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伟大在哪里?世界前三世人皆知杨振宁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先生到底伟大在哪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杨振宁对世界的实际贡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杨振宁对世界的实际贡献(杨振宁伟大在哪里)

杨振宁对世界的实际贡献

杨振宁伟大在哪里?世界前三!

世人皆知杨振宁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先生到底伟大在哪里。

“诺奖得主”这个分量十足的头衔,完全不足以概括杨振宁一生的成就。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称杨振宁是:

“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而关于他的学术贡献,曾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如果物理学是一座摩天大楼,那牛顿及其重力理论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霍金及其发现就相当于这座大楼的墙面。

而杨振宁及其贡献,则是贯通这座大楼底层到最顶层的电梯。

没有他,人类物理学可能永远也无法抵达顶端。

有人说,把物理学家按照贡献排名,杨振宁是唯一一位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并列在第一梯队的中国科学家。

他的一生,有荣誉,也有争议。但他的伟大,毋庸置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来回顾杨先生一生所做的贡献。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人通过过去的一些异常实验数据,共同提出“宇恒不对称”定律。

1957年,两人凭借这一物理学重大勘误而夺得当年的诺贝尔奖。

这是华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拿到诺贝尔奖这样具有分量的奖项。

我们在无数次关于杨老的报道中听到过宇称不对称或者宇称不守恒这个名词,但是杨老的这个最著名的成就是什么意思呢?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并不完全是左右对称的。

我们在初中物理就学过自然界有四大基本的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前四者都是严格的宇称守恒的,然而,弱相互作用力并不是。

用一个笑话说,就是大自然是一个轻微的左撇子,左手型的分子在作用中会有优势地位。

这意味着什么?

牛顿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对称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打了我一个巴掌,我的脸也就用同样的力量打了你的手。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守恒的,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原子弹可以裂变出能量,光射到了黑域里会变成质量。

然而,杨振宁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大自然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但除此之外,杨振宁更加不为普罗大众所知的是,不仅只有1957年的诺奖与杨振宁有关。

在之后的七届诺贝尔物理奖中,都少不了杨振宁的参与。

一个人的得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带了一群人得奖。(像不像小时候 carry 全场的学霸?)

杨振宁靠宇称不守恒夺得诺贝尔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高产得惊人,此后又陆续提出了“Yang-Mills规范场论”和“Yang-Baxter方程”。

先是杨振宁提出了“Yang-Mills规范场论”,再之后,才是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例如丁肇中、希格斯;

通过研究杨振宁提出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更是有几十个;

杨振宁垄断了理论物理,从他的理论衍生出来的成果几乎囊括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

除了诺贝尔奖之外,还有6个菲尔兹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

可以说,没有杨振宁先前奠基的基础,往后的那些获得者们,诺奖拿得会更加艰难,甚至找不到一个研究的方向。

在2000年的时候,《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

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是唯一一位还健存于世的学者。

同榜单的其他人,都是我们在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这足以见得杨振宁在其专业领域的建树。

而杨振宁的建树绝不止于此。

2003年,杨振宁回国。将自己毕生所学带回国内,培养下一代人才。

尽管已经90多岁,但他依然亲自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清华大学的物理系近些年的学术成果,离不开杨振宁的大力支持。

在杨老的支持下,仅仅三十年的时间,清华的物理科研水平就成为了中国离世界顶尖大学水平最近的物理系。

90年代清华物理系人才贫瘠、资金也不足,有时候甚至请不到一流的研究者来组建团队。

杨振宁见状,动用个人关系,从别的地方挖来了不少了专家任教。

著名力学、数学、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姚期智等皆在此列。

正是杨振宁带回的这些科研人才,为我国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老先生从未停过讲学的脚步。今年已经95岁的高龄,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授。

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和冷原子领域方面,都与杨振宁先生有分不开的关系。

而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朝弯道上赶上世界水平的领域。

除此之外,杨振宁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培养中国优秀学生发展物理。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正是杨老的悉心栽培,我国物理学的这棵青青小苗,才能成长为能够遮天蔽日的茁壮大树。