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中日之间发生的十一场交战■ 李海龙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纪念日,钟声响起,警报又鸣仿佛在深切地警示我们,血的教训不容忘却,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那是一个国耻日。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4个多月里迅速沦丧。1932年3月,以溥仪为“执政”的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吉林长春成立。至此,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002年,沈阳。

九一八事变日本人进攻路线(九一八事变前中日之间发生的十一场交战)(1)

日本鬼子为何胆敢实施“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我们回顾一下“九一八”前中日发生的十一场交战。

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但是,此时日本的羽翼未丰,也不敢轻举妄动。1871年,日本与大清王朝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日本以假伪真,与中国签订了一个平等的条约。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开始矛头对准中国。

  第一场交战。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竟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第二场交战。1876年,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附属国-朝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日本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自1890年后,日本为实现其“清国征讨策略”,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日本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了侵朝最高指挥机关“大本营”。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

  朝鲜与起义军的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不想撤兵,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并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日军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是驻朝清军3~4倍,数量占绝对优势。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的目的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组了联合舰队,同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控制了朝鲜政府。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第三次交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并爆发了一系列的作战。

  第四场交战(平壤之战)。1894年7月中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平壤开战。这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第五次交战(黄海海战)。1894年9月15日平壤陷落。当天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17日上午返航时,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有12艘,包括其全部精华。

  黄海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自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历时5个多小时,这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第六场交战(鸭绿江江防之战)。1894年10月24日,日军向防守鸭绿江的清军进攻。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

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第七场交战(金旅之战)。开始于1894年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个营,约13000人。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顽强抗击,次日,龚照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第八场交战(威海卫之战)。这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日本大本营对山东半岛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整个山东半岛大约有步兵约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日本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日军在荣成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左翼支队的4个中队日军被迫退至冯家窝。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九场交战( 辽东之战)。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1895年1月14日,大清朝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第十场交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5月28日,以当时的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联军进犯北京。其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有七国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主力),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瓦德西拳乱笔记》中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的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第十一场交战(日俄战争)。1900年7月,俄罗斯利用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派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02年4月,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但当年10月俄罗斯第一次撤兵之后,便不肯继续履行条约,招致日、英、美等列强的反对。1903年8月12日,日本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交涉,两国几经谈判均未获结果。

1904年2月6日,日本照会俄罗斯终止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2月12日,中国清政府以日俄两国“均系友邦”为由,宣布局外中立。俄军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指挥无能,屡遭失败。5月,日军占领大连;1905年1月又陷旅顺;3月,夺取奉天(今沈阳);5月,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击溃俄罗斯调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由于对马海战的惨败及国内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已毫无获胜之可能。此后美国出面调停,8月10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朴茨茅斯正式举行和谈,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虽然清政府保持中立,但是战争在中国的领土进行,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日俄两国军队在战区和中立区违背中国宣布的中立项目,奸淫烧杀,掠夺财物,无恶不作,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在我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本于1905年11月2日,任命外相小村寿太郎为全权大使前来北京,同清政府会谈。清政府也任命庆亲王奕劻、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及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全权代表。双方经过近五个星期的谈判,于12月22日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中给予日本的各项权利。允许开放东北16处为商埠。

2.设立“中日木植公司”,允许日本在鸭绿江右岸地方采伐林木。

3.日本得继续经营战时擅自铺设的安东(今丹东)至奉天的军用铁路至1923年,届期估价卖给中国。

4.日本得在营口、安东和奉天划定租界。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日本拥有了构成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的两大支柱—— “关东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并把中国东北南部变成了势力范围,扩大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管辖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中日发生的十一场战争,都是由日本蓄意挑起,清政府被迫应战。首败台湾,又败朝鲜,接着又败辽东、黄海、山东,满盘皆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野蛮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没有外交。我们沉痛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就是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国强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