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贝回家依依

一石五斗米,在写这篇总结之前,我特意百度了一下,一石五斗米是现在的多少斤。百度说,一石为十斗,约为现在的150斤米,五斗就是现在的75斤,那么,一石五斗米也就=225斤米了。

约在1950年的时候,这225斤米,便是小乱子的身价。小乱子约出生在1939年,可能那个时候,家里老人给他取这么个名字,也是寓意当时的乱世。小乱子出生于江苏徐州邳州路口村(谐音),10岁时,小乱子随姐姐姐夫逃荒,从一个叫八集的地方爬货车来到安徽省明光市。下了火车后,三个人一路流浪到明光市东部小张郢村,姐夫李金英在一个叫王二麻子的家里做帮工,姐姐和小乱子也就跟着姐夫租住在这户人家。一年后,小乱子独自到明光县诚讨饭,未曾想被人拐走并卖到了安徽省肥东县,小乱子与姐姐姐夫就这样失散了。

小乱子在异乡生活了几十年,总是找不到家的感觉。年岁渐长,落叶归根。2020年,当年的小乱子,已是八旬老人,再不找家,可能真的就要抱憾终生了。

小乱子平时不太与小辈们谈及过往,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全家共庆节日之时,儿子小王总能从父亲的眉间看到那一缕乡愁,总能从父亲谈笑间,品出那点点思乡情。他决定在宝贝回家登记为父亲找家,寻找兄弟姐妹。

宝贝回家寻家工作组志愿者糊涂哥与小王取得联系后,了解到了其父亲一生坎坷的经历。小王说,父亲现在还好,虽年事已高,但可能是常年思乡,所以对亲生家庭的情况记得还算清楚,虽然所有地址姓名可能都只是谐音,但应该差别不大。

小乱子记得自己原名张正亚,记忆中家住江苏徐州邳州(县)路口村,失散前父母已离世,父亲叫张奎标,家中可能有一个大伯。哥哥叫张正堆(谐音),比自己大10多岁,大概在1948年左右,哥哥给家里留下一床军被后随部队离开家乡,自此再无消息。大姐夫叫李金英,家住江苏省徐州市姚集,二姐家住江苏徐州闫集。小王也曾试图按父亲的记忆查访,但因历史变革,很多都不一样了,几番下来一无所获。

根据老人提及的江苏徐州邳州(县)路口村、江苏省徐州市姚集、江苏徐州闫集,糊涂哥查阅了徐州市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域划分:1912年(民国元年),邳州改县始称邳县(治邳城镇),古邳镇属之。1928年,废除道,邳县直属江苏省。1940年,析邳县陇海铁路以南,置邳南行署,古邳镇属之。1942年,邳南行署改为邳南县,同年又改为邳睢县。1939年至1945年期间,日伪以官湖为中心置伪邳县公署,古邳镇属之。1953年4月,撤消邳睢县,古邳区划入睢宁县。1957年3月,撤区成立古邳乡。1958年9月改制成立古邳人民公社。1983年8月复称古邳乡。1987年2月再次复称古邳镇。

重回70年前(70年后的回归)(1)

根据这段变革划分来分析,当时的邳州县应该就是现在的古邳镇,徐州市姚集就在距离该镇不到10公里处,而老人的大姐夫家就在姚集。在当时的年代,女儿一般不会远嫁,从这个距离来看,这个镇高度疑似老人的家。那么,这个镇里,到底有没有路口村?带着这个疑问,糊涂哥查询并拨打了古邳镇镇政府的电话,一位名叫化娇的政府工作人员热心的接待了糊涂哥。在得知来意后,经过一番查询,化娇在古邳镇辖区内找到了一个叫马路口村的地方,并表示可以找村干部帮忙打听。

很快,化娇带来了好消息,马路口村确实有这样一户人家,并将村委张支书和疑似叔伯侄子的联系方式发给了糊涂哥。据张支书和疑似叔伯侄子介绍,当年小乱子跟姐姐、姐夫逃荒丢失后,家里人一直误以为是姐夫把小乱子给卖了,以致于包括姐姐在内的所有家族亲人,至今都没有原谅姐夫,两家也几十年再无往来。小乱子的哥哥70年代以前曾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工作,但也早已失去联系,不知所踪。目前小乱子家里只有一个叔伯侄子和小乱子的亲外甥女。

由于小乱子丢失的时候年龄尚小,其父母、兄弟姐妹也已去世多年,能够提供的比对依据并不多。因此,本着对双方负责的态度,糊涂哥向网站申请为小乱子和外甥女协调DNA鉴定事宜,同时引导外甥女在网站进行了登记,由志愿者峰峦叠嶂跟进,以便收集信息递交协调申请。

很快,经网站协调,四川基因格司法鉴定所为小乱子及外甥女做了DNA比对,结果显示,小乱子(原名张振亚)与其外甥女(王翠英)确定是舅甥关系!

七十年了,一石五斗米,换走了小乱子七十年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