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11种魅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有人文家园)(1)

在“同根同源 同心筑梦”2018穗港澳青少年红色基因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中,300余名穗港澳青少年以乐会友。 资料图片

■“广东文化深调研”系列报道之六

环绕在珠江口和伶仃洋海湾周边的11个城市,总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7000万的人口规模,GDP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是当下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最受瞩目的经济体之一,与旧金山、纽约、东京等成熟的世界大湾区城市群相比毫不逊色……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凝心聚力的最好黏合剂。放眼全球,湾区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经济流通等因素持续演化推进的过程,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样是其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强劲动力。2000多年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突出优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粤港澳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广东如何从兴人文、强文化入手,充分挖掘、融合及利用岭南传统文化优势,抓住新机遇继续领跑?如何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精神人文家园的同时,依托内地、辐射海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王馨莹

粤港澳共有岭南文化基因

优美写意的舞水袖、灵活有力的耍花枪、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8月2日,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内,一群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孩子将粤剧折子戏演唱得有板有眼、气势十足。

这些小演员平均年龄不到10岁,最小的只有5岁,都是“2018年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的学员。虽然在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学习粤剧基本功的时间不长,他们表演起来却淡定自若,香港学生表演的《师公出马》还专门对剧本做了调整,英语和流行语也夹杂其中,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颇具时代特色。

“同根、同源的人文文化,是粤港澳合作各个阶段中的重要基础,而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对三地深入合作意义重大。”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执行会长林迪夫说。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三地人民共同创造的岭南传统文化,包含着最根本的中华文化基因。在港澳青少年中推广岭南传统文化,更容易增强年轻一代文化认知与情感上的交流。

7月21日,“2018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结束了10天的行程在惠州收官。活动中,109名三地青年先后走进澳门、香港特区以及广东深圳、梅州、河源、惠州等地,近距离接触先进文创企业、学唱客家山歌、练习操作提线木偶、学习汉剧水袖基础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已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的“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包括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岭南传统文化主题都曾被列入到活动中。十年间,粤港澳三地超过1000名青年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共同领略了岭南文化精髓,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了传播岭南文化的队伍中来,他们借由“同根 同源 同发展”等主题活动,诠释着新时期人文湾区的基因。

9月8日,“2018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在广州收官,在此前的近四个月时间里,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的青少年通过“‘同根同源同发展’中小学生故事大会”“穿‘阅’广府——追寻广府文化之路”等活动,重新认识了广府文化。在“广府文化之夜”的“青少年广府市集”上,这些年轻人还现场亲身体验了刺绣、广彩、打铜等传统非遗工艺。当选2019年“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推广大使的刘蕙宜也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她表示:“传承和传播岭南文化是每一个大湾区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三地文化交流向深向实

“当前,通过粤港澳三地采取切实的措施,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人到高校,可以建立更多的文化交流。”8月12日,在广东省一年一度的全民文化盛会“南国书香节”举行之际,原籍南京、在香港生活近20年的青年作家葛亮提出了他的希望。

当天,包括葛亮、费勇、朱燕玲、王威廉等在内的一众文化名人倡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以文学创作、影视和动漫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大湾区的文化故事。实际上,早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出台之前,大湾区内包括文学、音乐、动漫、影视等在内的各行业、各文化单位乃至民间交流,以各种方式在各个空间紧密进行着。

今年6月,粤港澳文化合作第十八次会议在佛山召开。其间,三地就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动青年文化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合作机制等达成了共识。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是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自2002年起建立的合作机制,建立16年来,广东已对港澳双向交流共937批17168人次,三地达成合作项目近170个,各领域人才交流密切。

近两年在三地反响颇佳的“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便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实施的。2017年,该计划启动三地剧本征集,短短几个月,作品就达100部。同年11月,《粤中大状》《废胎》《乌托邦1号》三部剧从广东、香港、澳门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以一天三戏连演的形式在三地巡演,引发轰动。

“这个计划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它覆盖了戏剧创作、制作、演出以及人才培训等重要环节,对三地戏剧文化艺术的发展很有益处。”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古天农说。

近年来,香港话剧开始越来越多“北上”进入内地市场,广东更是香港话剧进入内地的首选地区。2016年,舞台剧《南海十三郎》来广州演出时,连演三场,场场爆满。今年8月,广州大剧院联手香港音乐剧的旗舰剧团之一的“香港演戏家族”,首次尝试联合制作音乐剧《朝暮有情人》,通过讲述几代人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了解到香港和广州城市的变迁及发展。

今年,粤港澳三地还将联合排练、制作舞台剧《孔子》,粤港联合制作的音乐剧《黄霑》也在筹备中,预计明年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巡演。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也在着手创办。

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除了渠道在日益开拓,形式也在日益丰富。9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广州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及公共传播人才培训班”,“广府粤韵——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曲艺文化”系列活动也已开锣。就在一周前,“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成立,除了三地的文化单位,联盟还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一些在数字音乐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抢抓大湾区文化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经济上的优势,更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

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论坛,与会专家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落地之际,湾区内城市可尝试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文化“出海”。当下,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也正抢抓大湾区带来的文化新机遇,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佛山曾涌现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一批武术宗师,也随着香港影视的拍摄而闻名世界。自“中国南方影视中心”落户佛山后,目前已有来自内地及港澳的30多家优秀影视企业签约进驻影视中心。

面对蓬勃发展的影视市场,影视中心也从单一的场景资源开始向影视生产转型,网络剧、网络电影、数字生产等多管齐下,把大湾区内影视企业和影视生产环节聚集,为文创产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值。随着影视城二期的启动,影视中心的产业链延伸和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升级,今后还有望打造南方最大的影视数字生产基地,并将其辐射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近年来,深圳掀起了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新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大大提升了深圳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深圳湾文化设施带”也正在规划中。在完善文化设施的同时,深圳也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文化,“2018年城市文化菜单”的品牌文化活动就多达32项,“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等活动也充分展示了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向打造湾区文化综合体的方向迈进,广州则找准了“演艺”这个发力点。目前,广州大剧院已跻身“世界十大剧院”之列,今年9月,又一个城市文化地标、总投资逾4亿元的广州粤剧院建设项目动工。

近年来,通过“梅花奖”“世界戏剧节”等戏剧活动品牌和文交会、演交会等文化交易平台的打造,广州在培养戏剧观众、培育演出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久前,在广州市文广新局通报该局2018年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时,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任天华透露,广州谋划在南沙打造文化演艺小镇,建设剧院一条街,使其成为辐射大湾区的演艺文化中心,这也将成为“广州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引领作用,共建全球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