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内地电影。那一年,刚好是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当时仅有十七岁的我,可能由于阅历尚浅,看事情思考问题依然停留在表面,看完这部电影后,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几个女人的勾心斗角。
所以我曾一度感到疑惑,同样是第一次看张艺谋的其它影片,《活着》让我五味杂陈,透过生命的苦难,我的目光尚能触及到人生哲理的几缕皮毛;《红高粱》让我久久难平,我看到钻透那片粗犷、豪迈的黄土地,生长出来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气节;即便是主题比较模糊的《英雄》,光是欣赏那泼墨般的颜色和诗意般的武打动作,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视觉的震撼。所以我不懂,为何被《帝国》杂志选中的,偏偏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直到不久前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再次重温,我豁然开朗,因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实是张艺谋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寓言,他用一座深宅大院,象征了封建礼教,以小见大的讲完了封建时代大背景下女性的一生,深刻的隐喻了封建时代里女性悲剧的命运。在广受寓言文学灌溉的西方土壤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受到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陈府这座深宅大院隐喻封建礼教。
在重温了一遍《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这或许是最能体现张艺谋导演功力的一部影片,因为张艺谋对场景的选择和运用,已经到了一种极为严苛的程度,在他有意的安排之下,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没有越出陈府的范围,而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打造一座囚笼:女性的囚笼。
陈府的样式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它是一种封闭式的建筑风格,为了将这种封闭的感觉渲染的更加强烈,导演在镜头拍摄上也采取了封闭式的构图方式。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封闭式构图:
- 封闭式构图:构图比较严谨,内容的构成和视觉的引导是精心设计过的,有明确的内容中心,大部分横平竖直。
封闭式构图剧照之一:人物在画面中心,元素对称
简单来说,封闭式构图就是利用相机取景框的虚拟框架,将拍摄主体完全的控制在画面当中,在这种视觉引导之下,观众很难将画面内容和画面之外的世界联系起来。所以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封闭式的宅院和封闭式的构图里,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令人感觉仿佛喘不过气来。导演这是在通过视觉的传递,让观众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除了带来一种压抑感,封闭式的构图和陈府上繁复的规矩也是相呼应的,那方方正正的构图就好似陈府上条条框框的规矩,把女性束缚的死死的,府上的太太和大小丫鬟们,一辈子都在这些条条框框内打转,严格遵守着府上的各种规矩而不敢越界。
张艺谋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来展现陈府的全貌,在大视野之下,陈府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口”字型,在几个红灯笼的点缀下,显得无比阴森恐怖。鲁迅先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这座张开“血盆大口”的陈府,就像一座体现极致男权的皇宫一样,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化身,就是一座吞噬女性的囚笼。
俯拍下陈府呈现出“口”字型
陈老爷隐喻封建礼教的统治者陈老爷是陈府的主人,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男性角色,可是导演张艺谋却从未安排他正脸出境过,即便有时候陈老爷露出了大半张脸,导演也是刻意的对他做模糊和虚化处理,让观众看不清。正如张艺谋把陈府大院打造成一个女性囚笼一样,对于陈老爷,张艺谋也是令他成为了一个符号:封建礼教的统治者。
在男权和夫权至上的大时代背景下,陈老爷作为陈府的主人,他就是这里的帝王。府上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他服务的,只要他一句话,他就能够决定府上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在他所代表的男权和夫权面前,女性只能沦为附庸。
陈老爷仅仅运用了一套掌灯的规则,就决定了府上女人的命运。点灯,表示得到了老爷的喜爱与宠幸,同时可以在餐桌上点自己想吃的菜;封灯,则表示失宠,从此被打入冷宫,不再受人待见。太太们为了争夺那点灯的资格,使出了浑身解数,成天各种勾心斗角,斗智斗勇,就这一点来看,貌似与皇帝后宫争宠没什么区别。
总是背对着镜头的陈老爷
但是最可怕的是对这种规则的默认,哪怕是初来乍到,受过高等教育的颂莲也没有对此提出质疑,她只是刚开始并不适应,难以接受而已,当她习惯了之后,她也在想办法利用这种规则受益。因为封建礼教几千年的延续与发展,男权和夫权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之中。
