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1)

导读:《雍正王朝》里的大清王朝就是一个人,他没有外伤(边疆局势基本平稳,国土疆域得以确立)、内里也算健康(中原地区对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基本认可,“康熙盛世”的发展下,百姓还算安居乐业);只是对于“这个人”的心脏——康熙皇帝而言,却因为“九王夺嫡”事件的影响而不得不面对“酸辣苦甜”的味道冲击。这些味道不经口喉入胃,而是直接触及心脏。这些味道的冲击并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心情、决策乃至“这个人”的未来前程。


进入晚年以后,这个为大清王朝的稳固和发展立下无数功勋、开创数个先河的“千古一帝”和所有的帝王一样,一方面必须认真考虑皇位的传承问题,一方面又对自己的皇权倍加留恋,不允许任何人提前染指。

“九王夺嫡”或许是康熙皇帝始料未及的皇位争夺事件,又或许是他为了巩固自身皇权统治,不得已而采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政治手段。但不管“九王夺嫡”事件因何而起,诸位皇子给其“酸甜苦辣”味道的冲击,带给他莫大感动的同时,也给了他无尽的伤害,这些绝对是他所没有预料到的!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2)

01 皇长子胤褆让康熙皇帝尝到了皇子教育的失败之苦、尝到了皇子夺嫡带来的手足相残之苦,更让他从此彻底落入“停尸束甲”的担忧之中

皇长子胤褆,作为康熙皇帝皇子序齿中的第一位皇子,被康熙皇帝寄予了厚望,这个历史上的美男子虽然远比《雍正王朝》中演绎的那般聪慧有为,但其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之时,确实向康熙皇帝提出了“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建议。

就像《雍正王朝》中的演绎一样,康熙皇帝“大怒”,他心中的苦可想而知。

他的苦在于:

1、有清一朝,康熙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是最为重视的,也是将儒家教育在皇子中贯彻的最为彻底的。但就好像民间那句“规矩多大,胆多大”的谚语,康熙皇帝的皇子们非但没有按照自己的教育目的向着“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方向发展,反而出现了“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局面,而且这件事还发生在“长兄如父”的皇长子胤褆身上。

康熙皇帝的苦来源于他对皇子教育的失败,来源于胤褆带给他的巨大冲击!

2、胤礽先前的种种劣行,康熙皇帝都从一个慈父而非帝王的角度出发予以原谅。但在胤礽做出和自己妃子郑春华偷情的宫廷丑事,按律当以“谋逆”罪论处;擅自调兵包围康熙皇帝行宫,意图“弑君篡政”以后,无论从父亲角度还是从帝王角度,他都不能再宽容胤礽,更不能继续保留他的太子之位。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

“我大清的江山,绝不能交给无德之人!”

康熙皇帝认为的“德”,在于“人臣之礼”的奉行,在于自己的皇帝权威圣神不可侵犯,在于“有些东西,朕可以给你,但你决不能抢”的基本原则。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3)

胤礽虽然被废,但其毕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很大程度上和康熙皇帝一起代表着大清王朝的皇权,国之储君,地位非比寻常。胤褆虽然贵为皇长子,乃系胤礽的大哥,但其毕竟是臣子。以臣子对储君,胤褆能够提出如此建议,可见其对“人臣之礼”的漠视,对“德行”的肆意践踏。皇长子都如此,康熙皇帝心中焉能不苦?

