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宸妈2022年发布的第32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2163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对哲学有基本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哲学的经典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1)

哲学三问

康德说哲学最主要的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探寻的是我们能够知道什么,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能够做什么,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能够希望什么。

抛开哲学的外套,实际上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对每个普通人都是有着极其有价值的思考空间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他当然有他的思考背景,可是于我们而言,如果能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探索自己的内在自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内在是什么样的,自然也就很容易看清楚我们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也就能够更顺利的达到自己的期望目的地。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2)

《内在自我》封面

读2015年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的休·麦凯的心理健康科普书《内在自我:发现真实自我的乐趣》(后称《内在自我》)一书,让我有着太多的共鸣。书中写到的很多内容都是我在咨询中反复出现的情结,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心理健康哲学书。

休·麦凯是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有近60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历。他在社会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已被澳大利亚众多高校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并被选为新南威尔士皇家学会会员。

内在自我被看见了,心就很容易满足了。

审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内在自我,自在喜乐自然就能更顺遂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内在自我》一共有5个章节。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3)

目录

第一个章节麦凯详细的解说了“何为自我”;接着在第二章麦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躲避自我”;第三章分别解说了包括“瘾”、“志向”等20个“我们首选的藏身之所”,深度剖析了日常我们躲避自我的20个“借口”;第四章鼓励我们“向内探索”;最后的第五章呼吁我们应该“停止逃避”,应该勇敢积极的去面对我们的内在自我,重启我们的心理健康。

何为自我?

青春期的孩子在不断的试探和挑战中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成年的我们在某一天突然内心想要改变现状,做一个更忠于自我的人……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4)

内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自我?真实的自我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个人身份”源于社会建构。正如同“国家身份”的概念离开其他国家就毫无意义一样,我们的“个人身份”也想要其他社会个体作为参照我。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5)

内页

我们的本质自我基于人类共同的人性,我们会有一些人类通用的相似性极高的品行。但是让我们和他人做出区分的,在熟悉的亲友面前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绝不会混淆的原因是我们与他人在外貌、言谈举止、个人观念等各方面的对比和区别,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而这些最终定义了我们的身份。

社会身份是我们自我的外在表现一部分,在我们的内在,还有一部分不怎么对外示人的,也需要你自己很多时候都未曾察觉的内在自我。

社会身份并不全部来自外在,而“真实的自我”也不全部产生于内在,我们不断塑造他人的同时,也在塑造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逃避自我?

电影《1984》里,主角温斯顿·史密斯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想要保守一个秘密,就必须向你自己隐瞒它。”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6)

内页

我们逃避自我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一个我们不敢面对的问题:如果我成为真正的自己,我需要付出什么?

我们一直在逃避,不敢面对自己真正的内心,其实是害怕,也是不想打破现状,现状这个温室区,让我们足够舒适。

如果你无处可藏,你将无所畏惧。

终究会有一些人,会在一些时间节点上,让自己无处可藏,不得不无所畏惧的去面对自己的内在自我。

我们会有哪些逃避自我的借口?

没有读《内在自我》之前,我没有意识到成瘾心理、志向远大、焦虑、傲慢、忙碌、自满和确信感、幻想、宿命论这些看起来和内在自我完全没有关系的心理症结会是自我逃避的借口。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7)

内页

可是在读完第三章对这20个“藏身之所”的详细剖析后,尤其是绿色文字的案例解读,让我找到了很多在日常咨询中有着极多共鸣的案例,这些个案失衡的心理症结背后其实正是逃避自我呀!

比如“忙碌”这个借口,是现代社会中很多现代人都会使用的。

工作太忙了,所以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8)

内页

没时间散步,没时间阅读,玩是不可能的,甚至喝咖啡的时间我们都忙着回手机信息顾不上和对面坐着的人说话……

真的有那么忙吗?还是你只是让自己时刻保持着“忙”的状态,避免去直面自己的内在自我?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让自己放松,去真正的思考你是谁?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我们应该怎么成为更好的自己?

积极的向内探索,任何时候开始也不晚。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9)

内页

我赞同麦凯在书中的观点:“生活从40岁(或50岁,或60岁)开始”

人到中年,对于向内探索我一直是积极主张的,去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去直面自己每一个害怕的情绪背后的真实内在心理,去理性的分析自己拼命想要证明的到底是什么,更要去透过行为分析我们到底在弥补什么?

一个充沛的内在自我其实不仅仅是与我们自己有关,更是和每一个和我们有着极深互动的身边人有关,要做一颗小太阳,自身拥有不断迸发的能量,还能温暖你身边的人。

关于心理自我调节的书籍(勇敢面对真正的内在自我)(10)

火花的温暖

现代心理学中反复强调爱的能量,我爱故我在。

通过爱,我们学会爱;通过爱,我们可以更勇敢的探索自己的内在自我。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知行合一,ta的内在自我足够充盈,遇事自然就能积极向上,不逃避,不藏匿,简单灵动,拥有无比强大的心理能量。

我是宸妈,2021年读书247本、一周至少读4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