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们,请停止惯坏那些早晚为人母亲的女孩。

全世界路过猪油蒙了心(别让猪油咪蒙了你的心)(1)

在朋友推荐下阅读了一篇咪蒙的文章,据说是复出后第一篇文章。标题是《看过你爱弟弟的样子,才知道你从没爱过我》。

作为一个曾经为父母的爱和痛苦童年想法所折磨的妈妈,我惊讶于这篇文章的成功。阅读超百万、点赞超8万,读者留言也动辄几千人赞同,可见共鸣者之众。

对一个千万量级的女性情感公众号来说,谴责重男轻女的父母这个话题,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自然是很有市场的了。

如果把这篇文章比喻成食物的话,它一定是诱人的美食。对小孩子来说是诱人的五彩糖果;对颜如晶的来说是诱人的鸡腿。更形象地说,它是小时候烧菜用来替代猪肉的那勺喷香的猪油。有了它,寡淡的青菜也变得无比浓香。

可你一定听过有一句话,别让猪油蒙了你的心。

猪油美味,但吃多了会堵塞心血管。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经过情感故事包装过的故事,会以洪流般的势头迅速打开人们的心门,进而极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心理走势。

以咪蒙为代表的情感公众号们是洞察心理和撩动情绪的大师,文章处处是G点,让人读之酣畅淋漓。

只是,对于已经离开原生家庭开始自己的人生,也到了憧憬和亲手打造自己家庭生活年龄的我们,它的浓香刺激了我。

它强行唤醒你久远的家庭记忆,用极端的例子点燃你的怒火,用貌似一语中的的总结,反复戳弄你的痛处。

像个亲切的护士一样举起医用注射剂,注入体内的却是廉价的兴奋剂。

它让你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你开始从自己已经逐渐模糊的记忆中翻查类似的经历,把曾有过的情绪于共鸣处放大。

它让你感觉那些极端的例子似乎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最后你得出一个结论,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而这篇文章,用咪蒙的话来说就是,“(女孩们的父母)从没爱过你”。

多么残酷而恶毒。

以下是原文中众多情感总结语句的一部分:

“不是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本来以为爸妈是爱她的,直到看到爸妈是怎样对弟弟的,才明白,爸妈好像并没有真正爱过她”;

“那一刻她才知道,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另一个人铺路”;

“后来才明白,她妈一直在给她洗脑”;

“亲情中也有算计,有利益”;

“她生生哭了一个小时,她很难受,想跟妈妈说,你爱错了人,你不应该这样对我。妈妈你也欠我一个道歉啊”;

“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出对不起”。

千万级的影响力是非常珍贵的,然而这影响力却在告诉我们:

“你的父母根本不爱你;他们没有真正爱过你;对你好是因为你有用;你妈妈在给你洗脑,就是为了利用你、算计你;你应该向她声讨;她应该向你道歉赔罪”。

咪蒙门尝试把极端例子变成唯一真理。

而我们还如蒙大赦一般地对其感激涕零,感激她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全世界路过猪油蒙了心(别让猪油咪蒙了你的心)(2)

咪蒙们,请停止惯坏那些早晚为人母亲的女孩们。因为我们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强大起来。 请你不要再煽动、利用、激化我们的负面情绪。

关于分手你告诉我们《前男友的100种死法》;关于吵架,你告诉我们《世上所有的吵架,都是男人不会说话》;关于工作你告诉我们《职场上,别人说什么话会让你炸毛?》。

你用精神鸦片创造出一个所有人都应该对我们更好的世界,所有的错误应该由他人背负,但这并不是世界的真相。声讨他人并不会让我们获得爱的能力,负面情绪更也不会让我们从伤害中自愈。它只会把更加孱弱无力的人生留给我们。

所以,对于喜欢看宣泄文章的姑娘和妈妈们,我想告诉你5件事。

1, 情绪会上瘾 别让情绪成为你的行为模式。

2 ,“受害者心理”正阻碍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3, 别让我们的痛苦成为“原生家庭的原罪”。

4 ,你也不会是完美妈妈,ta的童年也必定痛苦,但请不要焦虑。

5, 原谅父母的错 这件事才能不再伤害你。

情绪会上瘾 别让情绪成为你的行为模式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在情绪中哭泣时,你感觉很好。“对,就是这种感觉,哭出来真好,哭出来我就释放了、舒服了”。

这不是因为哭泣能够解压,而是因为解了情绪的瘾。

在情绪中,大脑会向身体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高兴、悲伤、愤怒,都会有不同的胜肽产生。

全世界路过猪油蒙了心(别让猪油咪蒙了你的心)(3)

久而久之,大脑会形成对这种胜肽的依赖,就像上瘾一样。当很久没有提供这种胜肽的时候,大脑会命令和促进你进入相应的情绪以产生这种胜肽。

坏的情绪反复演练就会成为你的情绪模式,并主导着你的行为模式。

阅读毒鸡汤文章不是解放你的情绪,而是反复向大脑喂养强化一种情绪,继而成为情绪的奴仆。

受害者心理”阻碍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情感类文章总是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把所有问题推给他人。

我们分手不是因为性格不合,而是因为他是渣男。

我的工作不顺,不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是因为老板变态、同事谄媚。

我不幸福,不是因为有还没解决的问题,而是父母错待了我们,造成我们的悲剧命运。

这叫“受害者心理”,就是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归因于他人,以获得自身压力的缓解。

在文章中,咪蒙强调跟父母关系不好是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算计或者功利。即便不能排除这种心理的存在,但因此就可以无视我们与父母沟通不利这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吗?

