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经典唱段欣赏(91岁退休教授爱唱)(1)

票友聚会现场。张卓君摄

梅派经典唱段欣赏(91岁退休教授爱唱)(2)

朱坤熹年轻时的照片。

梅派经典唱段欣赏(91岁退休教授爱唱)(3)

京剧团众位演员的合影,左七为朱坤熹。

梅派经典唱段欣赏(91岁退休教授爱唱)(4)

中国江苏网9月11日讯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扬州,原江苏农学院院长、91岁的朱坤熹老人是梅兰芳的一名忠实“粉丝”。

自20多年前退休之后,朱老最大的乐趣,就是与扬大京剧协会一帮京剧票友们吹拉弹唱。而他只要亮嗓,一定是“梅派青衣”的《女起解》或者《杨贵妃》。昨天,他给记者讲述了58年前,梅兰芳亲临苏北农学院大礼堂为全校师生作报告的经过。

【1956年】

梅兰芳来苏北农学院作报告

他曾与梅兰芳并肩而立合影

1956年3月17日,梅兰芳首次回泰州探亲祭祖,返京前应扬州文化部门邀请,在市文化宫演了三天夜场。“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苏北农学院副院长郭守纯特地前往梅先生下榻的淮海路大汪边招待所(现市规划局),请梅先生到学院为全校师生作报告。”

尽管梅先生每天都有演出,但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到了苏北农学院。这与梅先生的忘年交、中国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的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张謇分不开。

朱老介绍:“张謇创办了南通学院,而苏北农学院是从南通学院迁过来的。梅先生敬重张謇,对张先生创办的南通学院有所了解。说来也巧,梅先生的女婿范成森(梅葆玥的夫婿)也是上海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1946年毕业生。除此之外,郭守纯老院长是清末留美硕士,回国后曾在南通担任张謇的英文秘书,也与梅大师有过接触。” 这几层关系,让梅先生欣然前往。

朱老清晰地记得,那天是周六。下午2时许,时年62岁的梅兰芳偕秘书许姬传驱车来到苏北农学院。“在学校大门口,他们即下车步行。在郭老院长的陪同下,梅先生缓步走进大门。此时,从大门口直至大礼堂前挤满前来欢迎的师生,他频频向人群招手致意。教职工的家属,以及附近的农民听说梅兰芳来了,也赶来一睹梅大师的风采。”

朱老回忆说,梅先生在郭院长陪同下,进入礼堂直接登上主席台,郭院长先向师生作简短介绍,就请梅先生讲话。梅先生虽已年过花甲,一口标准的北京普通话,却依旧清脆悦耳。甫一开口,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梅先生很郑重,事先准备了发言稿,讲话很精短,大约20分钟。

虽然时隔近60年,梅先生讲话的内容,91岁的朱老仍牢记心中。他介绍,梅先生主要讲了这几点。“首先,他说了他知道苏北农学院前身是南通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学院,他说自己对南通比较熟悉;其次是讲了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文艺界包括戏曲要百花齐放,他表示万分拥护。他还特地提出,听说农学院有业余京剧组织,他十分高兴,振兴京剧,群众性的组织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希望越办越好,最后勉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来建设祖国。”

报告会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欢送梅先生离场。梅先生走到礼堂台阶前,与业余京剧组织的全体团员合影。“体育教师张嘉夔特地对我说,你是学梅派青衣的,就和梅先生站在一起吧。我就有幸与梅先生比肩而立,感到十分荣幸。”朱老说。

可惜的是,这次合影连同历年的演出照片,都在文革“破四旧”时,被自觉处理掉了。

【1954年】

“苏农京剧团”正式成立

梅兰芳好友之子帮忙排戏

梅先生说的业余京剧组织,是在1954年元旦成立的“苏农京剧团”。1953年下半年,于大礼堂(今扬大农学院内)建成,有当时很先进的网式结构屋顶、新颖的灯光设计和1500多个坐椅。这样的礼堂,当时不仅在扬州首屈一指,在江苏省高校中也是数一数二。

“有教师提出办台文艺晚会庆祝一番,迎接新年的到来。”朱老回忆说,“当时张嘉夔先生提出排演一场京剧。张先生是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运动员、三级跳远全国冠军,平时爱看京戏,也会拉京胡。”

当时苏北农学院的教职工,大多是从南通、无锡和上海过来的,平时都喜欢跟着留声机放的京剧唱片学唱。于是,张先生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大家开始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

“当时恰好学校工程处有位叫汪炳钟的工程师,他给大家介绍了一位从上海来的舒炎华工程师。”朱老说,“舒工是当时上海著名电影演员舒适的哥哥,父亲舒石父是银行家,上世纪20年代与梅兰芳是至交。”

舒炎华年幼时经常跟随父亲到梅宅走动,很早就认识梅兰芳,也跟着学唱梅派青衣。在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时,他就多次登台演戏。所以,当他得悉苏北农学院一帮爱好京剧的教职工要演梅派剧《女起解》时,欣然答应帮着排戏。

演出时,教职工们还向正在扬州大舞台演出的扬州京剧团租借了服装和道具,团里还派人来帮参加演出的教职工化妆。

1954年1月1日晚,在新落成的大礼堂内,教师、学生、教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农民,闻讯而至,坐满了整个大礼堂。一台由教职工自排自演的京剧晚会,给大家送去新年祝福。不久,“苏农京剧团”便正式成立。

【今年91岁】

老教授钟情“梅派青衣”

仍每周与票友们唱上两段

1964年,“苏农京剧团”进入活动的全盛时期。连续几年的元旦、春节和重大节日,演出不断,先后演过全本《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空城计》等十多出戏。1956年冬天,剧团全部人员专门到高邮运河工地,晚上在当时高邮苏北师专分校的礼堂,为修河民工慰问演出《四郎探母》和《三不愿意》。

朱老说,“我们演唱水平不高,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学校工会也支持,剧团历年添置了不少服装和道具,如青衣的女披、老生的褶子、官衣、箭衣,甚至还有蟒袍。”

1964年之后,由于全国形势变化,京剧团停止活动。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1年,当年参加活动的教工,大多已经退休。为了丰富退休生活,业余京剧团活动再次恢复,成员包括原来的老师、教工家属和少数学生,直到现在变成“扬大京剧协会”。

60年来,只要京剧团组织活动外出交流演出,朱坤熹老人几乎从未落下过,而每次开唱的必定是梅派青衣。《女起解》、《三堂会审》、《生死恨》、《凤还巢》、《太真外传》等等,都是朱老常唱的曲目,只可惜朱老家同事家的旧像册里只留下一张《四郎探母》全体演出人员带妆黑白合影,朱老饰演的是契丹国的铁镜公主。虽然小如两张邮票,但一眼就能看到“铁镜公主”的绰约风姿。

如今,朱老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可他面色红润,童颜鹤发,气宇不凡。平时他在家看书读报,每周六下午雷打不动,从苏农二村的家中,步行前往扬大农学院校区的大礼堂,和京剧票友们相聚。若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真难以想象,如此悦耳动人的唱词是从一个耄耋老人的口中发出。 记者 张庆萍

原标题: 91岁退休教授爱唱“梅派青衣” 他曾聆听梅兰芳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