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1)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2)


语文教师的阅读具有特殊性:既要选择一些书来消遣生活,又要读一些书来促进知识的进步(这两者并不冲突)。

我今天主要想说一些自己对语文教师读文学类书籍的拙劣看法。

01 读文学类书的核心是读经典文学作品

无论是从消遣还是增长知识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读文学类书的核心都应该是读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通常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受是,不轻松。这些作家太想通过短小的篇幅来传递人类永恒的精神了,所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感到费力,读后若有所思,但再读书的时候却下意识地不想读这些经典了。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3)

畅销的鸡汤文学书,或大讲情怀,把你的心灵轻松地搅动起来,而又不需要你费太多的神思;或封面华丽,简直是朋友圈的打卡利器。

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却不是:它们在精神上非常自尊,不去迎合读者,没有廉价的故事,更不会让你觉得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对个人而言,承认了人生短暂,就必须想办法把自己的时间“延长”,而时间全部用来积极地生活尚且不够,又怎能忍心挥霍?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古今文学家们的喜怒哀乐,它让人进行深远恢廓的幽思,又给人户中窥月的凄凉。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把自己融入到古今文学家的生活中去,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上升为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获得更达观更深沉的感悟。

对教学工作而言,自己广泛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找可利用材料的过程。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可以运用一些适合的材料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也为学生的阅读做甄别、筛选工作,寻找学生可以阅读或者与课堂密切相关的课外材料。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4)

那么我们要怎么读呢?各位大可先去找一些大学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品选教材来读,先读一个版本,再读另一个版本,读上几个版本,再比较篇目选择的优劣。

等这项工作完成后,再读一些名家的选本,一般比较好的出版社都会出这一类的选本丛书。最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细读某一家或某几家的全本。把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替换一些出来,这项工作就能日积月累地完成了。

02 读文学类书要有通史意识和通史结构

读文学类书的核心是读经典文学作品,而单篇(或单本)的作品,其实是孤立的,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碎片化知识”。

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我怎样才能记得读过的书呢?”把某书消遣式地浏览一遍,自然不太容易记得;即使精读了某书,也好像阔海中漂浮孤萍,只剩下一点“我读过了”的印象。下次要用相关知识的时候,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知识得以内化的关键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语文教师如果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5)

在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有通史意识和通史结构。

什么叫“通史意识”呢?就是我们在读单篇(单本)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全身心地感受文本本身的美,还要能想到,我现在的做法不只是在欣赏一篇文章、一本书,而是在依靠一个个与此类似的单篇(单本)文学作品来构建我的认知结构

我们要意识到,这个单篇(单本)只是我营造“知识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进而再去思考这块砖应该摆放在什么位置,应该起什么作用。孟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高山上自然能够俯瞰全局,而在登山的过程中,读者也未尝不可“会当凌绝顶”,仰望一下我们所期待的星空。

通史结构的构建不仅可以通过一砖一瓦的建设来完成,也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小史”搭建框架。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6)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7)

在准备读文学作品之前,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文学史来阅读,如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袁行霈的《中国文学概论》等,再按图索骥,或读配套的作品选,或读文学史中提到的作品。能写入文学史中的作品,一般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03 名家的文学鉴赏要多读、细读

语文教师常常会为如何解读文学作品而发愁。通常的情况是:文学史也读了,但不能知其深;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读了,但不能解其味。

有人跟我说:“鉴赏类的作品当作资料备查就行了,不需要细读。”这个观点我不敢认同。

一则是语文教师实在需要琢磨这些名家的鉴赏技巧,以为己用。如果只当资料备查,自己匆忙一读,只在需要的那一会留下肤浅的印象,并不能有效地对这些书加以应用;

二是名家对名作的鉴赏,文字本身并不枯燥,甚至可以说也是美文。

读名家的文学鉴赏,有三个点要抓住。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8)

  • 一是要选择真正“名家”的文学鉴赏作品,一般这样的名家内功深厚,对文学作品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书目如夏承焘的《唐宋词欣赏》,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和《文学风格例话》,霍松林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和《宋词小札》,刘学锴的《唐诗名篇鉴赏》和《古典文学名篇鉴赏》,吴小如的《古典诗词札丛》和《古文精读举隅》等。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9)

  • 二是抓住名家经常强调的鉴赏点,提取其鉴赏的核心思想。

如叶嘉莹先生说诗,注重从中国文学精神的大背景入手,虽然鉴赏通俗易懂,但是语言内涵深沉。

她在评价杜甫诗时,以浅显的语言论述了读杜诗的方法论:

“你要取一个历史的点,知道他真正的成就在哪里。像解析几何一样,从历史上众多的作家、作品中为他找一个坐标点。不仅要从历史的时间上来比较,还要从不同的风格的作者的空间来比较。你一定要有一个通关的整体的看法,才知道他的地位和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番话正与本文第二点相合。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10)

  • 三是要自己试着写诗歌鉴赏,真正地把名家鉴赏变为自己的鉴赏。

语文教师备课,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文本进行细读、品鉴。写诗歌鉴赏可以提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从而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探究点,更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宋代苏籀在《栾城先生遗言》中说:“族兄在廷问公(苏辙):‘学文如何?’曰:‘前辈但多看多做而已。’”

“多看多做”,正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鉴赏技巧的不二法门。

陈平原教授说:“回到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

“随便翻翻”固然使人愉快,但要真想有所长进,还必须要有“扎死寨,打硬仗”的决心和毅力。

语文教师可以消遣着读书,但不能一直随意,更不能教学生随意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那种觉得只要“看”了书就会增长知识、养成品格,就会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有帮助的观点,断不可取。

语文教师想提高自己看什么书(会阅读给那些不爱读书的语文老师)(11)

-END-

作者 | 苑万军

责编丨阿加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