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是我老公-大厨写的,之前大家总是听我唠唠叨叨我自己的读博求学经历。
但那毕竟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可能都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路程。
大厨和我的生活经历挺相似的,他是国内985工科,本科毕业后去英国读硕士,毕业后在英国拿到了博士的奖学金,就一路读下来了。
不过和我不同的是,他博士毕业后(其实也就在学校待了2年半)就急急忙忙到咨询公司工作了。甚至博士毕业论文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写的。期间又经历了跳槽,跨国跳槽的经历。
他硕士毕业后和我的经历又不是那么类似(我是一直读书科研型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走不出校门,也不知道怎么走,哭)。所以就让他写了篇关于他博士生活的回忆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作用。
下面都是他写的啦:
很久之前老婆就不断要我写一下我的PhD生活的回忆录,今天终于找到时间来整理一下思绪。
距离PhD毕业已经快六年了,这份经历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和事业走向。
晴朗日子不多的爱丁堡,窗外望去,云层一直很厚。
初来乍到的兴奋l 问题到来之前世界永远都是美好的。
我PhD主修电气工程,一个我本科和硕士都没有学过的专业。每次和别人介绍自己学术背景得到的第一反应都是,‘what?!’。其实我硕士和本科也不是同一个专业,不知道我当时身上哪里的闪光点吸引了我的导师,瞬间给我发了录取offer和奖学金offer。后来觉得应该是之前邮件往来里对项目的研究计划设想的比较出色。
之前我已经拿到了几个offer。英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都有(因为我那个环游世界的梦让我把申请递到了全球各地),也拒掉了很多offer。爱丁堡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想来的一个,因为导师很厉害(我一直相信对于PhD,导师比学校更加重要)。
2009年9月17日我在两个留学时好哥们的陪同下来学校面试一个半小时,面试最后导师说:‘恭喜你!你可以在当地找房子了!希望你喜欢接下来在这里的时光!’我非常兴奋,出来后给朋友们打电话,然后得到的回应是他们俩已经逛完了整个小城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这是我对这个苏格兰城市最早的印象。
2009年10月1日,我拖着一个行李箱来到大学,在租住的公寓里放下就步行去学校报到了,被一路上各种景色和古建筑惊艳着,激励着,脚步轻盈,沐浴春风仿佛美好的未来已尽在掌握之中。就和大多数读过PhD的人一样,读完才深刻地理解下面这张图。
完成注册手续,收拾好公寓,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我便仿佛上方图片里骑上自行车的人准备在平坦的大路上奔向终点迎接人生巅峰。而实际上我遇到的坑比下面的图还大。
2009年10月5日,入学后第一次和导师见面开会,讨论一下未来的计划。由于缺乏相关电气工程的学术背景,导师要我先不急着开始项目研究,而是读一本900多页的专业书,然后再和硕士生一起学习几门必要的专业课。三个月过去了,书确实读懂的没几页,公式太多。虽然我数学很好,但是也招架不住上千个公式的狂轰滥炸。课上的也没劲,因为进度太慢。三个月不急不忙的生活,让我可以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和新人聚会,交了很多新朋友,一转眼就到2010年了。
那个时候不是基本上就是听着音乐啃专业书,头发还很多,因为刚看了不到1/3.
