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期末考临近,很多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明显开始在朋友圈蔓延。有埋怨孩子成绩老是上不去的,有吐槽报了培训班却钱打水漂没啥收获的。仿佛学习和教育也成了一种投资,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就开始人心惶惶。

但我却始终觉得:教育允许滞后,教育需要等待。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和爸爸去耘田。耘田在我们宁海这边的意思大致就是为了春种前养护稻田处理杂草。那时年纪小好骗,跟我说是到田里玩泥巴,所以毫不犹豫跟去了。可真正下了田之后才知道为时已晚,成了不折不扣的免费劳动力。我记得那时三个人成一排,然后向前慢慢前进,将眼前田面上的杂草连根拔起,大的扔到田野旁,小的直接拎起来,然后如同挫骨扬灰般地丢到九幽深处——直接作为养料塞到泥底。

教育已经偏离了本质(教育的即时与滞后)(1)

我记得当时问爸爸,耘田为什么不能是田地干燥的时候,却要灌水蓄水后才进行。后来才明白为的是一个“等”字——等原先犁过后凹凸不平的田在水中逐渐成了泥浆,一方面是为了让之前燃烧后的秸秆灰更加均匀地渗透到田里,有利于第二年的收成,另一方面土块变成了泥,原先长在土里的杂草就更容易斩草除根,这也就是为何田与田之间小道旁的杂草与之相比更难处理。所以需要用一定的时间等候。

等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等候这个词似乎还是守候更贴切,等到泥土块成了泥浆,处理其中的杂草就事半功倍了,原先深深扎在土块里坚韧不拔的根系慢慢变得毫无招架之力。三人沿着田里某个既定的方位“爬行”,之所以用爬行这个词,是因为手始终在田面细细搜索,不时又在田里直上直下,远远看去,从未脱离田面。在这个过程中双腿向前移动更为艰难,当一只脚提起的过程中,泥浆的阻力让另一只脚陷得更深……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的朋友对我以上的描述感同身受。

春耕秋收,少不了整个过程的关注,如果一开始就大意,后果可想而知。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用在形容农民伯伯与庄稼之间的情份也可谓是恰到好处。庄稼的生长到成熟需要过程,如同时间沉淀的结晶,整个生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农民的汗水心血。

教育已经偏离了本质(教育的即时与滞后)(2)

与教育结果滞后现象相比,即时这个词似乎就显得那么满面春风。难道不是吗,投入时间短,见效相对更快,又往往能省下一定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心力。相比较而言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等等,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对于有些事物可行,对于教育的话不敢苟同,如果把教育工作比作建造建筑物的话,应该是耗时筹建的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不该如同批量建造的住宅楼房。区别在哪,前者形式的存在或许会对未来的人们起到传承的正影响,后者更像是可以不断拆建般的可有可无。

举个例子,体育课原本是深受孩子们诸多喜欢的课程之一,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初中生却对体育课倍感压力,十分反感甚至讨厌。一打听才明白许多800米、1000米的长跑练习,往往直接被测试代替。体育中考长跑项目必考,所以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做法确实有些让参与其中的人心有余悸。或许这压根不是体育老师问题,而是迫于一个操场同时开展体育课的班级多而导致运动场地不足,或者通过以赛促训来引起学生注意。提升学生长跑能力的目的是好的,这样的短时有效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让学生因为几次这样的痛苦经历而以偏概全的对体育课产生误解,这不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

教育已经偏离了本质(教育的即时与滞后)(3)

即时与滞后,应该是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话题。教或许会有些即时感,而育免不了滞后感,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短时间更像是一个花骨朵般,只给人留一个盛开的期盼。这又让我回到耘田的那个场景,所有的努力需要伴随时间的洗涤,需要承受滋养那缓慢的渗透所带来的煎熬。终于明白为何用园丁形容教师了——只有默默守候,才能见证教育结果的真正丰收。(文章来源:明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