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四天游哪里好(横港记忆中秋漫步长江之畔)(1)

初秋的早晨,天空就像蔚蓝色的大海,蓝的透彻,一碧千里;接着从远处飘来几朵白云,轻轻荡漾,不一会功夫,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大蝴蝶,那长长的一条白云,就像是一条美丽的纱巾。秋天的天空是五彩的,也是千姿百态的。

中秋节期间,我和几位老同事来到长江之畔的铜陵港原大轮码头,旧地重游,只见空旷的大广场依然是那样地悄无声息,广场中间那棵大雪松依然是那样地郁郁葱葱,那几棵生机盎然的桂花树依然是那样地暗香袭人。而马路对面那座高高耸立的“港城大厦”,依然是鹤立鸡群,更像是一座载入史册的丰碑。

我们漫步走进原大轮码头的检票口,映入眼帘的长江是那么地深睿,高远,就像一条金鳞巨蟒,奔流而去;江面上一艘艘轮船劈波斩浪,砥砺前行,船尾留下翻滚的浪花;几十只江鸥在浪尖掠过,翱翔天空。长江,流淌在我们心中的长江,永远是那样地令人向往!

目睹眼前的一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些如烟似梦的往事,就像是一场过往的电影,倏忽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依稀记得,那是1983年的汛期,位于市郊长江村的一片烟波浩渺的“长湖”,在凌晨天空传来防汛值班民兵的几声枪响后破圩了。顿时,奔涌的湖水就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向横港地区冲来。仅仅几十分钟,这里的居民楼、办公楼、商场、酒店、银行和马路,全部淹没在滔滔湖水之中。一万多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很快成了一片汪洋。

幸运的是,铜陵港大轮码头的客运站,由于地势较高,成了漂浮在茫茫大水中的一片孤岛。然而,就是这片孤岛艰难地担负起每天头十班上下水长江客轮旅客的接送。客运站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地在趸船通往候船室的栈桥上,用木板架起长长的临时通道,使每班大轮的下船旅客能够平安走进候船室,也使每位上船旅客及时赶到趸船乘上大轮。

更为暖心的是,由于客运站候船室的四周是苍茫一片,碧波荡漾,人们出行都是无奈地划着小舟。于是,客运站领导也从天井湖公园租来几艘木划艇,按时分批地将旅客接上小舟,再划送到两三里外高地势的二基站公交站,让他们顺利地乘上公交车赶到市区城里。这样的便民服务行动一直坚持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汛期结束,受到广大旅客的热情称赞。

还记得,这是一个秋风瑟瑟,枫叶如火的季节。

这天凌晨一点多钟,“江汉”上大轮停靠铜陵港后,船上工作人员神情紧张地用一副担架送下一名孕妇,二十来岁,是重庆地区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估计产妇即将生产,送往人民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大家赶紧将产妇送到本港卫生所,喊醒值班医生。随后医生和产妇的母亲及在场女同志一起动手,将她抬上病床,凑齐各种用具,热情安慰这位产妇,劝她相信医生不要害怕,使这名产妇顺利生下一个八斤重的胖小子,母女俩感激不尽。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铜陵地区的大轮码头坐落在大通和悦洲,随后的岁月,由于那里的长江水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于是1958年7月正式迁移至横港;而真正建设起颇具规模,当时堪称长江一流的大轮码头客运站和广场的,却是在1976年的国庆节。

那些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长江上的客轮很是红火,因为当时铜陵通往上游方向的京九铁路还没有开通,公路方面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大规模兴建。因而,大轮码头常年是南来北往,熙熙攘攘;而每逢到了农历腊月和春节,更是一票难求。

那时,晚饭后,我们常常来到江边散步,欣赏繁忙的江边景观:只见波涛滚滚的江面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远眺铜陵长江大桥,白云蓝天下,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倏忽,传来两声长长的汽笛声,那是堪称“水上城楼”的长江客轮停靠铜陵港了。

盛夏的日子,客运站的后院俨然是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宽敞的候船大厅尤为清凉。一段时间,这里常常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是个哑巴。

这天,小卖部的服务员把他喊来,给他泡了一碗方便面,和他做手势了解情况。看样子他识字,于是便拿来纸笔和他“对话”。经过半个多小时“聊天”,得知他的家在重庆朝天门一带,当服务员问起他家的地址时,他立马清楚地写下了。这位服务员喜出望外地向领导汇报,并火速给男孩的家人写去一封信。十来天后,小男孩的父母等四位亲人心急火燎地来到铜陵港,一家人悲喜交加激动不已。他们对客运站的领导感激不敬。

原来是小男孩在学校打架,回家后受到父亲打骂,一气之下跑上了大轮离家出走。全家人四处寻找,从重庆找到宜昌,又从宜昌找到武汉,而后找到上海。可是人海茫茫,杳无音信,全家人已是绝望至极,伤心不已。可是,就在这时,他们接到铜陵港的来信,全家人真是喜从天降,破涕为笑,立即争相上船赶路。在铜陵港的候船大厅,一家人再三送钱送物,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可是客运站的工作人员,却真诚地说:“我们是客运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不必这样客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总有一些往事,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烁烁,不舍散去······

作者:杨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