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明智,我是山今,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山今书院,了解更多内容。山今与您一起读书,比较中西文化,领略文学之美。

文|山今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1)

01解读张祜《赠内人》

晚唐诗人张祜因"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而闻名,他虽然一生未中举,未做官,没有出入宫廷,但却以写宫廷诗得名,杜牧盛赞他:"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他有一首宫廷诗《赠内人》,是赠送给唐宫内人的一首诗歌,诗中描写生动,立意深刻,在行动中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人类追求自由这一普泛的主题。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2)

《赠内人》

唐·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白话文:

在帝王宫苑中的树木下,月光下树的影子在不断移动,(我)娇美动人的媚眼只能抛给夜晚栖息在(林间)巢穴中的白鹭。

(我回到房中)在灯影的旁边,斜着拔下头上的玉钗,踢开了油灯中红色的焰火,救出了(扑向火焰的)飞蛾。

这首诗歌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在室外,一个是在室内。全诗没有一个表示情感或志趣的字,而是将所有要表达的融入到两个场面里人物的行动中。

(1)第一联赏析

第一句写"月痕过",这里写了月光下树影的移动,说明这位"内人"一定是久久地看着宫廷中的树。"媚眼惟看"写了美人的媚眼全无用武之地。从"过""看"这两个动作中写了"内人"的无聊、寂寞、惆怅。

诗歌中"禁门"和"鹭窠"形成一组强烈的对比。禁门割断了"内人"与外界的联系,突出孤单;而鹭是成群结队的栖息在巢穴中,有亲朋好友,有爱人儿女,乐享安居。在这样的月夜,我无法入眠,而鹭却可以回到自己的窝中。从这句诗歌中,流露出内人心中对鹭这般温馨生活的强烈渴望,她渴望宫门外的日常生活。

(2)第二联赏析

第一句写"斜拔玉钗",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动作描写,连玉钗是斜着拔出来都进行描绘。这里是室内的场景,这一句设置了悬念,"内人"为何要在灯影旁边拔玉钗?她是回房休息了吗?如果只是写回房休息,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地方,这首诗歌就无法称为一首佳作。

接着第二句,道出了拔玉钗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剔开了油灯中红色的焰火,救出了(扑向火焰的)飞蛾。"剔"写出了动作的迅速利落,"救"是最终目的,"救"字也是全诗的诗眼。我们都知道飞蛾扑火是一个自然现象,飞蛾趋光,却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内人"救下了飞蛾,但又有谁来救"内人"呢?我想,她在救下飞蛾的时候,一定在叹息:"我救了你,谁能来救我呢?"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3)

这联诗歌在情感上比第一联浓烈,对走出禁门获得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化为呼救。

庄周梦蝶中,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在这里用在内人和飞蛾身上也是适用的,只不过遭遇、处境和情绪不一样罢了。

内人也向往光明的、幸福的、自由的生活,希望能够在光照下度过一生,然而事与愿违,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的却是隔绝、孤寂、走向死亡的人生,哪怕身体还活着,灵魂已经如行尸走肉。

在这样绝望的处境中,这位"内人"心中依然是留存一丝希望的,她依然在呼救,希望自己如同得救的飞蛾一样。至于要如何"救",我们就不得而知。根绝我自己读出来的判断,她应该会自救,这是我读这首诗歌后的直觉,也许也是我内心的映射。

张祜这首诗歌虽然是"赠内人",但却是一首无法真正送达的诗,只能留待他人日后赏读。

关于内人,很多解读都说是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诗中所赠的对象"内人"是什么身份呢?她们的生活如这首晚唐诗歌中所描绘的一样吗?宜春院又是个什么地方?

且让我们走进唐代宜春院,解密内人们的生活。

02解密内人们的生活,走进唐代宜春院

"内人"这一称呼很早就有,在历史演变中,也有很多含义,最广泛使用的含义是妻妾、眷属,也称为"内子"。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剧中听到过这样的称呼。此外,还有指宫女的,在《周礼·天官·寺人》中有记载: "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4)

到了唐代,内人多指住在宫廷内的歌舞女伎,区别于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女伎。请注意,此伎并非彼妓,是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而非出卖皮肉的女子。在唐代,内人最初是宫女,被选中后,才成为专业的歌舞艺人。

唐代的内人是什么身份,它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唐代崔令钦撰的《教坊记》中有几段记载:

(1)"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若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敕有司给赐同十家,虽数十家,犹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日、十六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则姊妹若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姊妹等来对,其对所如式。"

"妓女入宜春院"之后才能称为"内人",它们还有一个名称叫"前头人",是因为它们在表演时候的站位而得名,因为它们在表演的时候站在前面,正好是在皇帝的面前。如果一家人都在教坊中的,叫做"内人家"。这段话说明了当时的选拔管理制度。