l 掌握一两个非专业技能会让你受益终生。
专业技能是指跟你专业相关的技能,受行业限制,比如相关的专业软件和工具,比如电气专业有个软件叫PowerFactory,这个在其他行业是没有应用的。顾名思义,非专业技能就是不受行业限制,在任何领域都可以使用的技能。如果用一把刀做比喻,专业技能是锋利度,非专业技能就是硬度,两者都有的才是好刀。
在职场多年,有很多非专业技能我觉得可以让人职业生涯迅速提升,这些技能也基本是各大公司招聘中非常看重的。比如办公软件的使用(Word,Excel和PPT)技能;英文写作技能(我们校招时都会重点看毕业生的论文成绩);英文的沟通表达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等。
那两年学校因为对留学生招生人数有限制,因此学校里不多见的中国面孔就都成为了朋友。电气工程的办公室里甚至连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身边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北爱尔兰人,英格兰人,意大利人,利比亚人,所以平时基本只能说英文,这也练就了我一项至今收益的技能,不看面孔基本就能从英语口音分辨出一个人来自哪里,开工作会时常常瞬间就能拉近和客户彼此间的距离。当然,口语也越来越溜,从一开始需要整理思路,整理语言再说,到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好像我生来就是双语环境(我小学5年级才第一次接触英语,硕士第一次出国)。
重新启航却步伐缓慢l 开始改变是进步的第一步,持续改变是成功的第一步。
半年快过去了,2010年2月,从国内放假回来,我又骑上了PhD的自行车,但隐隐意识到自己好像并不在一条平坦的大路上。因为书读不懂,学校的课又进展缓慢跟不上自己的研究进度。我一直在原地踏步。对于原定3年的PhD来说六分之一已经过去了,而我对电气行业知识一知半解,对于自己的课题更是不知所云。刚入学时的那份腾云驾雾的感觉不见了,我告诉自己-需要马上改变!
从国内回来的第二天,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寻找一本能介绍行业最基本知识的教科书,本科生程度的。一本用最简易的语言和描述介绍电气工程的概念的书,比如潮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等等。
大学的图书馆是最神奇的地方,这里有无数沉睡的知识和智慧,翻开它们唤醒它们,有些就会把你导向另一个新世界。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你想要的东西一定有,你只需要精心去找到这些资源,就像寻找阿拉丁神灯一样。花了一天时间,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那本书,作者是Hadi Saadat叫Power System Analysis。读过两周,我发现自己对于大部分概念的认知不再模糊。而那本900多页的书也开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又过了两个月,我终于开始明白我的研究课题,明白我的PhD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了,虽然这个时候8个月已经过去,但是心里依然很开心。
l 人在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健康的排解方式。
我开始健身,一半是因为小城的生活确实有点无聊,一半也是因为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会让我释放精神上的压力。后来受我影响,P(苏格兰人,我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好友,和我同年入学,比我大五岁)也开始加入我,但是P肯定是因为无聊才去的,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急着毕业。他去健身房一直穿黑色散腿运动裤,有一次误把西装裤子拿去了,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提前跑掉了。除了健身房,我们每周还组织全办公室一起去踢球,打壁球,游泳。下图是我们当年颜值的巅峰期,不禁感叹这些年我们挨了多少杀猪刀。
这个时期是我颜值高峰期,可是追老婆她也没有同意。等我开始脱发发福的时候她松口了,应该看上的不是我的肉
黎明前难熬的黑暗l 当你准备要做一件事时,除了知识你还要有正确的工具。
对于作家,打字排版软件的效率高于纸和笔;对于屠夫,剔骨刀要好过餐刀;对于球员,专业球鞋要好于普通旅游鞋。虽然例子里的两种工具都能达到目的,但是效果和效率永远是不同的。我选择了我本科开始就一直熟练使用的Matlab,虽然也有其他软件可以用,但是基于我对Matlab的熟悉和我的课题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个就变成了不二选择。
第9个月,随着我对课题认知逐渐加深,导师要求我先尝试他的方法和设想,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和阳光大道。我深信不疑,他也是。因为毕竟导师是IEEE Fellow,发过的顶级期刊paper比我吃过的汉堡都多。然而,对于PhD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不好用!
经过之后3个月的论证,我发现导师的设想和方法理论上根本行不通-一个线性化后的欠定方程组无法通过引入随机变量转化为超定来获得稳定的有实际物理含义的解。导师不信,甚至对我的科研能力产生过怀疑,尽管数据证明完全摆在他面前,或许是他头顶的光环,或许是他科研路上积累的自信。接下来2个月他没有约我开过一次会,见一次面。他不信任我的论证结果,让我重复实验,而我认为那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而拒绝。我们的关系彻底变僵。期间,他带着我们全组,除了我,去美国开会参加学术交流,那是我30岁前唯一一次可以访问美国的机会,可是我被除名了。
这2个月极其压抑,每天去办公室里都会受到异样的目光,所有人都知道我一直以来的研究毫无进展,已经被导师放弃了,仿佛我再也不属于这个学校,这个电气工程系。大家开始适当疏远我这个失败的例子,可能我已经成为了伪科研的标志。当然也特别自由,没人让我做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但我自己没有放弃,就像导师最后一次组会对我说的‘It is your PhD! You will have to solve the problem!’
