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因此人们总是把充满生命力的青绿色和它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文人的笔下,春天的青绿色更富有诗情画意。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1)

初春时节 摄于孤山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春来江水绿如蓝”,孟浩然说:“春潭千丈绿”,韦庄则吟出了“春水碧于天”的妙句。而在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的《五月的青岛》中,代表春天的青绿色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2)

唐 长沙窑青瓷注子

高18.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所题诗云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

中国古代将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星宿,分别称作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这四个方位又与四季有联系,这样,前面那个表色的字,就有了特定的含意:青——草长莺飞的春天,朱——骄阳似火的夏天,白——西风肃杀的秋天,玄——昼短夜长的冬天。东方代表了春天,故春风便被称作“东风”,又因东方之神居住在“春宫”,于是春天之神也与之共同享用“青帝”这个雅号。从此,春天有了“青春”之称,人生最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龄阶段有了“青年”之谓。因为满目青葱的春天象征着希望和幸福,所以它的逝去常使人忧戚、惆怅。

宋代文豪欧阳修在《蝶恋花》中写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一千古佳句后,即发出了“无计留春住”的哀叹。同时代人王观在他写的《卜算子》中,将春天的离去与人间的别情联系起来,把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3)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4)

元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高9.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浙江龙泉出土)

它通体施接近水天之色的滋润厚釉,舱内一对情侣在窃窃私语,舱外一位艄公欲取船篷上的斗笠,这俨然是春季江南雨天的情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5)

东汉 越窑青瓷罐

高15.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浙江海宁出土)

东汉越窑青瓷的釉,宛似一泓春水,它昭示着制瓷业第一个春天的来临。

由此可知,世人之所以珍爱青瓷,除了它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蕴蓄着大自然的万般青色。凝视着它,翠微的山川、青碧的海天便在眼前跃然而现;端详着它,温馨的春意、美好的期望便从心底油然而生。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6)

元 龙泉窑青瓷盘内贴饰的露胎桃花纹

龙泉窑青瓷上贴饰的桃花纹分釉下和露胎两种,而审美价值则以露胎的为上—桃花纹原料中的氧化铁被二次氧化成深浅不一的赭红色,与青釉形成美妙的色彩对比,更凸显了红花绿叶的浓浓春意。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7)

摄于孤山

这种在窑炉高温中形成的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青色,在火中烧不掉,在水里溶不去,在炎热的夏天不会变易,在凄凉的秋季不会枯黄,在冱寒的冬日不会褪色,拥有了它,便拥有了永恒的春天。如此说来,历代烧制青瓷的能工巧匠,才是真正留住了春天的人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8)

元 龙泉窑青瓷香鼎

高1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种器物今人称之为“鼎式炉”、“鼎形香炉”。而在元代的诗文中通常称作“香鼎”,如 :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有哥哥洞窑香鼎的记载 ;姚燧写有《谢马希声处瓷香鼎》诗。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9)

明 龙泉窑青瓷三鹿尊

高2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说过:“美没有明显的用处,也不要刻意的修养。但文明不能没有它。”而世上最美的东西,无疑就是赐给人类无限希望的春天。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10)

南宋 龙泉窑青瓷鬲式香炉

高12.9厘米

常盘山文库藏

“粉青”之名出现于南宋,它原本是对龙泉窑乳浊釉青瓷各种釉色的广义统称。南宋以后,“粉青”之名逐渐被一些形象、具体的名称所取代,而“粉青”所指的只是乳浊的淡天青色。这件鬲式香炉所施的釉便呈狭义的粉青色,它既像蓝天一样的明净,又有玉一般的温润质感。

若到江南赶上春后半句(若到江南赶上春)(11)

南宋 龙泉窑青瓷瓶

高23.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龙泉窑乳浊釉中,堪与“粉青”媲美的 便是“梅子青”。以往,“梅子青”被认为是一 种较难确定的釉色。其实,它比“粉青”更有 可比性—凡是与青梅颜色接近者均可称为“梅子青”。这件瓶的釉色就属于“梅子青”。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春天、艺术化的春天、抽象化的春天。在文明高度发达之后,许多被文明破坏、碾碎、抛弃的东西,才凸显出它的固有的价值。生态环境恶化后,便有了“绿色和平组织”;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瘠薄后,人们才重视植树造林;高楼大厦挤满都市后,绿化环境方显得十分必要;现代化的工作、生活给人带来疲乏、烦躁后,郊游、拥抱青色的大自然便成为渴望……

这意味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开始向大自然回归,正因为如此,凝聚着春天之色的青瓷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珍爱。只要蓝天、碧水、苍山、绿野的宜人之色不变,只要人类依恋大自然的禀性不泯,那么,青瓷之美将永远是净化心灵、返朴归真、崇尚典雅、热爱生命的不竭的驱策力。

来源 | 《青瓷风韵》2017 节选

作者 | 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