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周易》是一本绕不开的必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周易》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三千多年以来,《周易》始终是华夏子孙行为举事的指导文本,也是“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家园。《周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中又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精髓呢?

周易的时空观(周易日用而不知)(1)

“上古三易”有何异同

有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各有一部易经。夏代的易经,取名《连山》;商代的易经,取名《归藏》;周代的易经,取名《周易》。史称“上古三易”。

“上古三易”名称不同,源自三易的首卦不同。夏代的建立,是在大禹治水之后,长时期的洪水泛滥,人们依赖山坡高地得以生存,因而夏代初期的人们,保留着对高山的崇敬,将象征山的经卦“艮”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艮》,列为六十四卦之首,故取名《连山》。商代的建立,是在水患得以治理之后数百年的农耕时期,人们从依赖山的崇敬逐渐转向对生养人类及其万物的大地的崇敬,因而将象征土地的经卦“坤”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坤》,列为六十四卦之首,故取名《归藏》。商末周初,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及其万物虽然生养在大地之上,但是决定吉凶祸福的首要因素是天而非地,于是将象征天的经卦“乾”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乾》,列为六十四卦之首,以新的朝代冠名为《周易》。

尽管名称不同,编著时间不同,但“上古三易”均是通过占筮方式指导该朝贵族阶级行为举事的经典。易,上日下月而寓意“明”;易经,就是让人们明白如何行为举事。

“上古三易”不仅首卦不同,首卦之下的六十三卦的次序,也都不同。这是由各个历史时期的先人认识世界的程度不同决定的。第一部易经《连山》,除了留下易名之外,均已消失。第二部易经《归藏》,可能缘于商代贵族阶级在周代初期的延续使用,得以保留,但由于非主流的原因,逐渐退出历史,仅有部分残简保留下来。经由上世纪地下考古发掘,这些《归藏》残简重又进入人们视野,但已无法知晓次序排列。第三部易经《周易》,从西周开始便成为指导贵族阶级行为举事的最权威典籍,并从开始时的占筮决疑,到直接援引相关卦象、卦爻辞决疑解难、规范行为举事。从《左传》等史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易》在周代贵族阶级的政治、军事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周易》经历了从一本决疑解难的占筮书向思维工具书的转化。从《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几个筮例记录来看,早期遇事必占;后期遇事决疑,不用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或卦爻辞,以触类旁通的推理方式决疑解惑,指导人们的行为举事。春秋末期,孔子“韦编三绝”,标志着《周易》卦象卦爻辞所蕴含的义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后期,荀子主张的“善为《易》者不占”,表明《周易》正式脱离占筮旧巢,真正成为一部思维工具书。隋唐开科举,唐太宗钦命孔子后裔孔颖达编著《周易正义》,作为学子阅读的首选教材,《周易》从此成为仕途中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案头必备。不仅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士将《周易》思想作为治理社会政事的指导,未进入仕途的人士也将《周易》思想作为修身齐家的指导。例如,明末有一位名叫程智的学者,虽然“不喜举子业”,却“深究易理至忘寝食”,崇祯年间至吴县讲学,“从游甚众”。

魏晋玄学的旗手王弼,从言、象、意三个层面,提出了“以言明象,以象尽意”以及“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释读方法,对《周易》中的卦名、卦辞、爻辞与卦象、爻象之间的关系作了准确表达和清晰说明。在《周易》中,卦辞爻辞以譬喻的方式说明卦象爻象,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揭示卦象爻象所象征的丰富内涵,有些卦象爻象还会同时运用两个、三个同类例说。例如,《坤》卦卦辞就同时运用了“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三个譬喻,说明《坤》卦卦象所象征的柔顺内涵。

《周易》六十四卦,将天地万物归为六十四个类,每个卦分别蕴含着一类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人们通过对卦辞爻辞的熟读理解、触类旁通的思维活动,就能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举事。晚年的孔子曾感叹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可见,《周易》六十四卦所蕴含的义理对于人的行为举事的指导意义有多么重要。

周易的时空观(周易日用而不知)(2)

《乾》《坤》两卦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在《周易》中也有精准概括,概而言之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先来看“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取自《易传》对《乾》卦的释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是自强不息的起点。“潜”,是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潜龙勿用,就是后人说的“厚积薄发”。一颗种子,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水分养料,最后破土而出,越是漫长越是艰难的初始积聚,对以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往往越是有利。

潜龙勿用,也体现在与敌对势力对垒时的量力而行。力量的强与弱,是比较的结果;选择进取还是隐忍,须因时度势。敌强我弱,就须忍;此时的忍,是明智而非怯弱,是争取时间积累力量壮大自己。华夏民族经风沥雨一路走来,既有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有忍辱负重的权宜。没有前者,后者便是没有脊梁的苟且者;没有后者,前者往往成为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的内涵之二。忧患是一种生存状况,忧患意识是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生存状态的防范预谋。《乾》卦的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白天勤勉做事,晚间怵惕思省,就不会有灾祸。九四爻靠近“九五”之尊,忧患意识更浓重:“或跃在渊,无咎。”这是在“夕惕若厉”基础上的进一步表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处于高位而又能持有这种强烈忧患意识的人,自然不会去犯功亏一篑的错误。