柳暗花明终于开窍l 知识,多学一点总会有用到的地方,我至今深信不疑。
就这样,我每天泡在健身房里锻炼,每周一正常去踢学校员工足球赛,每周六参加留学生足球联赛,不在锻炼就在公寓里琢磨新的研究方案。电力系统和航天系统同样是动态系统,可以用相似的数学模型表达,是否可以借鉴航天科技呢?感谢本科的学习。
曾经以为本科的专业知识这辈子都不会再用到。但是当我漫无目的航行在大海里发现这个橄榄枝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想法。我开始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来联系两个系统的相似性,来查阅相关的航天科技。
l 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不要瞻前顾后,要行动。
很快,两个毫无干系的系统的联系我就建立了起来,然后找到了该问题在航天领域的解决方案。设计好初步的算法,仿真,然后电脑屏幕上那个久久期盼的结果让我顿时热泪盈眶也可能是热血沸腾,现在已经说不清了。忽然间,世界又美好了起来。科研是幸苦的,也是幸福的。我多想我导师现在就坐在我旁边,和我分享那个时刻,但是房子里只有我的香港室友,听到我大呼大叫赶忙跑来看我是否疯掉。
K是我的室友,计算机系的PhD,比我大六岁来自香港。和我见过的很多传统香港人一样略为孤傲,并且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最初和K合租也是因为我想省下一些房租,平时可以多一点闲钱出去玩。K家里在香港做餐饮,所以烧得一手好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知道关于厨房的一切。开始我们不太说话,他说不好普通话,比较宅,社交也不多,而我面对中国人说英文又有障碍。直到有一天我和他说,‘K!今晚我有几个朋友来给我过生日,我想邀请你一起,不如你烧个菜送我做礼物!’K爽快答应,好像比我还开心。从此,无论任何聚会我都会叫着K,他基本每次都去。我们相别前的最后一年,K已经操着熟练的普通话了。而我的一手厨房绝活也基本始成于此。K,P和我自驾去Whitby的合影。
掌舵-开始自己掌控科研的进度l 我曾经问自己什么是PhD?如何完成PhD?我认可的答案是,依靠自己和各种学术资源,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一个存在的问题。
我知道要想让导师认可我的结果,继续我的研究,我需要先拯救我们之间冰冷的关系,又要让他错的心服口服。我精心策划了一场‘秀’,可谓费尽心思,相信我这绝对不是PhD的一部分。
我约了数学系的M和A教授,和他们说了一下我导师之前的设想和方法,还有我证实该方法的过程和数据结果。3天后,M和A几乎同时给我回信,确认了我的论证完全正确,旧方法行不通。我又拿着新方法,去了机械工程系,和C教授说了我的设想,C教授说理论上完全正确,而且这个想法十分创新。到此大功告成一半。
导师回来后的一天,我敲了他办公室的门,他让我进来先是一诧,然后眼神里仿佛在说你在这里干吗?‘我想周五组织一次全系的seminar,我邀请了数学系的M和A教授,还有机械系的C教授’我说(我们全系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seminar,通常都由系里教授来组织)。紧张的气氛很快缓解,因为他喜欢愿意挑大梁出面的学生。‘真的吗?主题定好了吗?’他问。‘是的,就是我们的研究项目,有了一点小突破’我说。‘那真是太棒了,就交给你吧。快点通知全系来参加吧!’并没有细问,可能是不相信,也可能是真的很相信我。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冷却的关系瞬间就缓和了。
一切安排好,seminar上我先介绍项目背景和之前的旧方法,然后请数学系的M教授来简单论证方法行不通。之后,我再介绍新方法和初步计算结果,然后请机械系的C教授来评价。一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学术大戏上演,seminar后我已经记不清多少人过来拍肩对我说‘well done!’当然我的观众只有一个,他说‘that’s absolutely a brilliant idea!’