3、胤褆对于太子胤礽的冷酷无情,让康熙皇帝看到了众位皇子因为皇位争夺而必然发生的手足相残甚至“弑君篡政”的可能。已经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对历史上的“夺嫡之争”、“萧墙之祸”太过了解,他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死后被皇子们“停尸束甲”的可能,甚至被某位皇子暗地戕害的可能。

拥有着“千古一帝”称号的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16岁智除鳌拜以后彻底掌握朝政大权,而后便是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格尔、驱逐沙俄等等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创举。如此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却要在晚年陷入担忧自己生死、担忧自己身后之事的境地,他的苦或许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4)

02 皇八子胤禩让康熙皇帝有了可能失去皇权的醋意,尝到了皇权更迭过程中必须承受的酸味,更让他坚定了不惜手段打压和控制皇子势力的决心

从《雍正王朝》的开局,拥有“贤王”称呼的皇八子胤禩就拥有着以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为代表的众多朝臣支持,即使胤礽的太子之位还很稳固、即使康熙皇帝屡次打击胤禩对于皇位的竞争、即使支持胤禩的佟国维、马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和打压,围绕在皇八子胤禩身边的政治势力依然很强大,依然可以撼动整个朝局甚至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

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下达“于众皇子中择一贤者,为新太子人选”的命令,由此上至清朝决策层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中间有六部九卿、朝廷各职能部门大臣乃至粘杆处、内务府、八旗军队部分大臣;下至京外各地方政府官员;共同搞起了串联结党、共同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人选的行为。

也就是这次举荐,让康熙皇帝看到了皇八子胤禩的恐怖能力,看到了皇子夺嫡对康熙皇帝的皇权威胁和挑战。

参与串联的朝臣几乎涉及朝廷所有部门、涉及皇室宗亲、八旗贵族等等维系清朝皇权统治的根本。也就是这一次举荐,让康熙皇帝这个掌握了大清王朝最高权力数十年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有了对皇子势力的“醋意”,有了对皇子势力影响自身皇权统治的担心,更让他尝到了必须面对之皇权更迭过程中的“酸味”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5)

皇八子胤禩的权势从根本上讲,来源于康熙皇帝不假,但对于康熙皇帝而言,包括皇八子胤禩在内,所有的皇子都是对自己皇权的分割,都是自己不想传承却又不得不传承的对象。换句话说,以皇八子胤禩为代表的皇子们,就是康熙皇帝皇权统治的最大威胁,也是康熙皇帝唯一的“酸味”来源。

只不过,这种“酸味”,在皇八子胤禩的强大朝臣势力和串联结党行为中,显得比较明显罢了!

虽然康熙皇帝通过罢免佟国维、降级马齐等具体手段暂时做到了对皇八子胤禩的打压和控制,但这种“酸味”出现以后,直到康熙皇帝驾崩,再也没有消失。

03 对于太子胤礽的首次废黜,则是康熙皇帝独有的“辣味”表现,“有些东西,朕可以给你,但你不能夺!”

从《雍正王朝》的情节演绎来看,太子胤礽两次被废的直接原因都是“试图武力政变、弑君篡逆”。这也是“仁慈”的康熙皇帝对待胤礽的底线,更是让康熙皇帝心中“辣味”的唯一来源。

胤禵伪造太子手谕,调来了凌普的热河驻军包围了康熙皇帝所在的行宫后,康熙皇帝迅速反应,果断安排:

“传令狼覃,进驻八大山庄!”

这里的“狼覃”乃系康熙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属于康熙皇帝亲信中的亲信,他手中掌握了三万军队乃系当时作战能力最强的彪悍部队,如果凌普的热河驻军是一头狼,那么狼覃的部队就是一头猛虎,灭掉凌普,分分钟的事。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6)

狼覃曾经出现在智除鳌拜等关乎皇权斗争的大事中,康熙皇帝在此刻命令狼覃入驻行宫,足以证明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武装政变的重视程度和誓要将其一举挫败的决心。

这里就是剧中一直以“仁慈”形象出现的康熙皇帝心中“辣味”的集中表现。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康熙皇帝所在行宫的宿卫和随行八旗部队足以对抗凌普叛军,但康熙皇帝并没有打算这样做,而是叫来了规格更高、作战水平更为强悍的“特种部队”前来平定凌普叛军。究其原因,有三点:

