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编者按

在中国版图上,许多地区都缺水。我国海岛超过1万座,大多数因淡水匮乏不适宜居住,有常住居民的海岛不足500座。淡水资源严重稀缺的现实,给海防部队官兵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严重制约了部队战备训练质量。

饮上干净水,用水不断线,一直是一些驻高原、海岛部队官兵的期盼,也是各级组织解难送暖的重点。今年夏天,好消息不断传来——驻守在渤海深处大竹山岛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在地方专家支持帮助下,打出岛上第一口淡水井,改写了守岛官兵“靠天喝水”的历史;驻守在世界屋脊的阿里军分区西兰塔边防连,几经周折用上了技术含量高、性能稳定的净化水设备,告别了“夏天喝苦水、冬天凿冰取水”的历史。

以这则暖新闻告诉我们:心系官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情注官兵,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关于海防和边防官兵的生活资料(边远海岛守防官兵)(1)

打井成功那天,驻守大竹山岛的海防官兵欢呼雀跃

“盼了几十年,告别用水难”

记者 康子湛 通讯员 于俊楠

“出水了!有水了!”7月下旬,渤海深处面积仅1.46平方公里的大竹山岛传来喜讯:经军地协力钻探,岛上打出一口深达197米的淡水井。至此,该岛守防官兵长达63年喝不上直饮淡水的历史宣告结束。

大竹山岛地质复杂,该井从选点勘察到钻探作业,历时半年多,军地通力协作,采用先进勘探技术,最终让海岛官兵有了直饮水源。驻岛海防5连连长贾远方手捧清冽的井水,边喝边感慨:“盼了几十年,告别用水难!”

大竹山岛“无淡水、无航班、无耕地、无居民”,是名副其实的“四无岛”,受地理条件影响,小岛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以往,岛上的物资给养全靠舰船补给。然而,海上气候多变、风大浪高,每年“断航”和“不能通航”的情况时有发生,守岛官兵常常缺少物资供给,饮水难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艰苦生活环境,官兵们苦中有作为,连年创佳绩。

自部队1954年上岛以来,守岛官兵一直求水不止。从登陆艇送水到蓄水池储水,再到海水淡化设备制水……上级想方设法帮助守岛官兵解决用水难题,但岛上官兵用水一直十分“吃紧”,连队每天采取“限时限量”供水,有些战士一盆“洗漱水”能用上一整天。

海岛缺水的日子,也是各级领导机关最牵肠挂肚的日子。

一年冬季,因寒潮大风天气,海上持续一个多月无法通航,小岛断了物资补给,淡水也用完了,官兵们只能靠收集雨水艰难维持生活……后来,上级投资在岛上修建多个新型储水池,保证充足的淡水储备,使用水难题得以缓解。

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驻岛海防团专程请来地质专家,为守岛官兵探测水源。专家们说,地下是有水的,只是水层太深。官兵们说:“只要有水,就是刨也要把水刨出来!”团里为此拨出一笔专款,请来专家打井,这一挖就是上百米深,但钻头没打出水来。

前些年,上级为小岛配备了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后来,团领导请来专家对净化水进行化验,发现水里含有多种有害矿物质,长期饮用容易出现肠胃功能紊乱。

“前些年岛上官兵饮水,主要靠登陆艇送。”贾远方说,正常情况下,登陆艇每周可送一趟水,每次运输淡水50吨,但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岛上官兵“用水告急”情况时有发生……

“一定要打出淡水井!”为从根本上改善海防官兵生活用水条件,海防旅将“切实提高守岛部队自补能力”摆上重要位置。今年初,他们在战区陆军党委机关的协调帮助下,先后邀请战区所属某预备役给水工程团的3名专家、地方科研院所2名专家上岛勘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定了钻井位置。

随后,该旅又协调3支地方勘探队轮流施工作业。期间,军地专家多次现场论证,拟定钻探方案。由于大竹山岛地质岩层较硬,钻探作业进行得并不顺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官兵们决定放弃继续打下去的那天,仿佛是突然之间,井底喷涌出了一股清泉!

就在记者发稿前,大竹山岛又传来一条喜讯:几天前,经权威部门专业检验,井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标,可以直接饮用……如今,戍守大竹山岛的海防官兵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吕鹏 摄)

关于海防和边防官兵的生活资料(边远海岛守防官兵)(2)

结束一天训练,官兵们开心地在水龙头前洗手洗脸

关于海防和边防官兵的生活资料(边远海岛守防官兵)(3)

训练结束后,官兵们用水洗漱

关于海防和边防官兵的生活资料(边远海岛守防官兵)(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