗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问题。直至目前,房颤消融成功率依然高度依赖术者的个人技巧。实现充分和恒定的肺静脉隔离术(PVI)实属不易。压力感知技术无疑是目前实现该目标最有希望的手段。研究发现,房颤PVI后复发与肺静脉与左房之间的传导恢复密切相关,而维持消融导管与心肌之间存在足够的贴靠力是产生有效透壁性损伤的必要保障。该技术通过头端压力这一指标显示贴靠和接触力,为形成确切的透壁消融提供了客观指标,对临床实践和科研均有较高价值。

目前越来越多电生理中心开始应用贴靠力监测来指导房颤消融手术,但尚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规范化应用。还需要更长期应用和更多中心、更大样本量的检验,才能最终证实该技术是否能够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尤其是远期成功率。

杨教授实际应用的体会是,该技术对初学者帮助很大,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但对于成熟术者的帮助并不明显。而且由于该导管相对普通导管硬度高,对于高度依赖“手感”的术者会造成一定困扰,需要重新适应。

3.控制房颤危险因素能否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

201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公布的ARREST-AF研究入选281例房颤射频消融患者,其中149例患者射频消融后存在房颤危险因素。术后69例患者接受危险因素干预(干预组),89例患者拒绝危险因素干预(对照组)。

结果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出现更显著的体重下降及血压、血脂、血糖良好控制,且房颤负荷、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均明显下降;干预组左房容积指数、室间隔厚度均较对照组出现更加显著的下降;干预组和对照组单次消融后,分别有32.9%和9.7%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律)(P<0.001),多次消融后分别有87%和17.8%的患者维持窦律(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须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者比例分别为16%和42%。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类型和房颤危险因素干预是消融成功维持窦律的独立预测因素,干预组消融远期窦律成功维持率接近对照组的5倍。

杨延宗教授指出,虽然ARREST-AF研究规模较小,固然需要扩大研究规模进一步证实,但其结果具有里程碑式的启示意义。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饮酒过量、睡眠呼吸暂停等均是房颤危险因素。但既往我们过多关注房颤射频消融,忽略了房颤病因治疗。ARREST-AF研究很好地诠释了房颤危险因素干预对房颤基质的巨大逆转作用,其疗效令人叹为观止,远远高于目前认知的繁杂多样的射频消融,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房颤和心脏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积极干预房颤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房颤基质、显著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降低房颤负荷、减轻症状表现。

与冠心病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一样,我们也要深刻认识房颤背后的危险因素和“致病基质”,不断提高医患双方对于房颤疾病的认知。射频消融后的复发不代表绝对的“成与败”,要善于应用心脏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房颤病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