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

李文海

鲁迅的白丁香

鲁迅的故居,在北京西城的西三条胡同。宅子不大,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在此院内亲植的两株白丁香树格外引人注目,树干长得粗壮,每棵在根部又分出三五股,拔地而起一齐向天而立,几乎把院子遮去大半。一场春雪压在枝头,“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天谒访先生故居,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吃早餐时,女儿问我,一夜风雪,现在还飘着雪花,鲁迅的故居还去不去?我说,去!不能爽约。

鲁迅的雕像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但面部没有。我走近驻足凝望,先生的目光依然是那样的犀利坚毅,似乎能穿透人的心灵。严峻的脸上,梭角分明,凛然一身骨气。

据说,鲁迅特别喜欢自己种下的这两株白丁香。此住处旁边是后来建造的鲁迅博物馆。我在丁香树下站立了许久,女儿喊我,我好像才从发呆中醒来。我对丁香树不陌生,栽种过,欣赏过,也写过文章。春风拂面时节,灰褐色的丁香树便会吐出一层新绿,随后枝头上便会结满花骨朵儿,时间不长会悠然绽放,一簇簇的丁香花,是那样的洁白无瑕,相互簇拥着。丁香花虽小,但很稠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我想,鲁迅先生当年吸吮着醉人的花香,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生站在丁香树下,或许会有些许的惬意吧!

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这里的“鲁总司令”是指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其实当时鲁迅已不在世。鉴于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所以,毛泽东把根据地的文化大军看作是“鲁总司令”的部队。毛泽东很敬重鲁迅,直到晚年他还说,我的心是和鲁迅的心相通的。这是对鲁迅多高的评价啊!

在北京城内先生居住过四个地方,我们参观的鲁迅故居是他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先生十分钟爱的一个地方,面积仅400平方米,北屋三间,南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整个建筑是按鲁迅亲自绘制的图纸改建的。图纸画得像模像样,一看就知道这是下了功夫的,故居中现还保留着鲁迅当年绘制的房屋改建图。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当年居住的模样,包括先生当年亲手种植的这两株白丁香树。导游说,这两株白丁香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当年身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不像陈独秀等人奔波在最前线,但他也是游走在民众之间,他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这杆笔,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在这个小院里,丁香树默默地陪着先生,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写了散文集《野草》、小说《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还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续集》以及《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共有200多篇。

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一个勇敢而仁慈的战士!丁香树可以见证。“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的铠甲上铭刻着诚爱和勇敢。

雪停了一会儿,又悄悄地飘了起来,而且越下越急。从故居出来,女儿带着我们进了旁边的咖啡店。这个小店很有特色。里边的一面墙上钳镶着鲁迅的名言,我们各要了一杯咖啡,一边喝着,一边欣赏:

“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了花木。”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做梦是自由的,说梦就不自由;做梦是做真梦的,说梦就难免说谎。”

……

雪还在飘着。

我的脑海里蓦地蹦出不知是谁说的话:读鲁迅,初读茫然,再读沉思,还需三读。

纪晓岚的海棠

纪晓岚的故事不知听了多少遍,我也读过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但踏入北京纪晓岚故居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二进四合院格局,就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来讲,无论如何算不上一座豪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清代第一才子住了六十年并终老于此的地方,自然成了名宅胜地,如今门庭甚盛。

穿过大厅进入内院,一棵硕大的海棠树惹人注目。据说当年纪晓岚在门两边各栽一棵,现在只剩下东侧的一棵。标牌上写道:此棵海棠树由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亲手栽种,至今已有310余年,仍然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后来自然长成“朝上的人字形”。

导游告诉我们,纪晓岚少时曾与其四叔家的婢女文鸾相恋。文鸾聪明美丽,两人情趣相投,都酷爱海棠。尤其是他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家乡的海棠树下订下终身,晓岚博取功名之日,就是娶她之时。谁知二人命运多舛,文鸾父兄棒打鸳鸯,青春梦碎,文鸾为此忧思成病,香消玉陨。纪晓岚深知文鸾最喜海棠,在京城有了院落后,便亲手种下两棵海棠,以寄无限之思。这个故事美丽凄凉,不知是真是假,院子甬道草坪内有纪晓岚看书,婢女文鸾在一旁弹琴的塑像。我知道今人所为,是为了增强参观的看点而已。多年的记者生涯,我得出了一个经验,凡事过于完美,越说得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反而越不太真实。但此事不必较真,合乎情理便是了。

不过,纪哓岚喜欢海棠这是真的。“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红一怅然。”他的这首题海棠诗,像一位故人在晚秋之际,独自在海棠树下所吟,望树思人,神态可掬。

纪晓岚是个怪人,嗜烟而不善饮,正直而好色,以肉为粮,以茶为汤。“平生不食谷面或偶而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食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案头是五子登科,榛子、栗子、瓜子、枣子、梨子,“时不住口”。纪晓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活了82岁,其长寿秘诀亦可考究。