《乾》卦上九爻辞 :“亢龙有悔”,言简意丰。“有悔”是“夕惕若厉”“或跃在渊”的延续,是随着人的自强不息的进程,在最高位置这一处境下,如何继续保持自强不息状态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反思。久居最高位的领导者要有自悔意识,要经常性地自觉认识自己的不足,检点有无失误的言论或决策,是“持盈保泰”、自强不息的不二法门。“亢龙有悔”,是自悔而非替他人“有悔”。自悔直面现实,需要理性更需要勇气。能否自悔,也是衡量和检验久居高位者素质优劣的一把尺子、一块试石。《易传·文言》的作者说,居于高位又能自悔是很难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乾》卦展示的自强不息精神中,也包括争取贤能之士帮助的内容,如“见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事业初起之时,要尽量争取贤能之士的提携帮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在事业有成、大展宏图之时,更需要争取贤能之士的辅助,巩固与发展既有的事业。

再来看“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取自《易传》对《坤》卦的释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即是与“天道”对应的“地道”。老子说“人法地”,就是讲人要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是什么?是由六个阴爻构建的《坤》卦所象之意。卦辞说:“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的属性是母马那样的柔顺,顺从谁?顺从刚健的天道,用《老子》中的话来说:“地法天”。“先迷,后得”譬喻:行动时不能领先,领先会迷失方向,居后才能有收获。西南为坤为柔,东北为艮为刚,譬喻交朋友用柔不用刚。总之,三个例说都围绕一个核心:柔顺。地道的“厚德”,就是甘居天道之后的柔顺品性。所以,坤道之“厚”,也就是君子居后之“后”。

《坤》卦对坤道的“厚德”的分析,主要在爻辞中详细展开。六三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不显耀自己的才华,固守柔顺的德性;倘若辅助君王成就事业,这样的人似乎没有功劳,却能善终。地位越高,越要小心谨慎:“括囊,无咎无誉。”像扎紧口袋一样管住自己的嘴,既不要犯错误,也不要争荣誉。六五爻辞:“黄裳,元吉。”德高望重的君子如同“黄裳”遮隐于上衣下面,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君王左右。总之,《坤》卦中的这些“厚德载物”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致概括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精神,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虽然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这一民族文化精神也面临与时俱进的考量与调整,但是构成这一精神的主要内容,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能够数千年血脉相承并且继续自强不息传承下去的最大理由。

周易的时空观(周易日用而不知)(3)

《谦》卦阐述的君子品性

中国文化有一个核心概念:君子。君子有一个基本品性:谦虚。谦虚的本义,源自《周易》的《谦》卦:《谦》卦的卦象为下艮上坤,艮为山,坤为地。山的定义是高,这个高又是相对于地而言。本来高的山自愿居于地的下方,这就是谦。

谦虚的功能是“亨”即畅通、顺利。具有谦虚品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谦虚这种品性,有的人可能在创业之初或地位不高时,能够保持,当财富多了,或者建功了、社会地位高了,谦虚这一品性往往会渐渐丧失。所以,《谦》的卦辞说:“君子有终。”谦虚这种品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持始终。反过来说,谦虚是君子的必要条件,一旦丧失谦虚这一品性,也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如何才能终其一生,保持谦虚这个品性?《谦》卦通过“谦谦”“鸣谦”“劳谦”“㧑谦”等四个概念,阐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保持谦虚这一品性。

一个人在还处于读书、尚未涉世时,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谦虚品性,将这种品性的培养看作是财富积累、力量积聚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种财富和力量的作用,远大于金钱等力量,它可以使一个人走上社会之后、开拓事业之时,即便遇到很大的风险,也能化险为夷,抵达理想的彼岸,正所谓“用涉大川,吉”。

但是,谦虚品性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也不是像钱币一样积攒下来之后就万事大吉。谦虚品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谦谦”,谦虚了更要谦虚。因为谦虚品性有程度差异,所以谦虚品性修养又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学无止境”中,也应当包括对谦虚的学习。

有名望便得意忘形,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鸣谦”,有了名望仍保持谦虚品性,也就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前期的“厚积”,涉世之后事业顺利,有了一定的名声,仍能保持谦虚待人、甘居人后不争先,就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发展前景一定很美好。

居功自傲,也是人的一种通病。“劳谦”,有功劳而不自满,值得骄傲而不骄傲,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这要比“鸣谦”更难能可贵。这种君子风范,勉强一时,或许不难,能够保持始终,则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劳谦,君子有终,吉。”爻辞断语“吉”,是对始终保持不居功自傲这一行为的充分肯定。

“㧑谦”,准确把握谦虚的分寸。一个身居高位者,每天都要应付和处理许多问题,对上直面顶层领导,对下直面一众部属。对上的谦逊方式、谦虚内容,与对下的谦逊方式、谦虚态度,其间的差异和细微处的分寸把握,是一门复杂的技巧,也是一种智慧。准确把握了谦虚的分寸,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爻辞断语“无不利”,是高位者能够准确把握谦虚分寸,导致工作顺利的必然结果。

谦虚也有原则。谦虚是一种美德,其用是以德感人,但是也有坚持原则的刚毅一面。例如:“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在正当的利益受到非正义外来势力侵害时,若再言谦让便是一种投降主义。此时,理应奋起反击,以正义讨伐非正义,必能得到广泛支持,不会影响其美好的谦逊形象。

《周易》将谦虚这一人类的道德品性单独列为天地间六十四类事物中的一类事物,并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化在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周易》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仅仅举了其中三个卦的释读。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到,《周易》这部流传了三千年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和无处不在的指导作用。《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以譬喻方式对一类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阐述,一代又一代人在释读中获取智慧,在实践中体验道理,中国文化也便在知识精英的释读和实践中丰富内涵、绵延发展。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原文有删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