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老蒋撕毁《双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至此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在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燃起,对于蒋介石来说,自己不仅有430万的部队,而且海陆空俱全,背靠美国的援助,武器精良,这场战争怎么看都不会输,至少在1947年之前,形势完全利于蒋介石,然而他恐怕做梦到没想到,仅仅两年后,他总统府日历再也没有翻过4月23日,因为一场淮海战役彻底让他的核心统治区域土崩瓦解,再无翻身之日。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

淮海战役行军中

攻守之势易形

1947年春,蒋介石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毛主席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策略,转战陕北,让胡宗南得到的是一座空城,而胡宗南为了好看,凭空捏造了俘虏5万的战报,甚至让国军扮演俘虏欺骗舆论,一时间风光无两。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2)

1947年初,胡宗南占领延安后,邀请中外记者团联合参观访问延安

蒋介石听闻胡宗南占领了延安,高兴之余准备视察延安,胡宗南却为了接待自己的老师,不仅花费巨资装修了宅院,并且空运各种家具,极力的讨好蒋介石,不过蒋介石却在毛主席住过简陋的窑洞前陷入了沉思,搞不懂这样简陋的环境是如何生存和抵抗的。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3)

转战陕北

虽然离开延安,但毛主席却自信的留在陕北,吸引国军的重兵,在军力远不如胡宗南部的情况下,彭老总采取一拖二堵三打的办法不让胡宗南分兵东进和南下,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目的就是为解放东北争取时间,拿下东北这个工业基础最为强大的地盘

为了拿下东北,我军也是下了血本,不仅从山东解放前抽调了10万的精锐,还从北方各个解放区抽调2万干部一起进入东北,也因此在东北的林帅得到了开挂一样的发展,虽然四平之战一度丢到大半个东北,但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双方长期处于拉锯战中,东野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短时间内谁也奈何了谁。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4)

粟裕孟良崮战役前线

为了争取给关外解放的时间,从1946年到1947年上半年,其他战场一直处于战略防守的阶段,华北和华东战场的我军处境一直很艰难,毕竟解放区的人口和物资总体处于劣势的,一直这样被压缩迟早要崩溃,所以才有了1947年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转折,目的就是在敌人的腹部捅刀子。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5)

千里跃进大别山

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不仅没让战争出现转折,反而一度变得恶化,部队减员,重武器全部丢失,一度无法立足,而为了策应他们,华野不得不分兵出击缓解压力,结果损失惨重,到了1948年3月,刘邓大军退出大别山的时候,华野也丢了最重要的胶东解放区,这里是东北和他们联系在一起最为重要的补给线。

可以说在1948年初,原先制定的南守北攻的战略面临南边守守不住,北攻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

1948年3月,毛主席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去国统区作战,其实就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加强版,但粟裕却坚决反对渡江南下,多次发电要求先打一仗再说,在粟裕的要求下,毛主席同意了,但没想到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却直接打出了转折点。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6)

豫东战役中攻克开封

靠着粟裕的战略谋划,豫东战役充分调动整个中原地区所有兵力,为其他战场创造了战机,中野发动动襄樊战役,解放襄阳、樊城山东兵团解放兖州苏北兵团则趁机控制陇海线,解放涟水、宿迁等地,将国军在华东、中原、华中等地的各种部署,全部被打乱,国军在解放军的反攻下进退失据,处处被动挨打,关内战场在短短几个月就发生了逆转。

淮海战役之前的小淮海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还在继续,国军节节败退,此时国军高层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处处分兵的战略,那么必然会处处受制,于是他们打算在长江以北的徐州战场上放弃一切能放弃的城市,除了固守徐州等几个大城市之外。最大程度的集中兵力,寻求与解放军的决战。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7)

江浙一带是老蒋的基本盘

对于国民党来说,他的基本盘都在江浙一带,守江必守淮,而守淮最关键就是守住徐州这个点,历史上决定命运的决战多数都选择在徐州进行,因此国民军的精锐都放在这里,五大主力部队投入了三个,可以说蒋介石把自己能够调动的所有部队都调动在这里,孤注一掷。

对于解放来说,这里北接幽燕,南瞰吴楚,东连齐鲁,西交秦晋,且人口稠密,粮秣丰足,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战略要地,因此也投入了华野中野两个主力集团。

