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倒下了,但是她的“毒鸡汤”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依旧广为人知,这种流量生产模式,依然在被效仿和传承。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发声已经成为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让自媒体真正走好从蛮荒到规范的路?

咪蒙为什么会成功(咪蒙倒下了毒鸡汤就不再有了吗)(1)

3月30日,知名自媒体人咪蒙在朋友圈宣布旗下公司北京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正式解散。咪蒙在朋友圈称:“第二次开垮了公司,我们办了场毕业典礼,一起向过去告别。”

从运营初始,到粉丝数超过1400万,头条广告报价达80万元,助理月薪5万元……自媒体账号咪蒙用了近3年时间;而从发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到微博永久停更、微信公众号停更两月,再到凤凰网、头条号等各大平台纷纷关停咪蒙及旗下账号,只用了几十天时间。

至此,因贩卖社会焦虑,宣扬毒鸡汤、污文化和丧文化等低俗内容起家的咪蒙,彻底倒下了。

咪蒙为什么会成功(咪蒙倒下了毒鸡汤就不再有了吗)(2)

咪蒙的倒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致贱人”到“江歌案”,从“月薪五万助理”到“实习生要哭回家哭”……虚构情节、夸大事实、制造社会负面情绪,它无时无刻地不在分发毒鸡汤和暴戾的病毒,挑动代际矛盾、人际矛盾、族群矛盾。把一切社会负面、阴暗的情绪,化成收割流量的利器,把海量的龌龊情绪在流量市场换成了钱,却把自媒体空间打造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啐一口的痰盂,再三再四地、拉低了社会文明的阈值。

对于咪蒙事件,人民日报评论曾指出,自媒体不能搞精神传销。并称,当文字商人没错,但不能尽熬有毒鸡汤;不是打鸡血就是洒狗血,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尤为可鄙。

新华评论指出,一段时间以来,贩卖焦虑情绪、为博眼球丧失底线的“咪蒙体”,引起越来越多网民的反感。自媒体发展,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为了制造爆款、吸引流量不惜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只会玩火自焚。

咪蒙为什么会成功(咪蒙倒下了毒鸡汤就不再有了吗)(3)

从海啸般骤然而起,到最终在争议中黯然注销。“咪蒙”的兴衰,见证了中国自媒体的发展历程,标注了从蒙眼狂奔的草莽时期,向追求内容质量与价值输出的合规化时期的转折与过渡,也为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编造故事、精神传销、刻意煽泪……贴在咪蒙身上的一张张负面标签,拼接起整个自媒体乱象的丛林法则,咪蒙只不过把这个法则用到了极致。无数自媒体号为收割流量不择手段,拜倒在10w 面前,丢掉文字应用的尺度。

咪蒙倒下了,但是她的“毒鸡汤”生产模式与营销策略依旧广为人知,这种流量生产模式,依然在被效仿和传承。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发声已经成为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让自媒体真正走好从蛮荒到规范的路?

的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野蛮发展到规范的过程。我们需要看到自媒体为这个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需要看到它伴生的问题。

自媒体的繁荣离不开对用户价值的挖掘,这种用户价值不能变成自媒体过度营销的借口,更不能沦为自媒体通过低俗手段攫取流量的手段。自媒体不能一味地因为流量,以所谓的用户思维制造爆款,如果罔顾事实、制造矛盾、传播错误的价值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媒体既然带有“媒体”二字,就应当遵守媒体伦理,追求文字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尤其是那些拥有几十万粉丝用户的大号,更应当面对一些重大舆论事件时保持正确的“三观”,更应当背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自媒体发展到今天,行业内部必须时刻自醒,意见多元化值得鼓励,但主流价值观绝对不容违背,内容安全即是红线。不曲解政治与历史,不突破道德底线,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是自媒体时代创作者与企业管理者应当牢记的基本准则。一个置民族气节于不顾的媒体、一个无视社会道德底线的媒体是无法生存的。

咪蒙为什么会成功(咪蒙倒下了毒鸡汤就不再有了吗)(4)

从二更食堂消费遇害空姐被约谈、暴走漫画侮辱英烈案遭全平台封杀、情感教主慰安妇不当言论被批、“斗鱼一姐”陈一发调侃南京大屠杀被禁言、咪蒙系列公号因“寒门状元之死”事件被封,一系列自媒体事件或许正意味着自媒体市场拐点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赐予这个时代浩瀚的信息,以及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即时的信息生产模式,但是,技术不会为我们承包一切,真实性、公正性以及悲悯、同情、良善等,需要内容创造者和读者的共同坚守。

“咪蒙”们走了,“毒鸡汤”模式也必然走向穷途末路。在制度缺位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反思,咪蒙一次次戳到我们内心的痛点,仅仅是她的原因吗?除了极度发达的互联网场景、高度市场化的粉丝经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倾斜与群里无意识状态下的非理性,是否也为其毒性在社会中的弥散推波助澜?有声音指出,自媒体的门槛可以低,但公众文明的阈值不能降低,只有社会价值观不走失,那些精神鸦片才能没法走心。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