英国的春天很温和,像一个少女。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朋友自驾游玩,今年轮到我开了,我买了车,一辆银色的二手小排量车。在英国,生活有了车会方便非常多,购物,通勤,自驾游。第一次开车很兴奋,K和我去提车,然后去学校载着P,然后我们就差点没有然后了,因为我在一个转盘里差点撞上一辆救护车。对方司机用了持续鸣笛了很久,算是对我严重警告。P笑着说真高兴我还活着,K说他要先掐一下自己确定一下活着才能笑,然后惊魂未定的我们在车上开始哈哈大笑起来。
全速前进终于有了新目标l 所有高深的科技都是由无数个简单的一加一组成的
上面这句话是我导师说的。后来演变成了我的人生哲学之一,所有成功都是通过完成一件一件小事来获得的。
当人有了目标,又知道怎么来达到目标的时候,是可以不知疲倦的。就像那时候的我,那次seminar之后我的作息就变了。早上6点起床洗漱,抓好头发,简单一碗麦片就奔向办公室。7点开始工作。下午5点去健身房然后洗澡,吃饭。晚上7点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凌晨1,2点。一周6个工作日,留1天和朋友聚会或者一起远足。我没见过哈佛4点的图书馆,但是1,2点的爱丁堡我每天都见。附一组夜半回家的路上的图片,刚开始怕有鬼,后来天天走也没遇到就不怕了。照片感觉很美,但是脑补一下大半夜一个人走的画面你可能就不这么觉得了。
研究计划看似顺利,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算法设计完成,我仿佛手握黑科技迫不及待地想一步征服我的课题,所以找来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算例进行验证。验证开始,我心里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完美的结果,好在和导师的‘较量’中大获全胜。我那时候心高气傲,已经无法看到任何失败的可能性。
l 墨菲定律说‘Anything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定理的力量,验证结果很失望,计算结果完全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我第一次陷入慌乱之中,不想吃饭,不想喝水,也不想离开电脑前,这个时候甚至一条手机讯息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骚扰。更多是因为我无法接受在和导师的那场学术较量中从领先的神坛上跌落。
几天的煎熬,我还是等来了最怕的事情-导师的邮件,约我开会询问验证结果。拿着一沓满是无效数据的报告,我挪着步子进了他的办公室。我们办公室之间只有100米的距离,那是我走过最长的100米,能清晰的听到每一个脚步声,我的每一个喘息。敲开门,坐下,一脸茫然,先前想到失败的托辞和理由都记不清了,只等待着他看完报告后彻底否定一切,我想我失败了吧。
‘理论没有问题,非常完美,但是你应该使用最简单的算例来验证’,‘你知道吗?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科技都是先从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的,然后不断完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由无数个一加一组成的’他接着说,‘继续加油’。
2011年就要过去了。如果说如果一生只能去伦敦一次,应该什么时候去?我觉得你一定不要错过伦敦的跨年夜。12月31日,站在泰晤士河畔大本钟旁,你可以体会到任何时候在这个国家都不曾有的热闹,等待着阳历新年的倒数,3,2,1,顿时伦敦眼万花齐放一片烟火的海洋。陌生人间相互问候新年快乐,拥抱,击掌,情侣间相拥,亲吻。我一直觉得新年当天是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时候,可以放下仇恨,遗忘痛苦,原谅过去。
学术交流中让我冷静思考l 在任何交流中,不要期待对方坐在你的脑袋里,没有人会完完全全了解你的想法,你要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我本以为可能会一蹶不振,可能会失落很久,也许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恢复一下心情。而立即启航是我从没想到的,那天从导师办公室里走出来,我一秒也没停就开始了简单算例验证。好像自己只是开车走错了一个路口,再退出来重新走就好。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只不过是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两周后,简单算例测试完成,我终于发现了之前算法中的问题。修改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测试复杂算例,不到一个月,那个让人激动的结果终于出现了。
