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1)

>>王晙,字德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中期著名的宰相、名将。

王晙是太原王氏的分舵中山王氏的后裔,其祖王睿做过北魏的中山王,祖父王有方官至岷州刺史,最不济的是其父王行果。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抚养。王晙气貌雄壮,非常好学,为人通达豪旷,有侠义之风,少年时即显示出了不俗的气质和才华,这让王有方非常高兴,常说:是子当兴吾宗。

公元672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王晙此后的升迁缓慢,主要原因是性格使然,以及后来不愿党附武氏及张易之兄弟。

王晙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一生救下了多位国之栋梁。唐高宗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出征失利将责任推给副将韩思忠,并奏请将其诛杀。王晙认为韩思忠是副将,更多的是执行命令,朝廷应爱惜有勇有谋的战将,于是上表据理力争,故韩思忠未受惩罚。事后,王晙被外放渭南县令。

王晙力保的韩思忠是一位替大唐守护西域的英雄。公元693年,韩思忠一举打败吐蕃与西突厥的联军,使得四夷宾服。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2)

公元703年,代理宰相魏元忠因反对武皇男宠张易之兄弟弄权,被陷害而下狱。朝廷众臣虽同情魏元忠,但惧怕武皇偏袒而不敢说话,只有王晙越众而出。时任凤阁舍人宋璟好言相劝,王晙反驳说:魏公无罪,我即便因此获罪,也绝不后悔。宋璟表示自己很惭愧,更对王晙大加赞赏。最后,魏元忠只是贬到端州高要县。可见,王晙救人是对事不对人。

公元709年,王晙出任桂州都督。王晙到任后,其修筑城郭,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数千顷,派人指导耕种,使百姓丰衣足食。在王晙要调回时,百姓上书朝廷请求其留任。朝廷闻讯,特下诏表彰王晙,让其再留任一年。

期间,侍中刘幽求被发配封州,广州都督周利贞受宰相崔湜指使想对其加害。王晙得知这一阴谋,出于义愤,便将刘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贞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崔湜也向王晙施压,王晙依旧是不予理睬。这样反倒让刘幽求担心起来,王晙对其说:我为国家的事而获罪,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刘幽求得以幸免于难。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3)

王晙的“高光时刻”在其不断积累中终于到来了,不过是以极其凶险的方式。

公元714年,王晙以鸿胪寺少卿、朔方军副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负责统领丰安、定远、三受降城等地的唐军。由于战事未起,王晙下令驻军实行屯田,蓄养战马,尽量减轻百姓的粮秣转输之费。

话说在唐中宗时期,唐朝和吐蕃的边界已经确定,并且还盟了誓,但是随着吐蕃赤玛伦王后的离世,朝局主要由勃坌达延与乞力徐两人把控,这两人恰恰都是吐蕃的“鹰派”人物。同年八月,吐蕃勃坌达延和乞力徐悍然发动侵唐战争,企图攻占兰州和渭州。

十万吐蕃大军在进占临洮再向兰州攻击时,唐玄宗才得到战报,其立刻令薛仁贵之子薛讷为帅,发兵十万以拒吐蕃。就在薛讷集结军队的空档,吐蕃大军已攻破兰州,杀向了渭州,并屯兵于渭源西北的大来谷口。远在二千里之外的王晙得到军情,誓言:大唐岂容吐蕃强盗入犯。王晙来不及等待主力到达,就率领麾下的二千精兵迎着吐蕃大军急驰过去。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4)

王晙率军首先到达渭州外围,并悄悄地扎下营寨。在军帐中,王晙经过测算,判断薛讷的大军最多只要二天就能赶过来,于是其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利用吐蕃骑兵与唐军骑兵在甲胄、装备、外形非常相似的破绽,巧使“瞒天过海”之计。

王晙思虑再三,决定遴选七百精兵假扮吐蕃骑兵,趁着天黑混入敌方军中,来一场出其不意的夜袭混战。第二天深夜,吐蕃人在营中安心地休息时,王晙的七百精兵分成两队到了离吐蕃大营五里的地方,前队呐喊,后队击鼓,极类大军进攻的态势。由于吐蕃军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唐军来犯,包括勃坌达延在内的将士第一反应就是唐军主力来攻,吐蕃军顿时乱了方寸,只顾四处逃窜,以致自相践踏。王晙亲率七百精兵趁乱杀入敌军之中,一边大声地鼓噪,一边挥刀“收割”已经炸了营的敌人的首级。这场漂亮的夜袭战使敌军损失超过万人。

等到次日天刚刚亮,勃坌达延等将官才约束住部队,看到军营到处是哀嚎的士兵和躺着的尸体,其咬牙切齿,誓言要报此仇。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5)

