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祀的节日。
有面对满目荒冢的荒凉,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大好春光的歌颂。
一样的清明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绪。
春残雨细,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借酒浇愁,打发那好天良夜。
清明,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哀伤的节日,怀远的目的其实是提醒我们,过去已去,珍重现实。况且这一天之后,春光会更好。
品古诗,讲故事,写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赏析:《难忘的清明节》
01品诗词
提起清明,大人小孩都会对杜牧的千古名句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所有描写清明的诗词里,杜牧这首写清明的诗流传度最广,上至文化名流,下到乡野村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这首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不由得熟读成诵。诗歌写的是清明时的天气、氛围,并没有写祭祀这些习俗,但从诗境中其实我们能够很容易看得出来。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每个人与家人一起祭祀扫墓或者踏青出游的日子,可诗人却独自一人细雨纷飞中行走在路上,对前人的思念,又尚且不知道在何处落脚,孤独、寂寞、愁肠百断,思绪万千。幸有天真的牧童遥遥一指,而且是能喝着酒安顿羁旅之愁的杏花村,言有尽而意无穷。
02讲故事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古老纯朴的民谣里,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传说,明朝建立后,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朱元璋采纳了文武大臣的奏议,决定实行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所以一场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而洪洞县当时物华天宝,人丁兴旺。据说,从洪洞县向全国各地移民的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移民数量达到八十万以上。
洪洞县城西面的汾河滩是老鹳生活栖息的地方,老鹳在大槐树树叉上构巢垒窝。到了秋冬时节树叶凋落,老鹳窝星罗棋布。移民们含泪告别亲人,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依依惜别。他们一步一回首,再回头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所以,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就永远地留存在移民们的记忆中,成为老家的象征和代表。
03范文欣赏:《难忘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也飘散着野花和小草的香味。我和家人提着鲜花、香烛等物品到村外的田野里给祖先扫墓。
沿着乡间的小路一路奔向野外,扫墓的人真多啊!
一位老爷爷独自一人站在一个墓前,双手合十,低着头、闭着双眼,看起来是那样庄严虔诚,我想他一定是在思念逝去的老奶奶吧。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拍打着坟墓,边哭泣边诉说着什么,我想她准是在怀念她亲爱的丈夫,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呆呆地望着祭奠扫墓的人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一阵哀伤之情油然而生,真是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啊!
来到我们家祖先的墓前,爸爸妈妈把祭拜的物品全部摆放在祖先的墓碑前,我们便对着坟墓恭恭敬敬地拜了起来,拜着拜着,每个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泪水顺着妈妈的脸颊悄悄地滑落下来,我的心里也感到酸酸的,还是爸爸比较坚强些。爸爸又开始重复每一年都要讲的故事:爷爷是一个勤劳、宽容、待人热情的人,当了一辈子的村干部,为村民办了许多事。奶奶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生前是村小学的校长,为了村里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把学校办得蒸蒸日上。我们村爸爸一辈的人,几乎都受过奶奶的教导。爷爷奶奶是村民们敬仰的人,他们经常为村民着想,为村民办好事。爸爸经常教育我,要向爷爷奶奶学习,做一个优秀的人。
听着爸爸的故事,缅怀、感恩祖先,寄托我们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告诉先祖,我们会更幸福地生活着,更勤奋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野外的草地上开满了一朵一朵鲜艳的野花,树木已经长出了新绿的嫩叶,远处,山的轮廓也清晰明朗起来。清明怀远,我们将一路向前。
【总评赏析】
小作者朴实的文章,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语言,但文章描写自己清明节的所见、所想、所悟恰如其分。文章酣畅淋漓,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过渡也很自然。全文的描写都是在为文章的主题做铺垫,通篇读完,给人以一种一气呵成,意境悠远的感受。
感谢您曾经来过,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老师谈特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