受害者心理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它会阻碍我们真正面对和解决问题,从一段受伤的经历中成熟。

更别说,受害者心理是最容易形成的思维定式,它会给我们与社会相处时,形成很多自我设限和自我保护,而妨碍真正进入一段深刻的开放的情感互动。

别让我们的痛苦成为“原生家庭之原罪”

咪蒙在文章里讲因为深受重男轻女之苦,一个女生决定生下女儿后不再生二胎。

这本没什么,但她这这样说的,“因为不管二胎是男是女,她这一辈子,都不愿让她的女儿做姐姐,她不忍心这辈子再有任何人需要女儿去照顾”。

如果你觉得她说得好有道理,恭喜你,你将把自己的女儿推向另一个极端。

做姐姐和照顾他人本可以非常美好的事情,拥有爱人的能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幸福。

我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原罪”,就是我们过于强调自己从原生家庭遭受的痛苦,以至于立志要给孩子完全相反的经历,却不知这种态度可能带来同样程度的痛苦,只是不同的痛苦来源罢了。

我们受够了父母严厉的管教所以决定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我们受够了贫穷所以发誓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我们悔恨于没能够追求绘画的梦想所以努力推动孩子走上这条路。。。

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太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就是遏制不住原生家庭原罪的梦魇。

你也不会是完美父母,ta的童年也必定痛苦,但请不要焦虑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棒的美剧《我们的一天(This is us)》,讲述一个三胞胎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各自面临自己的课题。

大儿子Kevin觉得父母爱被收养的弟弟兰德尔更多而一直在证明自己以获得认同,就连兰德尔自己也承认自己拿走了妈妈最多的爱。

影片回忆了童年的一天,一家五口来到游池边避暑,三个孩子的问题在那时候就表现出来。

小儿子兰德尔作为被白人夫妇收养的黑人孩子,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认同,妈妈于是借机向泳池边的黑人邻居请教。与此同时,女儿Kate因为从小肥胖被同伴嘲笑,坐在人群中闷闷不乐,爸爸正在安抚她。

这时候大儿子Kevin在泳池里玩球,他多么希望获得父母的称赞,可是爸爸妈妈各自忙着,没注意到他。不小心游出浅水区的Kevin在呛水的危险时刻也只看到父母的背影。

全世界路过猪油蒙了心(别让猪油咪蒙了你的心)(4)

影片中这对父母是非常称职的父母,他们总能用爱的模式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中肯的关怀和鼓励。

但他们的精力不允许公平地给到每一个孩子,尤其在每一个他们感觉自己需要被关注的时刻。虽然这听上去比较困难,但我们得靠自己,从小便是。

不管多糟糕,我们那个看上去爱弟弟胜过自己的父母,其实也是拼了命地挣扎着去做好一个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父母。

况且,对于已经成为事实的纠结除了加重我们的痛苦别无益处。

同时,越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称职,越会给自己加上完美父母的压力。我们越多地回望童年,越感受自己的痛苦,就越想做一个好父母。而一旦发现自己做的没有那么好时,我们就会焦虑,孩子未来会幸福吗?他会不会恨我?

其实,每个孩子的童年,无论从外界看来是多么幸福,他自己都是感觉痛苦的。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父母。

但是,请不要焦虑。

选择你认为对的方式爱你的孩子,结果让他自己去承担。

这并不是鼓励不负责任,而是认清,即便是父母,我们也不对孩子负全部责任。

他们是独立的个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原谅父母的错 这件事才能不再伤害你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父母一定会犯错。父母的错误管教和错误的爱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而这些缺点可能是我们一生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但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这件事呢?

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抛弃孩子的父母应该算是“坏”父母的极端了。《我们这一天》同样完美阐释和回应了这个问题。

由于养父母的精心培养,被收养的孩子兰德尔长大后成长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合伙人。但他始终无法忘怀自己被遗弃这个事实,让他觉得自己永远是“多余的”,“不被需要的”。

所以,当他找到遗弃自己的父亲时,他当然对那个曾抛弃他的男人表达了愤怒。

然后,兰德尔邀请这个不称职的父亲跟自己回家。

尽管他内心愤愤不平,但他尝试修复父子间的关系。给他看病,带他买衣服,让他享受和孙女的天伦之乐。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问题虽然会时不时困扰自己,但也因为他接受了自己被遗弃的事实,原谅了他的父亲,逐渐获得了内心的平静,重新享受到被父亲需要的爱。

全世界路过猪油蒙了心(别让猪油咪蒙了你的心)(5)

如果不原谅,痛苦就不会远离。只有放下,它才不能再伤害你。

放下对父母的芥蒂,才能享受更好的父母的爱。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做父母的过程,是最好的自我修复的过程。

本文为“喵姐10分钟亲子启蒙原创,转载请联系momfirs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