宜春院的内人来源比较复杂,因为当时太常寺的员工水平太差,所以从妓院中选人入宫,成为宫女,同时也进入宜春院,成为内人。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5)

(2)"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谓之宫人,盖贱隶也,非直美恶殊貌,居然易辨明。内人带鱼,宫人则否,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翟贿,谓弹家。"

这段文字记录了宴席的宜春院的人不够,用宫人做外援,还说到宫人是卑贱的奴隶。还说明了内人是有身份证的,即"带鱼"。鱼是指鱼符,正式使用在唐代,是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有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由唐高祖李渊发明使用。内人都是从平民中依据颜值选入的,可以学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翟贿等乐器,还有一个"弹家"的名号,和今天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一样是专业领域的称呼。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6)

(3)"开元十一年,初制圣寿乐,令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场,惟弹家弥月不成。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弹家在行间,令学其举手也。宜春院亦有工拙,必择釉贿为首尾。首既引队,众所属目,故须能者,乐将阕,稍稍失队,余二十许人舞曲终,谓之合杀,尤要快健,所以更须能者也。"

这一段写了《圣寿乐》,听名字可以猜出是唐代的生日歌了,只不过比较大型高逼格,是武则天自己写给自己贺寿的。文献中描绘了宜春院的人在表演前的准备和表演时的安排,强调了能者的重要性。这一段之后还有一大段描写乐舞,并对软舞、健舞做了区分:"《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柘枝》、《黄麞》、《拂林》、《大渭州》、《达摩》之属,谓之健舞。"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7)

(4)"戏日,内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此两曲,余尽让内人也。"

这一段写得是百戏,内人负责舞蹈,教坊的人只是重复跳《伊州》、《五天》,其他的都是内人来跳。

《教坊记》是研究唐代艺术的主要参考资料,主要记录了初唐至盛唐的教坊制度、轶闻杂事及曲调来源等,涵盖教坊伎艺、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等,文献中第一部分有描述了教坊男女乐伎的生活片断,十分直白大胆,比今天记录明星八卦私生活的小报还劲爆,这部分常被认为"鄙俗"、"猥杂"。

随着时间的流逝,晚唐时期的宜春院已经没有初建时的风采,且管理也有所不同,内人的生活才会如张祜诗中所写这般月夜独立禁门中的隔绝孤寂。

03扒一扒宜春院的前世今生

宜春院是唐玄宗所建,大约在天宝年间,彼时大唐盛世,娱乐也变得丰富多彩,皇家梨园艺人越来越多,唐玄宗就挑选了有音乐潜质的宫女,也称为"梨园弟子",也许当时选拔时也有一些"大唐好声音"之类的选拔赛。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8)

关于宜春院的设立,《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

"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记载:

"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梨园弟子。又教宫中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院,宜春院当在西门宜春门内,近射殿。给赐其家。……上虽不能用,嘉赏之。"

"宜春院"就是宜春北院,在西内太极宫东宫宜春门内。它在玄宗时期已成为官方的音乐部门,直接归皇宫管,属于梨园优伶系统。

山居秋暝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山今读诗张祜赠内人)(9)

这里的记载比《教坊记》官方,我认为当时设立宜春院的渊源是唐代的繁盛,导火索是因为太常寺没有人可用,所以要重新选拔,且是直接隶属皇帝管的,能够少受约束。而内人的来源,我比较认同来源复杂,有大量人员来自妓院这一说法。

在艺术水平上,宜春院的内人在颜值、才艺、智慧方面比内外教坊、云韶院等女伎都高,因此很受皇上恩宠:"四季给米","得其幸者 ,谓之十家 ,给第宅 ,赐无异等。"

不过安史之乱后,宜春院遭到了灭顶之灾,内人们也都成了乱世飘萍,流落民间,嫁人、做乐工还是好的,有的甚至沦落风尘,或说重新回到风尘中。在后世宜春院成为妓院的代称,也许是因为有的内人来自妓院,安史之乱后沦落妓院的缘故。

宜春院在唐玄宗以后成为音乐部门,但这一处所并非唐代才有。秦始皇时期,这里已修建有离宫"宜春院"。汉代时,汉武帝时,曲江成为皇家苑圃,修有"宜春苑"、"宜春后苑"和"乐游苑"。

如今宜春院所在的地方属于西安曲江风景区。风景区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恢复性再造有宜春苑、曲江南湖、曲江流饮、汉武泉、凤凰池等历史文化景观。

04小结

从张祜的《增内人》到解密唐代宜春院内人生活,时空在链接,那个盛世大唐的历史仿佛在眼前。关于宜春院的内人生活,关联着唐代的乐府制度、乐舞机构、优伶等等方面的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今天的诗歌和文化就分享到这里。你对这首诗歌和宜春院内人生活有什么看法吗?欢迎留言评论。

(全文完)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