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字怎么写出来的(与汉字同源的古老文字)(1)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文献和考古成果证明,这种文字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全国各地出土的远古陶器、甲骨、石刻上的刻符和甲骨文,多可用彝文解读,这说明彝文与汉字同源。遵循“符号—象形—表意—表音”的文字发展规律,彝文朝着自己特定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向成熟,彝语成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古老的分支,彝文成为这一语言板块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李乔先生在文中还引用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先生对半坡文物很有兴趣,1959年和1961年曾先后去参观题了诗,并明确表示:半坡刻划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有人说这只能是符号,不是文字。郭老不同意,认为‘殷墟文字已合了六书规律,则文字之起源必尚可溯三二千年。仰韶龙山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半坡刻划符号,其为文字始无可疑。’”依此论断,与汉字同源的彝文当有5000年以上历史。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彝文的起源进行过大量研究。1988年,什列·伍合尔基撰文认为:“彝文字源于原始彩陶刻划符号”,“彝、汉两种文字有着共同的历史亲缘关系。即半坡、姜寨、柳湾等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不但是彝文字的原始雏形,同时也是汉文字的原始雏形。”“刻划符号正是今天书写文字的鼻祖。”他考证:“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52个彩绘符号中,经初步辨认,其中有24个刻划符号,可用彝文字识读释解,尚占46%。”

致力于彝族古文字研究的朱琚元先生考证研究认为,年代约为距今7500~8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其中的甲骨、石饰刻符,与彝族传统文字有形同或形似的文字,他用彝文与竖排契刻于石饰上的4个刻符对比研究,释读出其完整的含义为“天雷门莫闭”;而3个甲骨刻符均可释读出具体意思为“禽”、“福禄”、“神座”。他将流传于滇东北彝区的彝文,与1965年版《甲骨文编》进行比较,竟发现两者有142字相同,86字相近。朱琚元先生将彝文与甲骨文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彝文的创制、收集整理以至运用,都与彝族巫职毕摩有密切的关系;……殷商甲骨文是商代后期贞人(巫职)在为商王占卜时,将占卜的事和其后的验辞,连同占卜者姓名,刻在甲骨卜兆旁形成的王室占卜记录;彝文与甲骨文都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彝文与甲骨文通假现象普遍,由此改变了两者的纯表意性;彝文与甲骨文都是异写字繁多。”在汉文典籍中,同义异写的字也不少,例如“伏羲”一名,古代就没有固定的写法,《庄子·人间世》作“伏羲”,《庄子·大师宗》作“伏戏”,《论衡·自纪》作“宓戏”,《易·系辞》作“庖牺”,《管子·轻重》作“虑戏”等等。

一些古文字研究学者近年另辟蹊径,将彝文与古汉文典籍《诗经》中的一些文字进行对比,找到了古代汉语与彝语音义相同的字:《诗经》中“觥”、“孔”、“椓”、“违”、“萚”等17字,与彝文或义同、音同韵不同,或同声、同韵、同义甚至同源。

由此我们知道,早期汉字与彝文同源,在它们的发展成熟期,几乎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彝文的起源与特点

关于彝文的起源,据《滇系·杂载》等史籍记载:“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可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祖。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一名韪书。”这里所说的“文字左翻倒念”,正是老彝文的书写阅读习惯,“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也正合彝文常用字数量,而“书籍有:曰命理,言性理者也;曰苴载,记事系事迹书也;曰补书,巫祝书也;曰弄恩,雅颂也;曰怯杰,风歌也;又有堪与禄命书”正是目前收集到彝文典籍的基本内容。至于阿田可创夷字,史家认为“是对彝文进行规范”,“所谓韪书,可能是彝文规范的教本”。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字,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制。

至迟在晋代,彝文已被广泛使用。据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论议好譬谕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这里所提到的“夷经”,当为用彝文书写的典籍,当时彝族先民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已应用于文献著述。当时学者著述“半引夷经”,使史籍中出现了许多“夷语”音译的地名和人名,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我们就可以初步整理出一条彝文起源与发展的大概路径:遵循“符号—象形—表意—表音”的文字发展规律,彝文朝着自己特定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向成熟,彝语成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古老的分支,彝文成为这一语言板块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根据彝文自身具有的特点,其与汉字的区别非常明显:彝文多属表意的形、音、义单体符号,笔画简单,无偏旁部首,唯书写首笔称为主笔,虽有独体和合体两种,但独体字占90%以上,2~5画的字占80%以上,易于掌握、书写;彝文书写或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连贯流畅,符合文字书写规律;彝文强调笔画流畅、弧线优美而不重视笔锋变化和笔画粗细,书写起来羁绊更少。这种文字特色的形成,与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特征有莫大关联,比如用彝文创作的诗文表现出更多弃繁就简的浪漫元素,虽然它包括一些看似严肃的主题,如祭祖、祭神、禳祸、占卜等等内容,但文本讲究有韵律的排列组合,纵横驰骋的夸张想象,使古彝文作品形成以诗、韵文叙事的特有风格,学人由是赞许:“罗罗经的语句,多系五言,意义简朴,音韵自然,且段落分明,毫无错乱。虽其中有长短句,朗诵起来,也极合节奏,纯是一种古诗词的上品!……至其字画的古劲和秀丽,更可做我国文字学家的参考品。” 这些优点成就了彝文浩如烟海的经卷传抄,粗略统计,用老彝文书写或刻印的经卷总数超过12000余册,目前尚有至少5000多册流于民间。

申明:本文来自于网络转载,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删/改。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