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八讲已经播出。这一讲中,法师对“身”与“心”的关系做了精彩的讲解。本文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心正的人是什么样呢?当你有诚意之后,他后面说“心不在焉”。现在说你这人怎么做事情心不在焉的?心没在这里,做事情六神无主,那是个贬义词。但做功夫到这里,“心不在焉”是个褒义词,不是坏事。
“心不在焉”,你不在乎身外之物的时候,你的情绪会被它左右吗?绝对不会!所以“心不在焉”意思是说心没有在愤怒、恐惧、好乐和忧患这些事情上。那你会怎么样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个功夫做起来是有点厉害了。
“心不在焉”,心不能在“六根”上,不能在“六尘”上。《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住”就是在,无所在,就是不在。所以“心不在焉”其实就是《金刚经》说的“心无所住”,心不能在。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如果心住在那里了,你马上要死心,不要住在那里。因为心本来是不住的,是我们以为这个心有住。比如我讲话,这句话讲完以后,话都过去了,你听这句话的心其实也过去了。但是你老是还要想着“他到底在讲什么?”你要想到他刚才讲什么,想不出来就很着急。考试考不出来心里很难受,但是你不需要考试,难受吗?一点不难受。事情遇到了,同步就过去了,说“心不在焉”,这个“在”字就是“住”,就是执着,就是黏着,你心在那里了,好像说我在这里,就停在这里了。
但是世事无常,没有一件事情能让你哪怕一秒钟停在那里不动,都没有的。看看我们身边: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身上每个新陈代谢的细胞,它有一秒钟能停留吗?半秒钟都没有停留过。但是我们总感觉自己停留在某一个境界里面。比如说我们所执着的居住的环境,小时候青春的岁月,总想停留,青春永驻,简直是白日做梦。有人青春永驻吗?一秒钟都住不了,不要说永驻了。但是我们总以为可以永驻,这个“以为”使我们受了很多的苦。
所以真用功的人他就发现了,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个心不是指意,意它是指妄想停下来以后你能够守住,叫慎独——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可以跟别人共享的。
比如大家看到这个是什么?鼠标,你看,我们是共享的,这时候我讲是鼠标,你也讲鼠标,知道我们两个人心是一样的,这不叫慎独,这已经不是独了,已经有人跟你分享了。慎独是这个想法都没有,这是你独立的、唯一的,别人无法到你没有想法的心态里面去,你也没有办法把没有想法的心态交给别人。
所以“诚其意”为什么叫慎独,叫自谦,叫不自欺?就是你的内心里面没有任何妄想颠倒干扰你的时候,那个功夫是在那里做的。你现在功夫做习惯了,然后发现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六尘缘影”,就是外在所有的经历,你想到它们了,想到的时候它已经结束了,所以叫即生即灭。就是我们内心生起来的,这里所谓的这个心,功夫做到最后会正的。
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不正,不正是因为心本来不住在某一个点上的,应无所住的,可是我们总感觉这个心是有所住的,“我是有所黏着的”。心是不是很黏着?觉得自己很黏着,其实你误会自己了,你的心从来就没有东西可以让它黏着。因为世事无常的规律在那里,你想完了它就结束了;除非你再想,再想已经是第二个想法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江上的帆船一个个都过去了,没有一个帆是掉头开回来的。我们以为昨天的妄想,今天又打了一个妄想,好像跟昨天的妄想是一样的,其实根本不是一样的。前面的妄想,已经生灭,已经过去了,后面的妄想新生的,新生的时候它又已经结束了。
这个心本来就没有住,我们以为有住,我们的情绪就不停地抓住它。所以抓住它,抓久了又会产生什么呢?产生郁结、郁闷。郁闷了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坚固起来;坚固起来以后,它产生的气质变化——我们的身体开始遭殃了,最早的遭殃就是我们的情绪,所以说身有愤懥、身有恐惧、身有好乐、身有忧患。
你的心起来它自己就过去了,你为什么觉得它这个情绪、这个脾气一直改不了?因为你的行为已经被固化了,身体已经被固化了。所以如果你没有做功夫,你身体的习气毛病是改不过来的;但是你只要在根本上功夫做到了,你的身体就开始改变了。
所以这个心,它是没有在任何一个“六根”、任何一个“六尘”上面的。《金刚经》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当我的心以为我在这里了,“若心有住”,我在讲,你在听,我讲也讲完了,你听也听完了;我再讲,你又听了,再讲也讲完了,又听完了。你看,所有的心,包括你看自己的手,你看的时候好像心在手这里,看完了,它马上又过去了。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如此,所以心不可能停在那里,但是我们误以为心是停在那里的,这个是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