纪晓岚以肉为粮,但惟独不吃鸭肉,为什么?据他自己说这是个人爱好而已。鸭肉不是不能吃也不是不好吃。他说:“灵均滋芳草,乃不极梅树。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灵均,屈原也,他一生歌咏过多少奇花异卉,唯独没有梅花。杜少陵曾为百花赋诗,而独独没有那么让人喜欢的海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

其实真正的缘故也许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可以找到。书中写了许多鬼魅神妖的故事,其中有两篇关于鸭子的鬼故事。“索命凶鸭”给他的印象和刺激太大了,他排斥鸭肉也是可以理解的。

《铁嘴钢牙纪晓岚》把故事挖尽了。我原以为传说的那个“老头子”故事未必全真。这次在故居看到纪晓岚给内子的亲笔信才确信无疑。纪晓岚一生特别怕热且诙谐滑稽。一次他入军机房办公,酷热难耐,便除去长袍,独居胡床,披襟执扇,正在独乐其乐。不料乾隆闯了进来,他来不及穿袍接驾,一跃而下,匿身炕后。过了好长时间听无动静,他便问之曰:“老头子去几时矣?”没想到乾隆并没有走,背他而坐的正是乾隆。乾隆闻言怒目返顾曰:“你称朕老头子,该当何罪?!”纪晓岚在给内子的信中说,这下子可把他吓坏了,“余叩头强辩曰:‘此是臣下尊敬圣上之意。老犹言天下之大老,‘头’即元首之意,‘子’即元元之意,如孔子孟子皆是也。天颜始霁,未曾加罪。”

纪晓岚为总编纂的《四库全书》,洋洋洒洒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八卷,约八亿多字,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号称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这一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爱人及树,那棵老而弥茂的百年海棠树,和它的主人一起受到人们深深敬仰,枝繁叶茂,花落花开。

郭沫若的银杏

郭沫若最喜欢银杏树。他故居后院有几棵很大的银杏树,昂首朝天,蔚为壮观,自为一道风景,参观者无不驻足感叹。

其中有一棵,被郭沫若命名为“妈妈树”。那是1954年春天,夫人于立群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从大觉寺林场移回一株幼树,栽在西四大院胡同寓中,起名“妈妈树”,祝愿孩子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年秋,郭沫若迁住此宅时,他和夫人一起将它移于此。迄今已有六十余年。

我到过郭沫若老家——四川乐山沙湾镇,距乐山大佛不远,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沫若二字得之于故乡两条江的古名。沫水是指流经沙湾的大渡河,若水则是家乡附近的青衣江。这个名字体现了颠沛流离的郭开贞对家乡的绵绵眷恋之情。后来郭沫若这个名字竟走遍天下。

乐山沙湾镇因有郭沫若而自豪,人们称他“文曲星”。

郭沫若倒有自知之明,他诚恳地说,自己也没什么天才,大体上是一个中等的资质,并不怎么聪明,也并不怎么愚蠢,只是时代是一个天才的时代,让他们这些平常人四处碰壁。他自己感觉着也就像家乡的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

郭沫若资格很老,北伐时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一直担任要职。一生著作等身,涉及领域颇多,著述达两千三百多万字,有《沫若全集》问世。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大堆的桂冠集于一身,对于他来讲都不为过。但他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一些人不喜欢他,尤其对他晚年的表现。见智见仁,是是非非。我想,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到底还是瑕不掩瑜吧。毁誉不失宗师之名,臧否仍是文化巨人。

我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参观郭沫若故居的。故居在北京西城前海西街。从1963年秋到1978年去世,郭沫若一直住在这里。晚年的他从没贪慕过富贵生活,家有书卷之气,无奢靡之风。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和于立群的手迹。东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着主人流亡日本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这些手稿是后来从日本寻找回来的,郭沫若甚为珍惜,题名“沧海遗粟”。另一处特别引起人们注意,郭沫若的两个孩子在“文革”期间不幸丧生,他们的日记端放在郭沫若的案头,寄托着父亲的不尽思念。晚年的郭沫若其思维和情感当是多么的矛盾和复杂啊,一边是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一边是丧失两个儿子的锥心之痛……

1974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发生,郭沫若拒不批判“周公”。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他闻讯默默无语,让医护人员把他扶回书桌旁,84岁的老人眼含热泪,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歪歪扭扭地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后在医院里,他又写下了当时不能发表的《七律》:“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军民热泪纷纷落,吊唁洪潮滚滚来。盛德在人长不朽,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郭沫若的手迹展放在故居里。

郭沫若去世前叮嘱:“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最后,我又回到后院看那棵被郭沫若称为国树的“妈妈树”。又一阵的端详:郭沫若为什么这么喜欢银杏树呢?

从他1942年写的《银杏》这篇散文里,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用诗一般语言赞美银杏树的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翠而没有你的庄重。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

2020年2月16日

李文海海边(李文海三棵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