就在勃坌达延重新集合部队的时候,薛讷的十万大军按王晙预计的那样赶到了渭州。王晙和薛讷经过一番研判,王晙提出再次趁夜偷袭吐蕃的计划,其是要将“兵不厌诈”发挥到极致。不同的是,这次行动加入了薛讷所率主力两翼夹攻的“好戏”。

令勃坌达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唐军主力没有直接对战,而是又来了一次夜袭。王晙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这回底气就更足了。王晙率军趁夜突进敌人大营,在“人堆”中杀得敌人血流成河;就在吐蕃军将大部分注意力转向突袭队伍时,薛讷率领的唐军主力从两翼包抄,形成了唐军中心开花、左右夹击的攻击态势,最终大败吐蕃军队,硬是让吐蕃军队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

此后,唐军与吐蕃军再战于武阶驿。吐蕃人在逆境中也爆发出了惊人的战力,两军杀得难分难解之际,丰安军大将王海宾带头冲锋,其不幸战死,从而激发了唐军血战到底的精神,“武阶驿之战”以唐军大获全胜而结束。此役,唐军杀敌近二万,缴获牛羊超百万头,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等被擒。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6)

战后,王晙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原州都督,不久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继续牧守边境。

话说唐朝东征西讨,武功赫赫,但对于北方各族的“同化”工作做得并不好,即便是投降过来的也没有真正融入到唐朝大家庭。公元716年,唐朝将归降的大小部落安置在河曲一带,让其休养生息。到了公元719年,就在唐朝放松对突厥的打击后,右贤王阙特勤杀掉先汗默啜之子,尊兄长毗伽为新可汗。毗伽可汗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开始招纳离散的部众,而那些在河曲刚刚安定下来的突厥部落闻讯后逐渐萌生叛意。

久在边塞的王晙“嗅”到了战火的味道,其上奏说,归降的突厥诸部并非出于真心;这些草原“强盗”如果凶性复萌,必将成为新的边患;当今之计是将他们迁到黄河以南,并处在汉人的包围之中;再引导他们过上农耕生活,逐渐汉化。王晙在奏折中甚至预测到,这些归降的突厥诸部如果不马上迁入内地,等到黄河封冻就会生乱。结果,王晙的预言不幸而言中,突厥诸部举起了反旗。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7)

历来平叛在急不在缓,因为一旦叛乱者整合起来,平叛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唐玄宗闻讯后第一时间就命令王晙率并州军平叛。王晙决定杀叛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是率军从小路突进,二是以轻骑奔袭。然而天公不作美,大军行进时,突遇暴风雪,忧心忡忡的王晙对着苍天虔诚祷告:如果不该讨伐叛逆的话,请老天就惩罚我一人,不必连累众将士;如果赞成我们为国讨贼,就请立刻停止下雪,转变风向吧!王晙关键时刻的虔诚竟然起了作用,瞬间风雪停了,道路一片光明。唐军将士惊诧不已,大家似满血复活一般,朝叛军所在地快马疾进。

此时,叛军的大小头目正在为谁来当头领而争得不可开交,几乎就要干起来,他们哪里想到唐军居然在风雪天气出动,而且来得还这么快。这帮乌合之众也不争了,只顾分东西两向“跑路”。王晙遂集中力量向东追击,一路斩杀三千余级。此次成功平叛,让毗伽可汗“扩军”的梦想泡汤了,其后来以维护与唐的关系为权宜之计。

战后,王晙升至御史大夫、朔方军大总管。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8)

包括突厥诸部在内的北方各部忌惮大唐的武力,实力不济时就装“温顺”,但时不时会有小动作。王晙深知这些部落的习性,故而一直密切关注各部的动向,其密奏唐玄宗,获得了“便宜行事”的权力。

公元720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夹跌部落暗中勾结突厥贵族,企图攻占受降城。王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之后将参与密谋的首领诱至朔方军,并悉数杀之。再后来,王晙对那些心怀不轨的部落“清洗”了一个遍。

公元721年,兰池胡人康待宾公然聚集七万余众发动叛乱,并攻陷了六胡州,随即兵临关中的夏州。向来喜欢出奇制胜的王晙没有一味用强,而是采用剿抚并重之策,没有多久,王晙指挥的朔方军就生擒了康待宾。

公元723年,唐玄宗北巡路过并州,任命年逾古稀的王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府尹。同年四月,王晙接替张说担任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还兼任朔方军节度使,统领河西、陇右、河东诸军。

王晙感恩唐玄宗的厚爱,自愿当边帅。公元732年,王晙在边关无疾而终,享年79岁。

唐朝有哪些名垂青史的边塞战役呢(英雄谱之33a---胆略不输李勣的)(9)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