但在徐州爆发战争之前,双方其实都没有下定决心进行总决赛,因为双方都还没准备好,蒋介石努力争取把东北、华北、华中的兵力移动过来加大砝码,而华野则在豫东战役后发动济南战役,消灭国军十万人,解放了山东,为接下来的淮海战役提供了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8)

济南战役

此时聚集在淮海战场上的国军已经有80万的主力,但华野和中野加起来只有60万,兵力对比明显处于劣势,在战场上没有取得有利态势之前,我军并不愿意直接和国民党贸然决战,因此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主席和粟裕等人的准备其实是打一场小淮海战役,就是寻求时机歼灭徐州剿总国军主力一部,毕竟60万对80万,我军还没有这么有把握

小淮海打成了淮海战役

其实济南城破之后,国民党军再也不敢分散兵力了,几个兵团惶恐不安,紧紧的抱在一起,让小淮海战役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要打只能打大的,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打一场大决战,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但形式如此,不能不打,因此这个就是毛主席说的“夹生饭”的由来。

悍不畏死的黄百韬兵团

然而还没等粟裕的方案获批,黄百韬的兵团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等方案获批后,粟裕已经在贾汪和曹八集一带和黄百韬兵团打了三天了,黄百韬的部队其实非常能打,虽然在碾庄被团团围住,但士气高昂,悍不畏死,远远超出粟裕的判断,也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也因此双方在这里的战损比几乎是一比一,可以说双方全程都在硬刚,以命换命。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9)

碾庄战役

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整整守了13天,比守卫济南、天津这些大城市都久,当时碾庄有黄百韬有七万人,前来增援的邱李兵团有十三万人,且碾庄的敌人只需要考虑防守,增援的兵团只需要专心轰炸我军阵地即可,前后夹击,时间稍微拖了久一点,华野的处境真的很危险。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0)

黄百韬

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大规模的决战已经必不可免,中央决定由刘、陈、邓、粟、谭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一场大战彻底爆发,碾庄战役华野付出近六万人的双亡才覆灭黄百韬兵团,而黄百韬兵团投降的只有一万人,伤亡的则有六万人,黄百韬阵亡,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基本奠定了淮海战役中我军胜利的结局。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1)

淮海战役总前委

以命搏命的黄维兵团

此时中野正配合华野拦住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增援,但没想到黄维却带着全机械化的十二兵团一路狂奔,虽然在双堆集被中野围住,但由于大别山的时候中野消耗了全部重武器,双方打的异常的艰苦,要不是华野支援了一个纵队和大量的火器,黄维兵团大概率会突围出去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2)

参加战役的中原野战军正从豫西地区奔赴淮海战场

这场战役双方同样是以命搏命,中野的战损一度超过了对面,这可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前线建议不要继续打了,但邓公却说中野哪怕拼光了也在所不惜,其他部队照样可以渡过长江解放全国,最终黄维兵团投降的也不不足一万人,双方打的也是异常激烈。

围困杜聿明

就在中野和黄维兵团血战的时候,淮海战役双方主要指挥者粟裕杜聿明都在绷紧神经各种调兵遣将,其中杜聿明眼看徐州守不住,准备放弃徐州,想方设法的寻找救援和突围,准备逃离战场,将剩下的主力带过长江去,而粟裕则千方百计围困堵截,既要保障中野消灭黄维兵团,自己又要拦下杜聿明明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争取一战解决他们,可以说用兵到了极致。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3)

杜聿明

在粟裕的大胆的推测下,终于明白杜聿明的撤退路线,将杜聿明集团围困在陈官庄,当然双方打的也是异常激烈,此时为了争取华北的傅作义,中央要求粟裕围而不打,暂缓进攻,等平津战役结束后,才开始解决杜聿明。

在围困阶段,华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且粟裕也安排了总攻方案,将国军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此时到了寒冬季节,国军因为缺少吃穿,士气及其的低落,出现了整团整营成建制投诚的情况,即便如此,剩下的国军依旧负隅顽抗,誓死不降,华野打的其实并不轻松,最终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李弥逃走,淮海战役我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4)

投诚的国军,主动要求上前线,华野也从战争前36.9万人增加到战后55.1万人

为何傅作义和杜聿明会投降?