当天我和P,K还有一大群朋友约到酒吧,喝了个底朝天。可能P和K很久没有见到那个‘正常’的我了,要跟我回宿舍里继续喝,酒快喝完了,然后俩人依然不愿散去,然后我们就找了乱七八糟的酱料调成混合物互相恶搞猜拳继续喝。
每年冬天我都会回国过年,不管再忙再苦再累也要回家是我不变的计划。农历新年后已经是2012年的2月,我刚从国内回来,导师约见我,‘我要你带全组去柏林开个学术会议,展示你的成果’。
随着几次较大进展,我那时已经是系里的科研明星,绝对的C位大咖,但是我吃的苦比超越妹妹多多了。
我爽快答应,之前已经去过几次学术会议,但是当着全球几百个教授和几百个科研工作者演讲还是第一次,所以接下来还是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3月,我又组织了一次全系的seminar,不但是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为几个月后的学术会议做一个模拟演讲。刚开始,大家还一个个聚精会神的听着。10分钟后,有打哈欠的,有低头看手机的,还有互相间嬉笑聊天的。今天这45分钟的演讲对于我的听众来说也许是无聊的,对于站在台前面对一群涣散目光的演讲者来说是煎熬的。没有人提问,1个小时的seminar提前15分钟匆匆结束,仿佛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后来我发现,无论开会还是演讲,当你的听众无法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时候,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回到宿舍里,我让K来听我的演讲,准备把那个无聊的45分钟让K也忍受一下,更希望知道问题在哪里。没几分钟,K说,我不明白每页和每页幻灯片之前的关联,也不知道如何从一页突然变到了下一页的结果。是的,这就是问题。我自认为别人了解我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因此简单总结后就罗列出来,因此幻灯片上充斥着大量的文字,难懂的公式,然后再像朗读一样把他们读出来。我替换掉了公式和大部分文字,代以图片和有趣的动画配上简单的概念来解释。文字和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而只有文字和语言的交流是令人乏味的。因此,一个善于交流和表达的人会配上图片,加入动画,使用肢体语言,变换语气和声调。
5月的柏林,我收获了人生以来最多的掌声,会间有很多教授和同僚邀请我交换名片。
发表顶级期刊的喜悦l 把简单的东西描述得晦涩很容易,把复杂的东西描述得简单很难。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被理解,它的意义都会大打折扣。
一篇高质量的发表文章,如果你不能把复杂难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大众,你的受众就会很小,引用量也会很少,很多相关的学者专家读不到。就像开发一款产品,当用户觉得它使用起来太费劲的时候,这款产品在市场存在的生命周期就不长。而你发表的文章就是你的产品,你的同僚就是你的客户,你希望他们认可,引用你的研究成果,你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读懂。用简单的语言,简单的句式,标准的行业词汇,通用的数学符号和变量符号,不要凭空在这些方面创新。
告别我的博士生活
2012年9月,来到了我PhD的最后一个月,博士学位总耗时三年整(其实两年半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最后几个月参加了一个中英低碳能源交流项目所以一直在国内做访问)。
提交论文后,我开始在房间里收拾行李,因为我拿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曼彻斯特的一家大型电力咨询公司做咨询师。至毕业,我是全系同年入学里第一个毕业的,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尽管我那年10月才入学,尽管我曾经是行业里的门外汉。
请记住那句话:如果用一把刀做比喻,专业技能是锋利度,非专业技能就是硬度,两者都有的才是好刀。这两样同时决定了你的世界有多大,你可以走多远。
工作以后我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篇幅所限,之后有时间再和大家更新我那略显传奇的职场生涯,三年内实现两级跳,从一个新手工程师到500强技术骨干,再转型为某大型软件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虽然我没怎么打过电脑游戏,但是我很认可游戏圈里的那句话:‘打怪才能升级’。职场也是一样,但是除了那些基本职场技能,你还需要一些特殊技能。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聊这些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