1、康熙皇帝不敢赌。

凌普叛军虽然只有几千人,但其毕竟属于野战军序列,作战水平和担任警卫职能的卫戍部队相比,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当时,康熙皇帝和几位有望继承皇位的皇子都在行宫,如果凌普胜了,那么清朝无疑会立马改朝换代。所以,康熙皇帝必须保证有百分百的胜利把握才行。

2、皇子夺嫡之争,越来越激烈,康熙皇帝显示出自己的“辣味”,给予众位皇子以警示。

太子胤礽和众位皇子对于皇位的争夺逐渐进入白热化,对于烦闷不堪的康熙皇帝急需一次更为直接的警示,才能将此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加以控制和缓和。

凌普的叛军包围行宫,无疑就是最好的机会!对此,康熙皇帝必须将自己的“辣味”全部拿出,将自己的皇权能力彻底展示在众位皇子的面前。康熙皇帝就是想用一场旨在炫耀自身军事实力的军事行动,来震慑蠢蠢欲动的皇子们。

3、胤禵之所以假冒太子手谕,调来凌普的军队包围行宫,就是因为出身军界的胤禵对于康熙皇帝手中掌握的军事量到底有多强大特别了解,他知道凌普能够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康熙皇帝对自己的军事势力当然更加清楚,他那句“纵横人生一百年”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绝对实力的军事量支撑的!所以,他就是要凭借自己的绝对实力来重挫凌普叛军,让胤礽看到自己的“辣味”态度。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7)

那就是:胤礽虽然贵为皇储,但还只是“储”并不是“君”。康熙皇帝可以让他成为储君,也可以让他成为阶下囚。对于皇位,康熙皇帝可以给,但胤礽不能抢!

04 让康熙皇帝唯一尝到的“甜味”,来源于皇四子胤禛让其放下了对大清王朝的担忧,更来源于胤禛的存在,让其有了“寿终正寝”的可能,能够让他在为大清付出一生后,安然离去,享受他该有的尊严和待遇。

就康熙朝晚年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康熙皇帝的“仁慈”治理下,清朝朝局混乱、官员贪腐成风、弊政百出,康熙皇帝对此非常清楚,但却又无能为力。

好在,于“江南募捐”、“追比国库欠款”中做出卓越成绩的皇四子胤禛让康熙皇帝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后继之君匡扶过失、恢复盛世发展的能力。这个素有“冷面王”之称的皇子,用其独有的“孤臣”形象,用“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做事方式彻底征服了康熙皇帝,让康熙皇帝在最后阶段终于尝到了难得的“甜味”

雍正王朝九子夺官(雍正王朝九王夺嫡)(8)

对年羹尧川陕总督的任命许可,对隆科多的九门提督任命,虽然是对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做准备,但又何尝不是让这两位擎天保驾之臣在保证皇权顺利、平稳过渡的同时让自己拥有一个该有的身后之事呢!

康熙皇帝临终和皇四子胤禛的最后对话,让胤禛分外感动,也是康熙皇帝“甜味”的集中体现;康熙皇帝临终,众位皇子跪倒在地,“悲痛不已”的场面也是康熙皇帝乐于看到的“甜味”结局。

而在张廷玉、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和远在西北的年羹尧共同支持和操作下,皇四子胤禛得以有惊无险的接过皇权,登上皇位,这更是康熙皇帝心中“甜味”的延伸。

雍正皇帝继位后,于雍正元年创设“秘密立储”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皇子夺嫡、手足相残的悲剧;革除弊政、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改善民生,用十三年的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让“康熙盛世”得以延续和提升,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绝对基础。这更是康熙皇帝心中“甜味”的来源和寄托。

一代帝王,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尝了一遍;一代帝王,将国家的风云变幻悉数经历;一代帝王,将心中的五味陈杂全部化作对皇权统治、皇权更迭的一次次无奈和必要之举。

都要尝遍酸甜苦辣,成为帝王,又如何呢?

参考文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清实录·圣祖实录》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八》

《康熙起居注》

(本文部分内容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烦请辨识!)

#我,无条件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