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生于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他和父亲都任过太史令和太史公。司马迁的老师是孔安国和董仲舒,受父亲影响,他对历史颇为感兴趣,后被其父要求写作《史记》。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

为此,司马迁走遍全国各地,采集资料传闻,走访老人市井,探寻风土人情和古物遗迹。最终,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我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散文家。他不屑于尊孔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以事实为依据认真创作,可谓是为后代史书创作立下了标杆。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2)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凌跟随李广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司马迁为李凌辩解,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并打入死牢,司马迁几经崩溃,想到自绝,但是想到还未完成的《史记》,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3)

现实没有击败他,顽强的司马迁受着精神和信念的指引,又坚持了下来,忍受这种折磨有这种毅力的世所罕见!司马迁这样形容自己遭受刑罚的感受: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读《史记》每每想到这,想到司马迁遭受刑罚,忍着剧痛,在死囚牢里完成这篇巨著,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除了《史记》以外,还有《报任安书》非常有价值,这篇书信他讲了很多心事和对世界的看法,吐露出了很多让人敬佩的精神,值得一读。

2、《汉书》,东汉,班固。

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班固与司马迁合称班马,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其著作《两都赋》天下闻名,《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4)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弃笔从戎(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其弟班超),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在燕然山勒石而还,勒石的铭文就是班固所写。

后因窦宪谋反案被免官,且被捕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有意思的是,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班昭卒,文帝下令班固弟子马续续作《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5)

班固对史书的格式进行了略微的调整,比如将列传称为传,将本纪简称纪,将书改为志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所受到的评价比较高。一开始,是因为人们读司马迁的《史记》,觉得写得十分之好,可惜作者只写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所以想续写《史记》,包括杨雄在内的许多人都尝试过续写《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对他们写的续集都不认可,于是决定自己动手来写,陆陆续续写了65篇,班彪就去世了,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稿,22岁就开始认真续写。

才写了几年,有人告发班固私写国史,班固因此被捕,后来他弟弟班超上书明帝,说我哥哥写汉书不是为了贬低汉朝,而是为了给汉朝歌功颂德啊!不信你看他的稿件!汉明帝一看,果然如此,洋洋洒洒,都是赤子之言,且认为班固词情有致,叙述瑰丽。

于是,班固被释放,不仅如此,皇帝还封他为兰台令史,不仅提供俸禄,还拨付资金,支持班固安心写作,这样一来,受到了皇帝认可与嘉奖的班固就有了创作的最大动力,班固将精力皆用于创作《汉书》。

3、《后汉书》,南朝,范晔。

范晔,字蔚宗,是世家出身,太爷爷范汪是一名将军,爷爷范宁是豫章太守,父亲范泰是侍中。

范晔博览群书,好学奋进,著《后汉书》结构严谨,属词华丽,被后人称赞不已。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6)

范晔一生都与刘义康有关联,可谓成为刘义康败也刘义康。宋武帝刘裕即位后,范晔在司徒刘义康部下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任冠军长史,秘书丞,新蔡太守。后来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宁朔将军。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7)

后来投靠刘浚,后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彭城王刘义康权威日盛,文帝恐其生乱,解除其职务,降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刘义康对其父有恩,支持刘义康推翻朝廷自立为帝。孔熙先为此四处张罗,并蛊惑范晔谋反,许其官职。孔熙先又勾结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将谋反计划告诉丹阳尹徐湛之。徐湛之上书文帝,言范晔为谋反主谋,自此,谋反计划遭灭顶之灾。文帝下诏:立即逮捕,依法穷诘!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8)

当夜谢综、孔熙先被收捕入狱,次日,范晔被羁押。次月,范晔被斩,株连三族,三个儿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皆被株连。

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

范晔一代文豪,笔墨才情一时无双,最终受孔熙先蛊惑阴差阳错走上了谋反之路,四十八手就上了断头台,还连累家人受诛,不得不令人叹息!

4、《三国志》,西晋,陈寿。

陈寿,字承祚。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当过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陈寿小时候很好学,老师是学者谯周,陈寿前半生在蜀汉度过,在蜀汉时曾任一些文职,如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9)

当时,因为是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倍受排挤。蜀降晋被灭亡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0)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是记述曹魏、蜀汉、东吴的断代史,陈寿根据王沈写的魏国史书《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和蜀汉史书十五卷为资料,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亦是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是单独三本发行的,即《魏书》、《蜀书》、《吴书》,后来,北宋王朝为了避免与曹魏的《魏书》及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搞混,将《魏书》《蜀书》《吴书》合编为一本,即成为现在的《三国志》。《三国志》非常简略,没有记载王侯将相的表和经济、官职、礼乐的志,所以不符合《史记》《汉书》等传统史书的标准,《三国志》其实无志,《三国志》总共有65卷,其中,魏30卷,蜀15卷,吴20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将魏国作了重点描述,三本书中只有《魏书》有本纪、列传。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1)

陈寿48岁开始写《三国志》,他作风严谨,对于资料的真实性把关十分审慎,对于存疑的一律不写,或者注明并不加评论。这样,就造成了《三国志》篇幅短略,但内容笃实可信的特点,被正史所接纳。

5、《晋书》,唐朝,房玄龄等。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是唐朝的宰相,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18岁中进士,当了官。其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因为擅长谋略,深韬经史,被秦王李世民所重用,成为其府内谋士,后谋划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登基成功,拜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综理朝政,并兼负国史,身兼数职要职,是李世民得力助手,左膀右臂的人物。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2)

房玄龄擅长于谋略,但是下不了决定,杜如晦做事果断,所以一般要事唐太宗往往请房玄龄来谋划,想主意,杜如晦负责做决断。唐太宗身边有着这两位房谋杜断,又虚怀纳谏,政治开明,所以建立贞观之治,遇到这样的皇帝,不仅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幸运,更是一个朝代的幸运。

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唐太宗命房玄龄等二十一位大臣编撰《晋书》,太宗皇帝认为史书的作用非常大,不仅关乎当下,也涉及后世万代,所以非常重视典籍的编撰。并且亲自为晋宣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陆机、王羲之四篇纪传作了史论。

二十四部史书体裁(二十四部史书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13)

因为组织有方,且分工明确,人员众多,《晋书》的编撰,仅两年就完成了。是史书中完成较快的一部,内容全面而详实,尽管《晋书》面世之前已经流传有十八九部版本,但太宗始终觉得不够完备细致,于是决定再修订一部新的《晋书》,事实上,这部《晋书》也是以之前的种种版本的《晋书》为蓝本参考,合编而成。

关于之前的版本,其实已经有人花了大量时间写成了全史,比如最好的就是臧容绪版,这部《晋书》一直被世所公认,一度与房玄龄版《晋书》以新旧之分,共存于世,但是随着皇室版本的出现,这些版本慢慢都被抛弃,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很多部分篇章缺轶。《旧晋书》亡轶后,《新晋书》直接被称为《晋书》。

但是新修编的《晋书》,一直被很多人批评,认为其为了追求内容的广博,辞藻的华丽,大量收录怪异传闻和鬼神故事,缺乏史实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