这些规则只是维护男权和夫权统治的工具。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在饲养家禽牲畜的过程中,主人往往会在喂食的时候,用固定的敲盆声或是喊出类似它们叫声的拟声词来使家禽牲畜们形成一种习惯,以后只要听见这个声音,家禽牲畜们便条件反射般的蜂拥而来,即便那有可能是一个要命的陷阱。
陈府上规矩中的点灯和捶脚就正如那充满着诱惑的敲盆声,府上的太太们在争夺点灯和捶脚的过程中成为了陈老爷生育的工具和娱乐的玩物,但是她们就像被饲养的家禽牲畜一样没有清醒的认知到自己所处的现状。她们的命运都被捏在陈老爷手里,就像三太太一样,她的偷情其实是在挑战陈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权威,而她的下场就只有被封建礼教的规则无情碾压。
被拖往“死人屋”的三太太
太太们和丫鬟的命运隐喻封建时代里女性的命运。在那个男权和夫权至上的大时代背景下,女性只有两种命运可以选择:第一,接受男权和夫权的统治,并成为其“护道者”;第二,反抗男性权威地位,但注定成为其牺牲品。
在影片中,张艺谋用四位太太和丫鬟雁儿的结局探索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女性命运归宿的可能性。
- 封建礼教的护道者: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
影片中的大太太毓如存在感很低,因为她手里常持一手串,清心寡欲,冷眼旁观其他几位太太的勾心斗角,什么事情都不掺和。但倒并不是她不愿意和不想掺和,而是她既无实力也无必要,作为年纪最大的一位太太,她已经没有任何优势获取老爷的宠爱了,但好在她给老爷生下了大少爷,没有后顾之忧。说到底她是规则的保护者,所以她反过来也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护道者。
二太太则不一样,她同样年老色衰,在两位妹妹面前毫无优势可言,她也没有给老爷生下儿子,她只能依靠按摩这门手艺勉强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必然被冷落,成为陈府的边缘人。所以她用尽一切心机来打压三、四太太,想置她们于死地,同时极力取悦老爷,以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她在利用陈府的规矩和老爷的权威来排除异己,所以她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护道者。
大太太
- 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三太太梅姗、四太太颂莲、丫鬟雁儿。
三太太梅姗曾经是有名的花旦,不仅长得漂亮还会唱京剧,尤其讨老爷喜欢。但是梅姗经常恃宠而骄,在老爷宠幸四太太的时候,她会唱上一整晚的京剧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曾经受人追捧的她到了陈府却无法完全占有老爷的爱,于是她和高医生眉来眼去,背地偷情。但是她却忘记了她能够恃宠而骄,完全是因为老爷的喜爱,她无法离开这份宠爱,但在老爷眼里她不过是个玩物,随时可以被取缔,所以当事情败露,老爷毫不留情的把她送进了死人屋。
而作为大学生的四太太颂莲是影片中唯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人物,她开启了把饭菜端进屋子里吃的先河,所以她错误的以为,只要得到了老爷的宠爱,规则就可以为她改变。所以当她迫切的想要占有老爷的宠爱的时候,她犯了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凌驾于规矩之上,她用假怀孕来获取老爷的宠爱,然后再想办法填补这个谎言的漏洞。颂莲用规则的漏洞欺骗了老爷,但是这种挑战他权威的行为直接激怒了他,所以颂莲被“打入冷宫”,没想到却再次酿成了更大失误,导致了雁儿和三太太的惨死,为了得到解脱,颂莲用疯癫回到单纯。
丫鬟雁儿的意外死亡是另一个巨大的悲剧,这种悲剧来源于雁儿沉浸于得到老爷宠幸当上太太的幻想。老爷心血来潮,摸了她两把,但是她却把这个当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以至于沉浸在这种幻想中难以自拔的她偷偷的在房间里给自己点上了灯,违反了府上的规矩,最终被规则反噬受罚意外病死。
其实无论是封建礼教的护道者也好,牺牲品也罢,她们的命运本质上都是一个悲剧,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方面罢了。而这几位太太的命运只不过是封建时代大背景下女性命运的缩影,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千千万万个女性的命运以同样的悲剧收尾。
雁儿被发现私自点灯
- 结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精心打造的一件艺术品,他用一座深宅大院里几个女人的悲剧人生以小见大的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这是一部隐喻含义要远远大于影片故事本身的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用影像打造的一个寓言,在一个算不上复杂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挖掘出隐藏在它背后更深的价值,去反思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所在。
就比如说那个呈现出“口”字型的陈府大院,这是女性逃不出的命运囚笼,唯一的希望,是陈府头顶的天空,但女性是飞不出去的,要想改变女性的命运,正如那句气势磅礴的毛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提到的那样,只有天换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女性的命运,将她们解放出来。没有人可以反抗一个时代,但是只有时代进步了,每个人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还有很多更加深度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这部寓言般的影片中挖掘……
封建礼教中的尊卑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