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战争史#“东周”,熟悉历史的对它也不陌生,哪怕不了解大伙也简单知道东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其实东周与西周同属一个朝代,即周朝,因为西周和东周的叫法是后人史学家为了区分当时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称谓,东周在历史上又区分春秋与战国两时期。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姬宜臼被诸侯拥立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也正是这位新的天子继位,曾经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从这时刻走向衰落,天下也由此拉开了诸侯互相征战、称霸称王的五百年乱世局面!
进入战国时期,天下以秦、赵、魏、韩、齐、燕、楚七国诸侯最强,这七国中到了战国中后期当属秦国最强,秦国从一个走向灭国边缘的国家,在商鞅变法下成功的将秦国拉到了强国之序列中。走向强盛的秦国可谓是越战越强,在与六国交战的战争中秦国几乎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看谁不服我就打谁的虎狼之势!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开始到结束,秦、赵拉锯长达三年之久,最终以秦国惨胜收场。这场战争的起因原是秦国攻打韩国,当时的秦国国君秦昭王要求将韩国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止戈刀兵,不然就继续向韩国进兵,面对虎狼之国和无法能打赢秦国,韩国愿意将上党献给秦国息兵。
长平之战形势图
不料秦国没想到的是,上党的郡守和军民不愿意做秦国的百姓,而是愿意将上党军民跟随赵国,也就是归顺于赵国。以此为由,秦国开始向赵国进兵,长平之战一触即发。
长平之战开始阶段,秦、赵两军的主帅不是白起和赵括,而是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在王龁和廉颇交战阶段,赵国并没有阻止秦军的进攻,反而是接连失地。面对如此攻势,赵军主帅廉颇退守与秦军的正面交锋改为以守为攻的防御手段。
赵国将领廉颇
正如廉颇所言防御是阻止秦军继续攻城的第一要点,只要坚持下去秦军便退守攻城,可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持久战,若是赵国再避城不战赵军也会不战而败,因为赵军的粮草后勤无法长久维持,一旦粮草匮乏,身后几十万赵军就会军心大乱而失去战斗意志。
纸上谈兵的赵括
面对赵军的避而不战对秦军而言也是一个累赘,虽然秦军的后勤保障没有问题,一但长时间也无法维持啊,如何只有用计诱惑出坚持主战的赵括换下防守的廉颇,秦国丞相范雎对秦昭王说。
果不其然,在范雎派人到赵国撒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中计,将廉颇被换下,赵括代替赵军主帅。而另一边秦国听闻赵军主帅被换,也秘密地将秦军主帅换成了武安君白起,而坚持出战的毛头小子赵括还自以为秦军主帅是王龁时,开始向秦军进攻,秦军以诈败逃走将赵军诱入包围圈。
秦国战神白起
赵军中计后,白起又命秦军断了其赵国军队的后勤粮草,赵军几十万军队被秦军围住无法突围长达一个多月,无法突围又没有粮食的赵军军中已经出现内乱,赵括开始命其来个鱼死网破,无奈他面对的是久战沙场、战国第一战神的老将武安君白起,而自己虽然熟读兵书,但面对白起这位战神根本没有赢的胜算,最终,赵军大败,赵国也由此衰落,而秦军获胜了负出了代价,在长平之战秦军损兵二十万,换句话来说就是“损敌一千,自损八百”。
白起
因为廉颇的守城不战是秦军占了先机才有此下策,而虽说防御秦军攻城是消耗秦军兵力的下策,但面对当时生产落后的时代,举全国之兵抵御秦军是无法维持长久对峙的,在古代粮草保障充足才是缓兵之计,可以明确说要是当时赵国粮草能保障赵军长时间的和秦军对峙,胜算还是有的。
赵括坚持出城迎敌
最主要一点还是当时的赵国已是全民皆兵的状态,所有赵国男子劳动力都去抵御秦军了,一时间田地没了人去耕作又不断的向前线提供粮草焉能不败?赵括只是一个未经沙场的新兵蛋子,敢于出城迎敌的主要原因除了照书宣科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轻视对手的军事才能,他看不上王龁,说到这里他应该要想到一个问题“兵不厌诈”,秦军早就秘密地换成了白起挂帅。
武安君白起
总结:这场获胜的一方秦国,他们胜利的原因无非就是揣摩赵国的心里状态是战还是坚守,因为秦国的粮草后方有着巴、蜀这两地的供应,如果继续和赵军对峙的话,军心还是会有所撼动的,一旦赵国有了后援就不能取胜了,所以必须扰乱赵国他们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