在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傅作义经过深思熟虑直接投降,杜聿明是突围不成投降,虽然都是投降,但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5)

傅作义

首先傅作义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对于是战还是守犹豫不决,毕竟之前蒋介石多次出现利用军阀离开根据地的机会削弱和吞并军阀势力的事情。

比如张学良东北易帜支持了蒋介石,但在中东路事件中听了他的话直接和苏军交战,九一八事变也是坚持蒋介石不扩大战争的宗旨容忍日军的挑衅,最终被日军偷袭,后还被蒋介石安排去陕北围剿,结果自己的东北军被歼灭三个师,蒋介石不仅不恢复,而趁机撤编了,这也是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个原因,而他为了保证蒋介石安全还亲自护送到南京,结果到了就被扣留。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6)

张学良被老蒋坑惨了

除了张学良之外,四川军阀刘湘出川抗战,结果病死后四川被蒋介石折腾了惨不忍睹,川军从未负国,但蒋介石却多次负川。

有了这些事,傅作义怎么敢信任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投诚。

至于杜聿明,他其实一直反对决战,毕竟辽沈战役已经充分说明国军没有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小规模作战也不行,立即决战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杜聿明选择避开不利条件决战其实是有合理性的,但杜聿明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调遣来到了徐州指挥。

但到了淮海战役国军败亡必不可免的时候,杜聿明决定带着几十万大军要求撤离徐州,避免决战,但蒋介石依旧下令决战,导致杜聿明的战败,就在败局已定的时候,蒋介石派出飞机要求杜聿明离开军队独自坐飞机回来述职,你猜蒋介石要干什么?

如果猜不出来,不妨看看蒋介石之前的操作,在宁汉合流的时候,蒋介石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的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提高自己地位与威望,因此逼迫北伐名将王天培和孙传芳在徐州附近交战。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7)

王天培被老蒋秘密杀害,时年39岁

孙传芳用兵喜欢在大范围内诱敌深入,集中主力在敌人分散的情况下突然反击,避免了诸多在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因此熟知孙传芳用兵的王天培也是拒绝蒋介石的冒进行为,遭到蒋介石的嫉恨,最终在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下,王天培不得不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盲目出击,结果就是战败,而蒋介石也因此下野,在下野前,蒋介石也命令王天培返回述职,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他,嫁祸于人,还暗害了王天培。

杜聿明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因此没敢回去,直接留下来做了俘虏,安稳的度过了余生,比老蒋活的还久。

并非一边倒、碾压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在军事上的殊死搏战,双方都在牌桌上押上了家底,打出了自己的王牌,而且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斗争,也是政治、经济、组织上的优劣的最终博弈,可以说双方都拼尽了全力,其主要问题不在于将领的决策失误,坦白来说黄维、黄百韬、杜聿明、李延年、邱清泉他们的指挥和兵员战斗力的素养都是不可小瞧的,毛主席也说,国军防守还行,进攻就太差了,能得到他老人家一句还行,已经很不错了。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8)

从徐州败退回来的国军

因此国军最终的失败主要问题就在于蒋介石对于正常战役决策的失败,辽沈战役的战败并没有让蒋介石意识到国军存在大兵团作战和小部队灵活作战的问题,尤其是在战败的情况不及时的总结战场上的教训,避免自己在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后来在大军已经撤离徐州的情况下,居然还在仓促的返回已经放弃了且失去民心的徐州地区进行决战。

淮海战役的几个大战役(惨烈的淮海战役)(19)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

他对国军什么样的情况心里没有数吗?在撤离之前肯定将徐州一圈糟蹋了一遍,而且已经撤离徐州,也说明国军上下也意识到徐州没有必要继续守卫下去了,如果说辽沈战役打的是解放军最强状态的话,那么在淮海战役里打的可是稍微弱一点的对手,而且80万对60万,居然没打赢,白送对方军事史上的奇迹,最大的问题就是蒋介石自身的问题。

回过头来,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决战里的决战,就是因为淮海战役和其他两个战役不同,辽沈和平津的胜负并没到决生死的地步,其实还有余地的,打不了接着再打,但淮海战役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是不留后手,一战定乾坤的大决战,因此双方都在拼命,对于国军来说哪怕同归于尽都是赚的,毕竟国军手上的兵纯粹是耗材,而我军也付出了近14万的伤亡,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辽沈和平津的总和。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巨大的,守江必守淮,守淮必须占徐州,失去徐州,国民党军再也无力守卫长江,随后渡江战役直接将他们赶下海,当然如果我们输了,恐怕在列强的插手下,后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