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宝贝的朋友,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商品名为瑞芝清,工作以来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近日,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引起了众多家长的担心9月3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世伟,他认为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因退烧药导致极端案例的传言并不属实,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人吃的尼美舒利小孩能吃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人吃的尼美舒利小孩能吃吗(网传小孩服用尼美舒利致死专家辟谣)

大人吃的尼美舒利小孩能吃吗

“有小宝贝的朋友,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商品名为瑞芝清,工作以来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近日,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引起了众多家长的担心。9月3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世伟,他认为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因退烧药导致极端案例的传言并不属实。

调查 尼美舒利致死传言在全国多地流传

近日,不少家长都被微信朋友圈里一条信息震惊。信息内容为:“紧急通知:请大家注意市中医院王晓燕主任真心的呼吁,有小宝贝的朋友,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商品名瑞芝清,工作以来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昨夜又一个小天使离开,希望告诉有宝宝的朋友们,此药已禁止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再不要到药店或私人诊所随意用药。”

记者留意到,很多人都转发了这条信息。记者上网搜索发现,从7月底开始,这一传言就在全国多地广泛传播,但信息的内容没有任何变化,都称小孩发热吃了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导致死亡。唯一的区别是,发出这一呼吁的人的身份在不断变化:有的称“转自儿童医院ICU医生”,有的是“转自协和医院ICU医生”,有的是“转自南京儿童医院ICU医生”等。

此次在省城微信朋友圈流传的这条消息,其中提到的“王晓燕”医生,曾陆续以“郑州市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不同医院医生的身份,从7月底一直到现在,发出同样的呼吁。

9月3日,记者致电太原市中医院询问相关情况,院方表示,医院并没有叫“王晓燕”的主任。随后,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医院了解到,对于小孩因为服用尼美舒利颗粒出现极端案例的消息,各大医院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没有听说过。

很明显,这是一个被精心炮制的流言,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看到这样有名有姓的流言后,出于温馨提醒的考虑,陆续转发,从而导致越传越广。

分析

如果导致多人死亡,应该是严重药物反应食药监部门肯定会叫停这一药物

看完记者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信息,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世伟进行了分析。 王世伟说,尼美舒利1997年在我国上市,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最初药品说明书上批准的适应症是“慢性关节炎、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疼痛和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的治疗。”2011年,我国食药监部门综合“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国内外研究和监管情况以及专家意见,调整了尼美舒利临床使用药品说明书,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肝损伤,适应症修订为“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作为抗炎镇痛的二线用药,只能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适应症限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我们知道儿童使用阿司匹林有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一种严重脑部病症),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尼美舒利会导致瑞氏综合征的病例,一个医生遇见五例更是难以置信。这个药禁止用于儿童主要是因为肝毒性,而不是瑞氏综合征。如果导致多人死亡,这应该是严重药物反应,食药监部门肯定会叫停这一药物,但到目前为止,在食药监部门的官网上并没有看到相关的文件。”王世伟提醒,尼美舒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私人药店以及不规范诊所的某些蹩脚医生不一定会及时更新用药知识。所以微信中称“不要到药店或私人诊所随意用药”是对的。

提醒 儿童发热勿随意用药以免影响诊断和治疗

“孩子发热,家长都很着急,特别是在药物的选用上,更是存在一些盲区,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一定不能随意用药,以免影响诊断和治疗。”王世伟说,刚开始发热的孩子,如果没有其他表现,可以在家观察病情,或者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物理降温包括用冷毛巾敷头部,或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及胸、背部、四肢等部位涂擦温水或30%左右浓度的酒精,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避免家长自行使用药物退热”。 王世伟说,如果孩子体温高于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以在家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但不推荐安乃近和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物,目前最适于儿童使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家长应避免同时让孩子服用多种解热镇痛药,可采用交替给药的方式退热,增加退热疗效,且疗程不应超过一周。”王世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精神比较委顿、打蔫,甚至出现高热、惊厥,发烧两三天都没好转迹象,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本报记者 薛琳 通讯员 赵慧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