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堃是清朝嘉庆年间举人,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讲学士、侍读学士。

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因为一些事被贬谪守编伊犁。二十五年到任。他在前往伊犁途中,写下《戈壁四首》诗歌,虽然被贬谪戍守边关,但是其出塞时并不伤心,看到戈壁荒凉也不悲观,反而异乎常人的乐观。写的《戈壁四首》就有体现,不仅观察细致,写出了内地人看不出的景观,而且很有哲理,也写出了许多地理味道,让人耳目一新。

明代诗人笔下的湖村风光(清代诗人秀堃第一次进疆)(1)

四首诗是这样的:

其一

西来戈壁好,甘冽有清泉。炉拨熬茶火,人投饮马钱。

草墩千叶润,疏圃一畦鲜。好贮瓶壶满,明朝道路偏。

在这首诗当中,写了诗人走在茫茫戈壁滩上,猛然看见戈壁滩上出现了一股清泉,尝了尝,非常甘甜,于是诗人停下前行的脚步,歇歇脚,生起了火炉,煮一壶砖茶,以解饥渴,同时借典故“饮马投钱”,意为自己为官清廉,从来不愿沾别人一点便宜,喝了泉水,就把钱币投到水中,仿佛买水一样。泉水周围有草丛生,郁郁葱葱,在雪水的滋润下非常鲜嫩,在戈壁滩上行走,水贵如油,临走了一定要备上,装满瓶壶,以免在后面的路上走偏了再遇不到水源,就麻烦了。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就是戈壁上的水源问题,其实这在以前地下水位很浅的时候是司空见惯的,由于天山的冰雪融水,从山谷中流出,就会下渗到山前的冲积扇中,再在扇缘处出露,这些地方往往就是绿洲和村落聚集的地方。只不过诗人遇到的只是一小股泉流,而且很甘甜,于是煮茶饮马,在喝茶的间隙,诗人看到就是在干旱的戈壁上常出现的现象,正因为缺水,极度干旱,只要有水的地方,绿色生命就会疯长,在泉水周围就有绿草丛生,有的地方还有大树长出来。

明代诗人笔下的湖村风光(清代诗人秀堃第一次进疆)(2)

其二

西来戈壁好,伏雨送奇凉。沙共跳珠溅,风连掣电狂。

羊裘浑不暖,薪火若无光。且尽樽中酒,他乡是醉乡。

第二首诗写的是新疆的夏天的暴雨,夏天在戈壁滩上行走,都要忍受40℃以上的高温,西来的冷空气有时候在天山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有时候地形雨也会越过天山降落在戈壁滩上,一般就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就是很大的雨了,显然诗人这次遇到属于比较大的雨了,诗人描写的很到位。

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很大,三伏天在戈壁滩上下雨,那是很惬意的事情,下雨会让气温迅速下降,诗人感到非常凉爽。再下一阵,雨大起来,打在地上砂石与雨滴乱溅,而且伴有狂风和电闪,这在干旱的戈壁上是不多见的。雨一下,气温就会骤降,“一雨即披裘”,而诗人感到披上皮衣也感动不到暖和,显然是描写晚上的大雨。诗人也不走了,呆在屋子里,生火取暖,也感不到暖和,下雨天正是喝酒睡觉的时候,醉意朦胧,也正是写诗的时候。

明代诗人笔下的湖村风光(清代诗人秀堃第一次进疆)(3)

其三

西来戈壁好,野店息征尘。饼饵中原味,烟花异地春。

屋低灰网缀,灯灺壁油新。别有鲍鱼味,无风暗袭人。

第三首说的是在新疆戈壁滩的路上,有供旅人食宿的店铺,竟然是内地人开的饭馆,做的饼、饭居然是中原味道,还有远道来的鲍鱼,意思是告诉读者,戈壁滩上的交通如此方便快捷,出乎他的想象。我有一年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县旅游,夜晚走出来在仅有一个丁字型的街道上散步,仅有的几个饭馆居然全是川菜馆,与诗人有同感。

其四

西来戈壁好,耳目两忘情。日出即为色,风来或有声。

两条车轨直,一路马蹄轻。王道平如此,朝朝揽辔行。

这首诗是写戈壁的广袤无垠,走出绿洲和聚落,所见除了戈壁就只剩下日光,所听到就只剩下风声。戈壁滩上车辙很直,马走在上面很轻,就是闭上眼睛、塞上耳朵,都不会走错路。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感叹,一语双关,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文是第一人称讲地理原创,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