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头原本地方官,打虎神功不一般。酒肆醉拳羞恶霸,梁山正殿拜金兰。——《七律·武松》
提起行者武松,人们的第一印象一定会是英雄二字。
在梁山众多好汉当中,用武者无数,有谋者也有许多,然而智勇双全之人,却寥寥无几,而武松赫然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曾戏言,武松这一角色就是作者的“亲儿子”,因为在《水浒站》中,作者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写武松的故事,同时他还是梁山众多好汉中仅有的几名获得善终的英雄。
此外,在梁山好汉当中,他也是少许的,让人们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英雄。
他不贪财、不好色、为人重义且智勇双全,还醉酒打虎,为百姓扫除一恶。武松景阳冈上拳打猛虎的一幕,让他吸粉无数。
可是鲜少有人知道,武松最大的成就并不是醉打老虎,而是他杀了一个本该当上皇帝的人。
一、梁山真英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世人眼中无论他们善恶,终究逃不过一个贼寇的名声,事实上这些好汉的手中,多半也沾有人命,武松也是如此。
只不过武松所杀的,大多都是该死之人。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典型人物特点就是嫉恶如仇。
他先是在闹市见义勇为,误以为自己杀人之后远遁,再有了官职在身,回家探亲的时候,醉酒独闯景阳冈,路遇猛虎,赤手空拳将其打死。
回到家中之后,面对貌美如花的嫂嫂勾引,他也不为所动。
要知道,《水浒传》中,作者笔下的女子大多彪悍,充斥着一股“男儿本色”,像潘金莲这种纯纯的小女人绝无仅有。
在得知兄长死后,他一心为兄长报仇,在查明真相之时,武松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复仇,而是通过正规手段,希望将罪犯绳之以法。
奈何,当时宋朝政府官员腐败不堪,官官相护、官民勾结,因此武松想通过正规手段报仇的想法破灭,他只好亲自动手,将仇人杀死。
报仇之后他害怕自己一走了之,而致使朝廷冤枉好人,他也曾想过主动投案自首,可是后来几经破折之下,还是上了梁山。
关于武松上梁山后的诸多事情,在《水浒传》中,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在他归入梁山之后,真正大展神威的,就是在梁上众好汉被招安之后了。
二、刀斩耶律得重宋朝朝廷想要招安梁山众人,而在梁山以宋江为首的许多好汉,也想要被朝廷招安,他们厌倦了当匪寇的日子,想要光明正大的,替国出战保护黎民百姓。
一来二去之下,宋朝对梁山众人的招安,完美达成。
虽有一些好汉不喜招安而离开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宋朝朝廷的计划,本来他们招安梁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梁山众人去对付那些宋朝摆不平的战斗,让他们“狗咬狗”。
是以梁山众人被招安后,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就开始了东征西战。先抗辽军,再征方腊。
对抗辽军,乃是民族大义,梁山众位好汉自然不会推辞,虽在这场战役当中,梁山好汉也有损伤,但是与后来的征方腊相比,也算是损失极小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辽国将士仿佛极为懦弱,能够将宋军逼得无可奈何的军队,仿佛没几场战斗下来,就让梁山好汉打得抱头鼠窜。
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在文人的心中,对于辽国的恨意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地懦弱辽人、抹黑辽人,不过这与本文并无太大瓜葛,因此也就不一一细讲了。
单说在梁山好汉抗击辽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英雄武松斩杀了一位辽军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耶律得重。
按照文中所叙,耶律得重在对战武松之时,没有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打得仓皇而逃,武松也乘胜追击,将其马头斩断激落马下,并将其斩了头颅。
在武松与耶律得重这场战斗之中,作者写得比较粗略,但是也能从中了解一些端倪。
耶律得重在书中是辽国的御弟大王,不仅身份显赫,手下能人众多,而且他本是也是一位文武双全之辈。
在武松与他对战之时,轻而易举地便将其斩杀,这无形当中,也衬托了武松的勇猛。
不过这件事的亮点并非在于此,《水浒传》中许多人物都是由其原型的,武松如此,耶律得重也是如此。
三、西辽皇帝耶律大石《水浒传》中,耶律得重这一角色,就是作者按照耶律大石的形象,所设计出来的。
与书中不符的是,耶律大石本身并不是辽国皇族,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出众,在辽国的殿试中脱颖而出的。
之后在辽国也立下了许多功勋,职位接连升迁之下,成为了辽国的节度使。
在宋朝意欲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中,负责抵抗宋军的,就正是这位耶律大石。
虽然耶律大石智勇双全,才华出众,但怎奈何造化弄人。
当时的辽国气数已尽,在金国与宋国的联合夹击下,辽国举步维艰,又摊上了天祚帝这个不知死活的皇帝,耶律大石只好带着部下向西开疆拓土,为自己找一个安身之处。
凭借着过硬的才能,耶律大石征服了许多小国,并建立了西辽成为了中亚一霸主,终生未曾参与到对宋、金的战争之中。
西辽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六十多年后,被蒙古所灭,因此在《水浒传》中,被武松轻易斩杀的,乃是日后的西辽之主,是为货真价实的皇帝。
当然这也只不过是句笑谈罢了,毕竟武松的原型,早在梁山建立的七十多年前就已经离世了。
只是不知道,如果耶律大石知道自己这么被《水浒传》所编排,他会作何感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